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巨头亏钱:曾门店超过4300家 月入2个亿

红蜻蜓不再 " 红 " 了?

近日,皮鞋巨头红蜻蜓发布了 2015 年上市以来的首份亏损业绩预告。2022 年,公司预计归母净利润为 -2500 万元到 -3750 万元,扣非后归母净利润为 -6800 万元到 -8050 万元。同时,这是公司业绩出现连续下滑的第五年。

要知道,自出道以来,红蜻蜓在群起逐鹿的鞋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不仅巅峰时期门店超过 4300 家,每月进账两亿多,且在百丽、达芙妮、星期六等巨头接连陨落中得以幸存下来,其实力可见一斑。

然而这一皮鞋巨头,终究陷入质疑声中。

红蜻蜓起飞

1995 年,31 岁的钱金波掏光 50 万元的积蓄,在温州创立 " 红蜻蜓 ",一脚踏进鞋业江湖。

在当时,国内鞋业狼烟四起。仅温州,就有超过 4000 家鞋行企业,其中不乏康奈、奥康、吉尔达等佼佼者,像红蜻蜓这样的新品牌更是数不胜数。几乎同一时间,在温州就有单志敏创办意尔康,陈光敏成立大东。钱金波这一迈,如同卷入惊涛巨浪。

关关难过关关过,更何况钱金波在鞋业也并非草莽之辈。

早些时候,加入温州供销大军成为其中一员后,钱金波就和奥康的创始人王振滔合伙开店卖过温州鞋。在 " 火烧温州鞋 " 事件发生后,他们又一起创办了永康奥林鞋厂,自己生产制造鞋子。只是后来两者想法出现差异,遂分道扬镳,钱金波这才自己创办了红蜻蜓。

在此前和鞋子打交道的 10 多年里,钱金波对鞋业发展早已有了独到的认识。当时温州鞋企众多,但绝大多数属于代工生产,然而要真正做好鞋子,必须得自建品牌和工厂,自己生产销售。除此之外,影响鞋子销量的不只是产品质量,还有产品的设计,甚至是外包装的设计,都有着细微的考究。

为此,钱金波特意找到精通中国文化的米兰设计师,让其为品牌 " 红蜻蜓 " 设计全新的 LOGO 款式。同时,他还摈弃其他商家惯用的 5 毛钱鞋盒,用 2 块钱的鞋盒进行包装,并在每个鞋盒上印有 " 从距离中寻求接近 ",以此来传达企业理念。

到 1996 年,红蜻蜓的销售量就已突破千万,在随后的一年时间里,红蜻蜓线下直营店达到 300 家。

然而真正让红蜻蜓逆风而起的,是品牌在 1998 年推行的 " 绿草地 " 专卖计划,一种低成本扩张模式。

所谓的 " 绿草地 " 实则是通过统一管理、统一形象、统一服务、统一价位、统一广告等方式,由分布在全国的数百名营销人员直接管理终端市场,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在消费者心目中逐步建立了对红蜻蜓品牌的信誉度、忠诚度和满意度。

在 " 绿草地 " 专卖计划实施几年时间,红蜻蜓就构筑起东达上海、西抵新疆、北至黑龙江、南到海南的立体化营销网络,覆盖面之广业内少见,从而成为全国最大的专卖机构之一,而红蜻蜓的产值也在几年内突破亿元大关。

此后,红蜻蜓更是跑马圈地,加速发展,巅峰时期在全国拥有超过 4300 家门店。2015 年,红蜻蜓成功上市,市值接近 90 亿元,一时风光无限。

渠道更迭

中国鞋业大动荡

你方唱罢我登场。红蜻蜓上市,让达芙妮、百丽等 " 前辈 " 皆黯然失色。

当年,在钱金波为生产 " 红蜻蜓 " 四处奔波之际,远在南边的达芙妮已经头顶光环在港交所上市。在这之后,达芙妮迈入快速扩张之路,尤其在解决产品危机,实现扭亏为盈后,品牌更是一路高歌猛进,大肆开店。

到 2012 年时,全国门店数量达到 6881 家,达芙妮也迎来巅峰时刻,公司当年营收突破 100 亿港元,实现净利润 9.56 亿港元,市值最高时曾达到 189 亿港元。业绩最好的时候,达芙妮 1 年能卖出 5000 万双女鞋,连续 5 年稳坐大陆女鞋第一品牌的交椅,市场占有率近 20%。可以说,中国每 5 双品牌女鞋中,就有 1 双来自达芙妮。

几年后,盛百椒也带领百丽杀入港交所,并以 697 亿港元的市值,一举让百丽成为港交所的内地零售市值王。此后,百丽和达芙妮之间你追我赶,百丽更是以平均每年破千家的净增门店数量赶超。到 2014 年,百丽门店数量已经突破 2 万家,其总营收高达 400 亿元。

