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奖到手可能不足40%,这个行业今年也要限薪了?

2022 年整个金融业的限薪备受市场和投资者关注,近日又有市场消息称,公募基金行业的限薪令今年要开始实施,并且可能先从银行系基金公司开始。

对此,有公募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公募行业限薪其实已在进行中,有的公司从去年就已经开始执行奖金递延 3 年;另外,行业里有公司从去年起就要求基金经理拿出奖金的约 30% 来自购权益产品。有业内人士据此计算,一位基金经理的年终奖每年拿到手的可能不足四成。

" 具体的标准肯定不一样,每家公司都要按照要求做出绩效方案来推进。国企股东背景例如银行系的基金公司可能先推行的比例比较高,而一些相对市场化的、个人系的公司就没有那么快了。" 有行业内部人士指出。

不过多位接受采访的公募人士都表达了对于基金经理流动问题的担忧,尤其是明星基金经理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2022 年公募行业确实掀起了一股奔私的高潮,不少明星基金 " 卡点跳槽 " 也一度引发关注。

高管绩效薪酬递延支付成常态

国企背景公募 " 走在前列 "

2022 年,公募行业拉开限薪大幕。5 月,多地监管部门通知各公募机构要在月底前报送薪酬机制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就是抑制薪酬过高、增长过快、少数冒尖等情况。6 月,中基协正式出台《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对薪酬结构、薪酬支付、绩效考核、薪酬内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

根据该指引要求,基金公司应当建立实施绩效薪酬递延支付制度,递延支付期限不少于 3 年,高级管理人员、基金经理等关键岗位人员递延支付的金额原则上不少于 40%,并且各家公司应当在 2022 年 12 月 20 日前对现有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完善。

一位沪上公募负责人介绍,该公司主要是部门总监级别及以上的管理层和部分投研员工递延," 其实前几年我们对基金经理就执行浮动薪酬递延发放的方式了,之前奖金是三年内按照 7:2:1 的比例来发,没有说一次性发放浮动奖金,现在比例上可能有一些调整 "。

另据每经记者了解,有银行系公募的部门总监级别人员去年年终奖发放的比例为 40%,剩下 60% 则将在未来三年按比例发放;普通员工的奖金同样是发放了 40%,但下半年会将剩下的 60% 统一发放。如果中途离职,则意味着还没发的奖金也 " 泡汤 " 了。

" 今年不知道会不会全员递延。" 一位银行系公募人士表示。也有华南公募人士表示 " 高管奖金确实递延了,普通员工并没有 "。

对此,一位北京公募人士坦言,很多公司内部其实都有了限薪的相关规定。" 比如递延,就算是全员递延,那也一定是会分的,管理层递延的比例更高、时间更长。在推进方面,国企股东背景例如银行系的基金公司先推行的可能比例比较高,而一些相对市场化的、个人系的公司就没有那么快。"

年终奖至少 30%买本公司管理基金

每年到手奖金或不足四成

除了递延," 限薪令 " 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要求基金经理应当将不少于当年绩效薪酬的 30% 购买本公司管理的公募基金,并应当优先购买本人管理的公募基金。

对此,有银行系公募人士向每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基金经理自购也是去年就开始执行了,要求基金经理拿出约 30% 的奖金来自购权益类产品。

但不是所有的公司都步调一致。

上述华南公募人士就明确表示,目前其供职机构并未要求基金经理自购。上述沪上公募人士则告诉每经记者,由于其所在公司的基金经理收入参差不齐,因此并没有强制要求每一位基金经理都自购。" 但对于收入相对高的基金经理还是有要求,额度也在 30% 左右。"

而在基金公司内部,收入相对比较高的一般都是明星基金经理,这就又形成了一个悖论。

有业内人士计算,按照奖金 30% 自购的要求,再叠加递延政策,一位基金经理的年终奖每年拿到手的可能只有四成,扣税后能到手的就更少了。

也正因如此,多位公募人士在接受采访时向每经记者表达了对基金经理流动性问题的担忧。上述华南公募人士坦言,行业内此前一直有传闻称基金经理的薪酬将封顶 1500 万元,如果真确定为这一数字,有可能会加速明星和绩优基金经理的流失," 所以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推动落地,或许也是受到这一因素的影响 "。

这样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2022 年明星基金经理扎堆 " 出走 ",或奔私,或自立门户,或转战其他赛道。除了可能受 " 限薪令 " 影响,一些监管新规的出台也是助推基金经理离职潮汹涌的重要原因之一,不乏明星基金经理赶在新规正式施行前 " 卡点跳槽 "。

2022 成 " 公奔私 " 大年

离任基金经理人数再创新高

2022 年市场见证了大量明星基金经理的 " 出走 "。

1 月,公募圈 " 顶流 " 董承非宣布离职、卸任兴证全球基金副总经理,并在此后宣布加盟睿郡资产。同样于 1 月份离任的华安基金原投资总监、基金经理崔莹加盟上海勤辰私募,后续易方达原明星基金经理林森也宣布加入。3 月底,上海运舟私募正式注册成立,法定代表人正是前中欧基金名将周应波。

如果把这份名单继续扩展,那么还有宝盈基金的肖肖、博时基金的葛晨、农银汇理的赵诣、工银瑞信的闫思倩、国泰基金的杨飞等一众为投资者所熟知的明星基金经理名字。就在 2023 年开年,又有知名基金经理离职的消息传出,原恒越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监、总经理助理高楠离任。

根据 Wind 数据,近几年随着公募行业快速发展,基金经理的离职数量也在逐年攀升,2021 年首次超过 300 人,2022 年则达到 325 人、涉及 132 家公司,创下新高。

综观这些明星基金经理离任后的去处,不外乎两大方向:一是自立门户设立私募基金或加盟成熟私募平台,二是跳槽去其他公募基金。相比之下," 奔私 " 明显是大家更热衷的一个方向。

有业内人士告诉每经记者,私募基金的管理及激励机制都更为灵活,对于基金经理的吸引力也是毋庸置疑的。而公募薪酬改革还在不断推进,尤其是 " 限薪令 " 的逐步落地实行,或许是加速明星和绩优基金经理出走的一项重要因素。

事实上,近年来为了 " 留人 ",公募基金公司也不吝祭出大招。

上述北京公募人士就表示,不论奖金递延还是要求自购,每家公司肯定都是希望能借此留住人," 递延奖金是公司对符合条件并能够长期为公司提供服务的人员采取的一项具有递延性质的激励措施,是提高职工忠诚度的一项物质手段 "。除此之外,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也有不少公募基金公司采用了股权激励政策、" 绩优则仕 " 提拔明星基金经理担任公司高管等方法。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