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的雷不止出现在中小品牌的脚下

来源: 钛媒体 2022-12-19 20:22:15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546 bytes)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 | 大数跨境

11 月 30 日,阿里推出 Miravia 平台,布局西班牙中高端市场,与速卖通形成高低搭配,追求消费人群全覆盖。这是阿里出海的又一次尝试,但作为电商三巨头之一,阿里的出海路并不平坦。

Lazada 是阿里在东南亚的棋子,自 2018 年起,4 年 4 换帅,却依然阻止不了发展颓势,反而跌出东南亚电商平台首位,被拥有腾讯 " 血统 " 的 Shopee 反超。如今,Shopee 已经率先开启全球化,而 Lazada 还囿于东南亚六国。

在出海这条路上,与 1999 年起大早开始布局的阿里不同的是,TikTok 在 2021 年初才开始跨境电商的尝试。但从出海历程来看,后起之秀 TikTok 并没有 "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

2022 年上半年,字节跳动关闭了 2021 年年底推出的全品类综合电商 APP Fanno,这个在亚马逊封号浪潮下推出的出海项目宣告失败。同样是在上半年,其对标国内跨境电商独角兽 SHEIN 的独立站项目 Dmonstudio 也宣布关停。而在今年 9 月,字节跳动又推出快时尚独立站 IfYooou,虽然吸取了 Dmonstudio 的经验,采用平价路线,但表现并不亮眼。

同时,国潮女装密扇投海外消费者所好,为品牌带来了长足发展。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从海外引进的电商,开始在东南亚、印度等公认的 " 新蓝海 " 生根发芽,并长出了新的内容,开始 " 师夷长技以制夷 ",抢夺外来品牌的市场份额。

条条大路可以通罗马,但不都是坦途。

平台出海:大厂们选择

在海外建立自己的平台,通过引流与招商形成商业闭环,是国内大厂出海的通行做法。

从阿里巴巴国际站、全球速卖通、Lazada 到如今的 Miravia,阿里在平台打造之路上越走越远。京东的 B2C 平台 JoyBuy 在 2021 年关停,转型为京东全球贸 B2B 平台,对标阿里国际站的 RTS 小额快速成交。而国内布局基本完成,走向海外的拼多多同样选择了搭建电商平台 Temu。

从平台搭建方式来看,大厂们凭借自身深厚的技术积累与资金优势,一般会选择收购当地电商平台或自建平台。

2016 年 4 月,阿里斥资 20 亿美元并购了东南亚电商巨头 Lazada,开启了对东南亚市场的出海布局,而 Lazada 的老对手 Shopee 则被腾讯入股,标志着腾讯开始涉足东南亚电商市场。而拼多多在出海模式上选择了自建平台 Temu,以求增强对平台的控制力,助力搭建正向循环的平台生态,谋划平台的长远发展。

大厂们裹挟资金、技术等优势征战海外的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困难,首当其冲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

曾几何时,依靠国内的人口红利,大厂们烧钱、抢人、圈流量,实现了体量上的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大厂们也逐渐在增长中迷失了自我,把时代的红利归结于自身的努力和能力。但在海外,大厂光环退去,市场格局变化、地缘政治影响等因素一次次提醒着曾经野蛮打法的没落。

软银创始人孙正义的时间机器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 IT 行业发展阶段不同。在日本、中国等国家发展尚未成熟之际,可以先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展开业务,待时机成熟后,再回到日本、中国、印度等国家,就仿佛坐上了时间机器,回到了几年前的美国。我国大厂的出海之路,显然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机器理论的发展逻辑进行。

短视频平台快手的出海经历就很能说明问题。2017 年年初,快手上线国际版 Kwai 布局越南、韩国、印度、巴西等市场,通过复刻国内被验证过的 " 烧钱拉新 " 模式,在 2018 年上半年登顶俄罗斯和东南亚 7 国 Google Play、App Store 下载榜单。但随后 Kwai 状况急转之下,业务团队被解散,快手出海业务也被叫停。

无独有偶,成立于 2012 年的 Lazada 曾经是东南亚的电商巨头,被阿里控股后,沿袭国内特色,把在国内跑通的经营模式和管理办法搬到了东南亚,遭遇了水土不服的问题。

