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弱复苏,开发商保交付的进化之道

来源: 2023-07-16 01:56:41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0046 bytes)

保交楼、纾困房企的利好政策仍在小步加码。

7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局发布通知,延长“金融16条”中的使用期限,将存量贷款展期、配套融资两项支持政策的期限,延长至2024年底,其余政策则长期有效。

在销售弱复苏、融资不畅、债务压顶的市场环境中,这样的金融利好政策,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开发商们的资金压力。

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23年以来,房屋累计竣工面积持续保持正增长,1-5月竣工面积27825.96万平方米,同比涨幅为19.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20194.33万平方米,增长19%。

这背后,则是“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顶层设计的具体成果,这也是2023年中央布局的重点任务。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TOP50房企今年上半年总交付数约为202.58万套,其中碧桂园以27.8万套的交付数位列榜单第一名,占了TOP50房企交付量的13.7%,远大于第二名及第三名之和,占TOP50房企交付量的13.7%。

在按时交付的同时,部分优质开发商也日渐重视交付品质,努力实现高质量交付。在市场弱复苏背景下,这对于早日走出低谷、重塑市场信心、提振销售,进而促进行业良性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前热后凉,市场仍在弱复苏

市场回暖的漫长且复杂的周期,似乎连行业大佬郁亮都错判了形势。

“实际情况比当时预期要差一些。”在6月底的股东大会上,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表示,短期内,市场还在承受较大压力,合理的需求没得到释放,成交也没有达到合理的水平。

作为论证,他提及的数据包括,4月,一二线城市新房成交环比下降26%;5月又环比下降了2%;6月的先行指标显示,当一手房来访量环比下降7%左右,二手房带看量也下降10%左右。

2023年上半年,楼市小阳春仅仅昙花一现便快速消失,成交前高后低,未见明显回温的势头。

从百强房企销售业绩来看,克而瑞数据统计,上半年,百强房企销售操盘金额30620.2亿元,同比微增0.2%,增幅较前两月有明显回落。其中,6月环比增长8.5%,这一增幅处于历年同期的最低水平,同比则由正转负,下降28.1%,并创下近5年来的最低值。

销售回款疲弱、内部造血有限的同时,开发商的外部融资渠道也仍未畅通。

2023年1-6月,80家典型房企的累计融资总量为3137亿元,同比减少26%。6月房企发债143亿元,这是2020年以来的单月新低。这其中,境内发债主体仍为华润、招商、越秀等国央企居多。

“从实际落地的融资现金流来看,规模仍有提升空间,且主要流向了优质头部房企,民企在债券市场上相对弱势。”华泰证券在2023年7月份一份研报中指出,4月以来地产销售有所弱化,市场对于房企现金流的担忧有所升温,部分年内到期规模较高的房企偿债压力有所加大。

内外交困之际,上半年,越来越多的上市房企被动戴帽,以及强制退市。截止6月21日,共有11家A股上市房企戴帽ST,包括阳光城、泰禾、宋都等。建业、合景泰富也在上半年陆续出现债务违约暴雷。

在易居CEO丁祖昱看来,楼市复苏动能放缓下,三季度仍有债务到期高峰,房企的债务压力依然较大。他预计,三季度房地产销售同比增速大概率将持续回落,商品房面积保持负增长,金额增速下滑5%左右。

丁祖昱认为,当前行业最大的核心问题在于市场预期,在于居民对于房地产的长期“看空”以及本身购买力的不足。

保交付的应有之义

要想扭转市场预期,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保交付,如期兑现对购房者的交房承诺。

自2022年7月起,房企流动性危机冲击下,导致各地出现项目停工、烂尾等情况,“保交楼”就成为行业头等大事。

一系列政策资金也随之相继落地,比如政策性银行设立 2000 亿元保交楼专项借款,央行推出 2000 亿元“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房企的信贷、债券和股权融资“三箭齐发”。 2023年4月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工作”。

