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万人离开京津冀,长三角增量“腰斩”



图片来源:新华社

近期,各省份陆续发布 2022 年国民经济发展情况,在 "2022 年全国人口减少 85 万 " 的大背景下,地方人口数据变化尤为引人关注。

在已公布的 23 个省份中,浙江以净增 37 万人位列第一,因 " 人口第一大省 " 广东尚未披露数据,其能否蝉联 " 人口增量冠军 " 还有待确认;湖北、安徽以净增 14 万人并列第二,江西则以 10.58 万增量排在第四位,紧随其后的江苏、广西净增人口也突破两位数,达到 10 万人。

总体来看,虽然目前已有 6 个省份实现两位数人口增长,在不算上广东的情况下,已追平 2021 年。但锐减的增量数据,直白地暴露了各地的人口压力——

一方面,2021 的增量 " 佼佼者 " 纷纷被调减。除浙江增量接近减半外,湖北、江苏、福建人口增量分别减少 40.74 万、18.1 万、25 万,广西减少得最少,增量从 18 万回落至 10 万。



同时,从区域来看,回调趋势同样明显。其中,长三角 2022 年常住人口增量十年间首次跌破 100 万人,实际仅增加 47.46 万人。而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 2021 年减少 29.84 万人后,2022 年人口流失规模进一步扩大,达到 42.3 万人。

按照学界的观点,人口负增长一旦开始,将会持续较长时期。这意味着,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将是接下来地方竞速的发力重点,而继 2017 年 " 抢人大战 " 推动具有一定学历和技能的人口基本实现 " 零门槛 " 落户后,新一轮 " 抢人大战 " 是时候开始了。

长三角:增量跌破 50 万

截至目前,23 个披露数据的省份中已有 16 个人口自然负增长。其中,山东、河南、安徽、甘肃首次由 " 正 " 转 " 负 ",北京则是在 2003 年短暂出现负增长后,20 年间第二次负增长。



对比来看,2021 年人口自然负增长省份一共是 13 个。当然,越来越多省份开启 " 负增长 " 状态,并不令人意外。正如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一位研究员所言,当生育更替水平低于 2.1," 一定会在未来某个时刻走向负增长 "。

自然增长乏力,机械增长成为地方 " 稳人口 " 的主要办法——通过吸引外来人口,实现人口净增长。上述研究员提到,上海、江苏等地虽然此前执行了较为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但通过大量吸引外来人口,在人口规模上一直表现不俗。

数据显示,2021 年上海、江苏人口自然增长率首次转负,分别为 -0.92 ‰、-1.12 ‰,浙江、安徽保持正增长,但也只有 1 ‰、0.05 ‰。在这样 " 紧平衡 " 的状态下,长三角全年净增人口达到 109.21 万人。

到了 2022 年,安徽也转入自然负增长,"-0.93 ‰ " 对应减少 5.7 万人,而浙江自然增长率也已逼近临界线,自然增加人口仅 0.3 万人。也就是说,在浙江、安徽全年净增人口中,分别有 36.7 万、19.7 万是 " 受吸引而来 "。

需要强调的是,长三角作为经济高度活跃的地区,长期保有较高的人口吸引力,过去十年间,区域内常住人口增量规模一直保持在 100 万人以上。但 2022 年三省一市净增人口仅 47.46 万,创历史新低。其中,上海人口减少 13.54 万人,为 10 年间人口减少最多的一次。

京津冀:减量超 40 万人

京津冀的情况更不容乐观。继 2021 年负增长 29.84 万人后,2022 年人口流失规模扩大至 42.3 万人。

具体来看,北京已连续六年常住人口 " 温和 " 负增长,2022 年人口减少最多,为 4.3 万人;天津则连续两年净减少人口规模在 10 万水平;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河北身上,继 2021 年减少 15.84 万人后,2022 年流失规模接近翻倍,达到 28 万人。



