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风波背后 华大基因市值较巅峰跌800亿

来源: 雷达财经 2022-12-06 01:13: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1856 bytes)

近日,华大基因再度陷入举报风波。

12 月 4 日,华大基因发布声明称,近日,王某明通过社交媒体不断造谣,编制各种视频、文字资料,恶意诋毁华大业务和相关管理人员,对关心华大的朋友造成干扰。公司与王某明之间原本是商业纠纷,并有司法判定结果。对其 " 屡次恶意诽谤华大,捏造虚假信息,煽动公众情绪 " 的行为,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雷达财经注意到,作为华大基因 " 老冤家 " 的王德明,在和华大合作生变后,多次实名举报并引发诉讼和舆论关注,此后双方陷入了长达数年的拉锯战。近期,王德明实名举报华大基因核酸检测不准,并表示自己因举报被殴打致残。

双方孰对孰错暂且不论,华大基因业绩不佳却是不争的事实。据公告,2022 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53 亿元,同比下滑 10.17%;归母净利润 1.41 亿元,同比下滑 56.91%。

业绩全面下滑,投资者也没有了耐心,华大基因股价今年以来已经回调超 35%,总市值相较巅峰时蒸发超 800 亿元。

汪建构建的 " 基因帝国 "

作为华大基因的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汪建的创业之路颇具传奇色彩。

资料显示,1954 年,汪建出生于湖南省怀化市,儿时家境殷实,但后来曾经历过一段困苦的生活。1968 年,14 岁的汪建下乡来到湖南湘西的偏远山区。吃不饱饭的他,一度跑去粮仓 " 监守自盗偷米 "、甚至抓老鼠来安慰饥饿的胃。

从沅陵一中毕业后,22 岁那年,汪建进入湖南医学院学习,也就是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的前身,从此与医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6 年,他又取得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专业硕士学位。此外,汪建还有丰富的留学经历,1988-1994 年期间,曾先后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爱荷华大学、华盛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汪建称自己的人生前 30 年可以总结为求生、求学、留学。正是在留学期间,汪建开始深入接触基因科技,并主导成立了西雅图华人生物医学协会,策划将 " 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简称 "HGP")引回国内。

HGP 被称为 "20 世纪人类三大科学工程 " 之一,但同时充满争议,当时中国要不要参与 HGP,中国的基因组研究计划是什么,都没有现成答案可以借鉴。

汪建意识到基因组学是个充满发展前景的领域,于是召集并劝说几个同学," 我们把人类基因组计划搬回来吧,干 1%。"1994 年,他回国创建了吉比爱生物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并积极推动中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

在汪建他们的争取下,HGP 项目组宣布,由中国科学家团队承担项目的 1% 测序任务。1999 年 9 月在北京空港开发区一栋旧厂房里,北京华大基因研究中心(" 华大集团 " 前身)宣布成立,联合创始人还有于军、杨焕明和后来加入的刘斯奇。

此外,2003 年 SARS 期间,华大基因也是第一个破解病毒样本基因组的民间机构。这些在国内甚至国际上有影响力的事件,为汪建后来的真正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2007 年,汪建带着团队南下深圳,在盐田港创立公益性的 " 华大基因研究院 ",他要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技术、产品。

为了提升基因检测能力,2010 年,华大基因从美国制造商 Illumina 购买了 128 台第二代基因测序仪,这堪称当时基因测序仪买卖中的全球最大订单。感受到了威胁的 Illumina,开始停止向华大基因出售新的测序仪、抬高试剂售价以及中断设备维修服务。

为了从根本上摆脱 Illumina 的掣肘,华大基因控股股东华大控股收购了美国基因测序公司 Complete Genomics,这是一家曾与 Illumina 公司实力最接近的竞争对手。

这次收购,也让华大基因拥有了自主产权的 DNA 测序仪,扩大了服务和解决方案组合,同时为日后华大智造的诞生打下了基石。天眼查显示,华大智造成立于 2016 年 4 月份,于今年 9 月份在科创板上市,汪建为实际控制人。

招股书显示,华大智造专注于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以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等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主要业务,主要产品及服务涵盖基因测序仪业务、实验室自动化业务、新业务三大板块。

而华大基因也在 2017 年 7 月份在创业板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为通过基因检测、质谱检测、生物信息分析等手段,为医疗机构、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等提供基因组学类的检测和研究服务。

有了两家上市公司的加持,汪建也积累了百亿身家。据 2022 胡润百富榜,68 岁的汪建以 320 亿元位列榜单第 159 位。

业绩褪色跌落神坛

上市之后,华大基因一度受到市场的追捧。

2017 年 11 月初,上市 4 个月左右,公司从发行价每股 13.6 元涨至最高 260.59 元(前复权),总市值突破千亿大关。

彼时,市场上就有声音质疑,华大基因的高估值存在一定泡沫。对此,汪建曾在 2017 年 11 月份一次公开演讲中称,华大基因的泡沫不会破裂。

然而,如市场人士们所担忧,华大基因并未坐稳千亿市值的宝座,公司股价不久就见顶回落,一路下跌。

首先在经营方面,上市之后华大基因业绩很快 " 变脸 "。同花顺 iFinD 数据显示,2017 年 -2019 年,华大基因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 20.96 亿元、25.36 亿元、28.00 亿元,归属净利润分别为 3.98 亿元、3.87 亿元、2.76 亿元。