无论是从品牌创立还是上市时间来看,达芙妮和百丽在鞋业制作上都属前辈,然而在红蜻蜓鼎盛之时,这些老前辈们却逐一走向颓败。

2015 年,百丽业绩增长几乎停滞,总营收仅微涨 2%。此后至 2017 年的三年间,情况愈发糟糕,公司净利润暴跌 55%,市值蒸发近八成,从巅峰时期的 1500 亿港元,跌至不足 350 亿港元,最终无奈在 2017 年私有化退市。

而较早上市的达芙妮,也在 2015 年后出现营收大幅缩水,陷入业绩亏损的泥潭。2015 年 -2020 年,公司分别亏损 4.976 亿港元、8.195 亿港元、6.888 亿、7.866 亿港元、10.195 亿港元、2.42 亿港元,其巅峰时期 170 亿港股的市值也腰斩至 3.53 亿港元,门店从超 6800 家关闭到不剩零头的几百家。

这并非空穴来风,在 2015 年前后,整个中国鞋业迎来大动荡,即使是运动鞋品牌贵人鸟也难逃劫难。

上世纪 90 年代,单一的市场环境,让贵人鸟、百丽、达芙妮等鞋服品牌得以通过品牌专营店这一主流渠道打开市场,获得利润。然而随着购物中心、互联网等新渠道的崛起,这种以百货商场和专营店为主的传统渠道受到冲击,不仅不能增收,反而成为拖累,阻碍业绩增长,而老牌鞋业品牌们也逐渐陷入经营桎梏。

以达芙妮为例,新渠道围剿下,品牌不得不从 2015 年开始改变扩张路径,转而大批关店,曾经引以为傲的 6000 多家门店,在几年时间内关店率高达 90% 以上。

欲振乏力

难逃 " 达尔摩斯之剑 "

在巨头衰败,整个鞋业大动荡的背景下,红蜻蜓的逆势上市变得尤为注目。

事实上,比起其他品牌因抓不住电商而落寞的悲惨境遇,红蜻蜓早在 2010 年就拥抱电商,成立了自己的电子商务部,并在第一年实现 3000 万元的线上销售额。到 2019 年左右,红蜻蜓的线上销售额已经突破 6 亿元。

这种先见之明的决策的确让红蜻蜓短暂逃离了行业危机,但对于服装行业来说,几乎每个品牌头上都顶着一把 " 达尔摩斯之剑 ",即使是红蜻蜓也不例外,而品牌能做的无非是调整调整再调整,以便让这场灾难来的更晚一些。

首先是服装行业普遍的库存积压问题。早在 2015 年,红蜻蜓就陆续采取措施去库存,尤其在 2016 年存货占总资产比创下最高,达到 21.8% 后,公司就开始加大计提库存力度,每年计提的减值损失动辄 4000 万元 -5000 万元。在此基础上,存货占总资产比值逐渐下降,到 2021 年的时候,公司存货仅 6 亿元,占总资产比值为 13.2%。

其次,电商来势汹汹,红蜻蜓和其他鞋业品牌一样在关闭线下门店。自 2015 年起,公司就通过缩减直营门店控制成本,到 2021 年,直营门店从 445 家下降到了 261 家,而公司门店总数也从早期的 4100 多简爱,下降到 3134 家。

除此之外,公司在用工人员数量和产量上也在明显收缩。目前,公司员工已经从 2015 年的 5917 人下滑到 2021 年的 4053 人,缩减了三分之一;其年产量也从 2015-2019 年的 700 多双,下滑到 2020 年的 400 多双。

出货量下滑,势必带来公司收入规模的下滑。2017 年以后,红蜻蜓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双双下滑,营业收入从 2017 年的 32.45 亿元下降到 2021 年的 25.11 亿元。

然而在收入下滑的同时,公司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却在反向增长,2015 年,公司销售费用和管理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 13.6% 和 8.2%,到 2021 年时,这两项占比已经分别达到 18.8% 和 11.6%。

两相对比下,红蜻蜓盈利艰难也就并不意外了。

结语

近几年,国内传统鞋业品牌陆续在进行变革,以重振旗鼓。比如,百丽在退市后通过数字化转型,从零售、供应链、研发、管理、文化等各方面重塑自身,最终逆风翻盘;而达芙妮也通过卖地,向轻资产转型,从而实现扭亏为盈。

基于此,红蜻蜓也在往私域和品牌升级方向发力,旨在解决品牌老化和销售问题。

在品牌升级方面,公司从去年开始就在尝试对店铺形象进行更新,以突出符合 " 蜻蜓 " 特征的风格,同时,产品上也在积极调整,形成差异化产品,并希望通过持续的产品迭代,将红蜻蜓打造成 " 婚鞋第一联想品牌 "。

诚然,面对品牌老化,品牌升级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红蜻蜓品牌战略究竟能否成功,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然而不可否认,像红蜻蜓这样的老品牌的确需要新的故事,以免步入达芙妮、百丽后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