2018 年前后,阿里对 Lazada 进行了升级,但依然没有走出 " 生搬硬套 " 的路子,将国内淘宝十几年积累的功能在 Lazada 平台进行复制粘贴。同时,超过百名的阿里原中层管理被安排到 Lazada 的关键岗位,却又因不了解市场、甚至是不会讲外语等原因被调回。

除了水土不服,逐渐走高的获客成本也是大厂出海不得不面对的硬性成本之一。

在国内,随着互联网流量逐渐退去,电商行业的获客成本也在快速攀升。亿欧智库数据显示,2021 年,阿里获客成本为 477 元,同比增长近 1 倍,拼多多获客成本为 578 元,京东获客成本为 384 元,均处于历史高位水平。

在国外,拉新的代价也在越来越大。浙商证券研究报告显示,2013 年海外电商获客成本平均为 4.5 美元,如今已经上涨到 40 美元。以拼多多的出海项目 Temu 为例,在美国市场,Facebook 为其带来了三成左右的流量,但获客成本与 SHEIN 的 35 美元相比高出了 30%-40%。

品牌出海:中小企业拥趸

相比于喜欢搭建平台,走规模化出海之路的大厂来说,中小企业更多地选择了自下而上的出海之路。从出海模式上看,中小企业的出海历程可以分为两种:自建独立站和依靠第三方平台出海。从难易程度上看,第三方平台较为简单,是很多中小出海品牌的首选。

SHEIN 是快时尚细分领域中通过自建独立站、借助 DTC 模式红利发展起来的代表品牌。凭借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SHEIN 从独立站入手,一步步成长起来。而亚马逊则是许多中小企业极为倚重的第三方出海平台。

公开数据显示,在亚马逊平台注册的中国跨境卖家在过去 4 年里增长了 40 倍。而中国卖家亚马逊平台占比也从 2016 年的 24%,逐步上升至 2019 年的 38%,并在 2022 年逼近了 50%。

与大厂们的平台出海一样,选择品牌出海的中小企业们同样面临着自身困境,在消费心理、本土品牌竞争、物流等方面尤为突出。

由于中外文化的差异,用户消费的心里路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很多中小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往往忽略了对目标市场受众的心理把握。同时,也有不少中小品牌因为踩中了国外用户的 " 消费点 " 而走向了成功。

在国际上首创 " 潮范中国风 " 设计概念的密扇,于 2018 年与天猫国潮团队合作进军海外市场。其创始人韩雯(Kate Han)与冯光(George Feng)在海外的学习与工作中,了解到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文化的诸多误解和疑惑。韩雯与冯光将中国文化元素与服装设计相结合,并通过 KOL 营销、直播等形式向消费者传达品牌设计理念,受到了海外消费者的深度认可。

与此同时,海外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也逐渐有了自主品牌,凭借着天然的本土优势,成为我国中小企业出海路上的强劲对手。

印度鞋类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鞋类市场之一,其消费量仅次于中国。据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统计,2020 年印度鞋类产品消费量约为 25.6 亿双,到 2025 年,预计将达到 29 亿双。面对巨大的市场规模,我国鞋履品牌在印度市场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发展,除了印度消费者在民族自尊心等因素下抵制中国品牌外,印度新生的鞋履品牌也抢走了大量的市场份额。

如成立于 2019 年的印度鞋履品牌 RapidBox,专注于使用纯素皮革(非动物皮)制作高品质鞋履,并在 2022 年 11 月 25 日获得了由 SIG Venture Capital 亚洲风险投资部门领投的 450 万美元 A 轮融资,证明资本市场对印度鞋企的看好。

即使是已经成长起来的 SHEIN 同样面临着物流问题。目前,SHEIN 绝对大多数包裹从中国发出,导致物流效率较低,欧美用户下单后,标准物流模式下的送达时间在 2 周左右,即使选择快速物流也需要 1 周左右的等待期才能完成履约。

对于选择依靠第三方平台出海的中小卖家来说,物流则会较多地依赖第三方平台对物流资源的整合,如亚马逊的 FBA。此外,中小企业还可以选择灵活性更好、发货速度更快的第三方海外仓,或者自发货,即卖家收到用户订单后,直接从国内供应商、仓库发货给海外消费者,由卖家完成仓储、分拣、包装、派送和顾客服务等一系列活动。

出海的风还在刮,每个人都知道那里是蓝海,也知道那里是希望和未来,但往往忽略那里也不是一条坦途。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