除了关乎民生问题外,保交楼也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

2023年5月,中泰证券份一份研报指出,在消费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保交楼将为消费贡献有益增量,商品房交付后会带动家电、家具和建筑建材等地产后周期商品的消费。

其定量测算显示,2021年三季度至2022年年末,全国约有2.7亿平方米的商品房延期交付。假定都能交付,装修需求有望带动家电、家具、建筑及装潢材料销售额共计3247亿元,占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0.7%。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对于开发商来说,保交付更是应有之义,也承担着重塑购房者信心的期待。

多方努力下,销售萎靡不振,保交付仍在稳健推进。2023年1-5月,全国住宅竣工面积20194.33万平方米,增长19%,4-5月份的增速较前3月份加快3.2个百分点。

从各家表现来看,头部企业仍是“保交楼”的主力。亿翰智库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TOP 5房企的交付套数均超过10万套,占TOP 50房企整体交付量的36.38%。

这其中,在上一年累计交付近70万套房屋的基础上,碧桂园这半年交付房屋27.8万套,继续稳居行业第一。此外,其余交付4强,则为万科、融创、保利、绿地,分别为12.8万套、11.7万套、11.4万套及10万套。



从按时进化到高质量交付

如果说按时交付是房企社会责任担当,那么,主动提升进化到高质量完美交付,就更能彰显一家企业的产品力和服务能力。这一点,在当下严峻的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不易。

7月10日,在公司月度管理会上,碧桂园总裁莫斌表示,继续全力以赴完成保交楼政治任务,在行业大考中践行初心使命,并要求“区域总裁一定要把按时交付、完美交付,当成自己的首要任务。”

此前,龙湖董事长陈序平也曾表示,不只是按时交付,高品质的交付,让客户满意加惊喜,行业再难、再有挑战,这一点是不变的。

克而瑞地产研究一篇研报指出,交付力串联从产品设计、成本、工程,到品控、服务跟进等全线条、各部门,硬核的交付力不仅是房企契约精神、口碑树立与传播的重要载体,更是房企整体经营管理能力的体现。

部分房企已经开始在搭建并完善交付体系,从风险管控、品质标准、过程管控、服务跟进等多个维度,形成一套覆盖交付前、中、后全周期的标准化动作流程。

举例来看,央企保利发展打造了“设计-材料-施工”一体化建造体系,并将建造过程的透明化、在线化、可视化、标准化,让每一批材料进场、每一道关键工序验收有迹可循。

反观“交付大户”碧桂园,其在按时交付的基础上,建立了全周期质量检查体系,通过工程巡检,交付评估,飞检、综合巡检制度,并在项目正式交付前,聘请第三方对所有交付批次开展交付评估工作,设置了800余个检查项,交付评估成绩不达标的不允许交付。



(图说:湖北枣阳碧桂园利达天玺项目陪同业主验房)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碧桂园累计交付评估592个批次,交付评估一次性通过率达92%。

市场下行压力下,降标、减配、工程质量等问题层出不穷,产品力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对于愈加理性的购房者而言,这些因素将直接左右其买房决策,也势必成为房企们追求长期主义、注重品牌口碑、行业回归制造业逻辑的核心缘由。

高品质、大规模的如期交付,这反过来也会直接利好于公司销售业绩,构筑运营的良性正循环。这在此轮行业周期洗礼中格外明显,“胜者为王”趋势明显,央国企及部分优质民企韧性较强,中小房企则竞争力不足。

克而瑞数据统计,2023上半年,百强房企门槛降至50亿级别,TOP 10房企格局也开始分化,保利、万科、中海、华润、碧桂园全口径销售额,均超过1600亿元,超过龙湖、绿城、建发、滨江一个身位,这四家房企均在900亿元级别。

值得注意的是,十强房企中,多达7家为央国企背景开发商,仅有碧桂园、龙湖、滨江三家为民企。

此外,从销售面积来看,中指院统计称,碧桂园以2085.6万平方米位居榜首,保利、万科则分别以1513.3万平方米、1263万平方米位居二三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