从增长构成来看,京津冀 2021 年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0.96 ‰、-0.93 ‰、-0.43 ‰,2022 年北京也转负(-0.05 ‰),天津尚未公布相关数据,河北则进一步扩大至 -1.71%。由此计算,在河北去年减少的 28 万人中,自然负增长 12.7 万人,意味着还有 15.3 万人净流出;北京自然减少 0.1 万人,人口净流出规模则达到 4.2 万人。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耀在受访时指出,随着京津冀在全国大盘中经济份额减小,在此背景下,就业岗位变化势必会影响人口流动。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 年京津冀占全国 GDP 比重为 8.29%,而 2012 年这一份额为 9.5%,十年间呈现下降趋势。对比来看,同期长三角占全国 GDP 比重保持相对稳定,2012 年为 23.7%,2022 年为 24%。

有观点认为,北京作为京津冀地区吸纳人口的主力,2014 年开始主动 " 减量发展 " 后,常住人口减少是一个必然结果。但如果河北 " 兜不住底 " ——除了就业岗位,还有营商环境、公共服务品质,都会影响普通人 " 用脚投票 " 的选择,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人口规模。



此前,在以 " 动批 " 为代表的北京商贸服务业外迁过程中,河北承接了大量人口,2014 年至 2020 年常住人口年均增加 22 万人。但其中一些产业远离了北京又很难存活,打工人 " 往就业岗位多的地方去 " 也就在情理之中。

一位人口学专家也提到,京津冀的经济分布结构与长三角、珠三角很不一样,除北京外,其他两个省份吸纳就业的能力相对较弱,而北京又更倾向于 " 高精尖 ",如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但从人口结构看," 现在流入流出的人口中,高端人才毕竟是少数。" 他提醒道。

江西贵州由负转正

从 2022 年各地常住人口的变化中,还可以看到,产业发展已成为一些地方 " 扭亏为盈 " 的主要筹码。



以江西为例,常住人口增量由 2021 年的 -1.46 万人转变为 2022 年 10.58 万人,这里面,自然增长仅 1.1 万,机械增长达到 9.48 万人。

内蒙古的情况相似,常住人口增量由 2021 年的 -2.8 万人转变为 2022 年的 1.17 万人,不同的是,其自然增长人口仍然为负,减少 5.4 万人,通过吸引 6.57 万外来人口,方才实现 " 转正 "。

陈耀表示,江西这两年 " 涨势 " 不错,把稀土、锂矿等战略性资源的优势发挥了出来,在培育新能源产业上有不错表现,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内蒙古除了畜牧业外,能源基地建设、" 东数西算 " 工程等布局,都为其吸引外来人口提供了支撑点。

不过,另外两个 " 转正 " 的省份,形势仍颇为严峻。

其中,贵州常住人口增量虽然由 2021 年的 -6 万人转变为 2022 年的 4 万人,但具体来看,其人口自然增长就有 14.3 万人——是已公布人口数据的省份中自然增长量最多的一个,也就是说,贵州还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下 " 自己人 "。

而甘肃 2022 年净增 2 万人,其中包括机械增长人口 2.1 万,但在陈耀看来,甘肃尚未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动能,产业上缺乏亮点,还将面临比较困难的人口外流局面," 一个年度的数据不能说明问题 "。

显然,经济和人口是联动的。数据显示,贵州人均 GDP 曾长期排名全国最末,在 2015 年、2017 年、2018 年连续超越甘肃、黑龙江和广西,排名升至倒数第四,而甘肃在被贵州超越后,至今排在最后一位,2022 年人均 GDP 仅 4.5 万元,约等于浙江人均 GDP 的 38%。

该拿什么吸引人口?

长三角是不是在 " 虹吸 " 京津冀的人口?目前披露的数据还不能直接证明这一点,但在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发展思路下,细分行业向特定区域集中的趋势也愈发明显。



比如,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数据,杭州日前放话 " 吸走 " 了北京和上海的人才,而流入杭州的人才中,有近三成进入了 "IT 互联网游戏 " 行业——杭州的优势领域。(猜你想看:《" 虹吸 " 京沪?杭州离一线还有多远》)

在陈耀看来,区域格局中,产业分工和岗位多寡是影响就业人口转移的关键。他强调说,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区域内的就业岗位和公共服务品质。特别是随着 Z 世代走向社会,地方政府更需要研究当代年轻人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提供供给。

按照受访专家的观点,鼓励支持生育的效果并不能很快显现,在 2017 年那一轮 " 抢人大战 " 拉平了绝大多数城市的落户门槛后,接下来应该拿什么吸引人口保持机械增长,是考验,也是机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