最近咨询我各种产品的客人不少,尤其各种踩坑的。
聊下来,发现大家之前更关注产品的历史业绩,或者管理人的名气、头衔。而忽视了一些更重要的问题。
今天举例聊聊。
01
A客人,10月份来问老南,在某银行,买了个美元债产品,想赚传说中的高收益。但总觉得净值走向和自己预期的收益不一致。
一般客人来问这些问题,老南都会请对方和销售渠道沟通下,要下产品的月报和季报。而且几乎99%的客户,从来就没关注过这些。
然后只要来一个900字的极度精简的季报,一段业绩回顾,一段历史展望。底层是什么完全没披露,只简单概括为“中资美元债”,而且还受到了不小的汇率冲击,说明成本考虑没做掉期对冲。
这种情况就很头疼了,因为你不知道底层是啥,就不好给太具体的建议。中资美元债,有可能是城投,有可能是地产,有可能是其他央企,不同的主体信用差异其实挺大的。
如果持有的是地产,在那个时间点,如果回头看其实挺危险的。这句话不是马后炮,最近大家热议的万科的事,老南在“16号内参”,10月第一篇就写的万科,提醒要关注。
如果持有的是城投,至少美元债相对品质还好一点。但如果啥都不披露,你就很难去判断。
而且这个客人当初只是看到一些美国长期国债收益高的文章,结果绕了一圈,买的并非美国长期国债,而是中资美元债。
02
B客人,在某知名海外上市的三方财富公司,买了个定增的产品。结果才50%的仓位,买了也就1年多,就亏掉了30%。这意味着买进去的资产亏掉了60%。客人说当时也是比较信仰管理人的光环。
实际上,在我们业内,这个管理人做定增压根没名气,而且这家的名气也就在一级市场。
结果这产品的季报,披露也是神仙级别,居然季报上只字不提具体净值数据,净值只有销售顾问口口相传。
而且这个所谓汇总表,如果只看绿框,貌似都在赚钱,还有收益。然后别出心裁的搞了个“回报倍数”,细看都在亏,还亏了不少。
这种就是典型的玩文字的游戏了。而且这家这两年一大堆产品出问题,几乎每个月都有踩坑的客户来咨询老南,无一例外的都是信息披露有严重的问题,而且问销售、问产品经理,一问三不知。
很多客人当初就是奔着包装精美的,高大上的管理人,还有各种社会名流站台代言,还有各种“高级”统计学下的数据。其实这些只是有利于销售的把戏,并不代表业绩靠谱。
03
这里也插个最近估计要爆出来的事,某机构的产品,之前也有客人咨询过老南,业绩曲线非常漂亮。
但当时老南就很直接的告诉他,根据他们对这个公司产品底层的了解,有相当大的比例,是买了高收益债,也就是很大的比例,暴露在信用上。
信用风险往往是典型的收益当期化,风险滞后化。没出事的时候业绩好的一塌糊涂,一出事,直接业绩断崖,收益全部吐回去,本金也会亏不少。
也正是最近,地产行业不少债券暴雷,这家产品立刻就出现了不小的回撤。
其实如果持续关注我们公众号,或者我们“16号内参”,会发现我们在3季度就在提醒大家,债券型产品年底不大好做,虽然不至于像去年底那样,但如果中短期持有的,要考虑赎回。
现在回头看看wind中长期纯债基金指数,又不幸言中了。
但这个判断,也是基于对底层资产的了解,才好预判,如果底层是啥都不知道,自然无法分析判断。
结
其实理财投资是个专业活,而不是蹭热点搞流量的游戏。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去年有阵子网传南京银行有风险。当时老南连写了两篇文章,提示真没必要担心。当时评论区也是各种骂,一大堆大聪明自媒体,也是各种义愤填膺的号召大家规避。
现在看呢?
今年,南京银行入选了人行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的,全国20家系统重要性银行,看看这个名单的上榜银行有哪些:
前两天,老南还和石榴叔聊这些。在互联网上,对和错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多数人觉得对,那就是对的,只要能抓住大部分判断力不太强的用户,就能轻松颠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