可以发现,上市之后的第二年开始,公司营收虽然仍保持增长,但净利润连续两年 " 缩水 ",分别同比下降 2.88%、28.53%。

对此,公司指出,2018 年净利润下滑系研发投入等费用支出提升较快所致。2019 年则受国际贸易摩擦的影响,以及公司相关业务采取了积极营销策略等因素的影响,净利润出现了下滑。

除了业绩表现欠佳之外,个性鲜明的汪建一系列争议言论,也让华大基因陷入争议和质疑之中。

据媒体报道,在 2017 年举行的深商大会上,汪建表示," 未来 5-10 年,我们可以化学合成任何生命。未来人造生命的进展可能比人工智能还快,并不是开玩笑。"

当年底的腾讯《财约你》中,汪建再抛争议言论,他在详细比较 HPV 疫苗接种、早期检测各自的成本后得出结论,钱多了没事干可以打疫苗,普通老百姓还不如做个早期检测。

汪建的观点引来了诸多批评,普作家方舟子称这样是会害死人的;知名妇产科医生王玉玲也发声认为汪建不尊重科学," 非常的气愤 "。

2018 年,汪建曾公开表示,公司所有员工不允许有出生缺陷,如果有出生缺陷,说明公司 " 忽悠社会,盯着别人的钱包 ";公司所有员工必须活到 100 岁,员工肿瘤发现不得晚于医院。

对于这一言论,华大基因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称,上述说法系基于汪建高度重视员工及其下一代健康状况下,表达出来的美好愿景,是属于董事长汪建对员工健康长寿的期望,不存在推销公司产品事宜。

此外,彼时出现的 " 举报门 "、" 癌变门 ",更是将质疑对象放到了华大基因身上。2018 年 7 月,《华大癌变》一文引用具体案例指出,华大基因主营业务无创产前 DNA 筛查未能帮用户起到筛查作用,最终生出带有生理缺陷儿童。

2018 年 10 月,科技部披露的一则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中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办公室调查发现,华大基因在未经许可的条件,将部分人类遗传资源信息从网上传递出境。

内忧外患之下,华大基因的高估值神话破灭,2018 年公司股价最低时一度跌破 50 元 / 股。

疫情红利消退,未来增长靠什么?

直到新冠疫情爆发,华大基因才一举扭转了业绩颓势。

据悉,2020 年疫情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推出了多款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同时还在全球多地区推出了 " 火眼 " 实验室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解决跨境人员快速检测的服务需求。

据财报,2020 年受益核酸检测相关业务,华大基因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突飞猛进,实现营业收入 83.97 亿元,同比增长 199.86%,净利润 20.9 亿元,同比增长 656.43%。

其中,与抗疫相关产品收入大增。具体来看,感染防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板块收入达 6.7 亿元,感染防控综合解决方案收入达 51.42 亿元,占总收入比重分别达 7.97% 和 61.23%。

但好景不长,随着核酸检测市场供应竞争加剧,疫情驱动的业绩红利也没能持续太久。2021 年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67.66 亿元,同比减少 19.42%;归属净利润为 14.62 亿元,同比减少 30.08%。

年报中公司表示,因全球新冠核酸试剂和检测单价下降,以及部分国家和地区防疫策略的变化,2021 年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收入较 2020 年同期较高基数相比有所下降。

今年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收 45.14 亿元,同比下降 12.3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7.47 亿元,同比下降 47.16%。下滑的原因还是 " 因全球防疫政策变化,公司基于新冠相关的业务总体收入较 2021 年同期基数有所下降。"

抗疫相关业务增长熄火,华大基因的常规业务板块中,有哪些可以填补营收缺口呢?如果剔除与抗疫相关的试剂和检测服务,2021 年公司生育健康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服务收入 11.9 亿元,同比增长 1.2%;肿瘤防控及转化医学类服务收入 3.8 亿元,同比增长 8.1%;多组学大数据服务与合成业务收入 6.4 亿元,同比增长 2.5%。

其中,生育健康板块受到总体出生人口下降的影响。肿瘤防控相关领域基因检测曾是最被看好的板块之一,但目前收入占比较低,且在去年增速已经回落至个位数。

海外市场也是华大基因拓展的重点方向,截至 2022 上半年,公司已有多款重磅产品取得欧盟 CE、印度、泰国、沙特阿拉伯等海外国家资质准入。

不过有分析指出,与抗疫类产品需求 " 简单粗暴 " 不同,华大基因的基因测序服务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研发、市场准入、推广的压力要大得多。

最新调研中,华大基因表示在去年启动了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以心脑血管疾病为核心的慢病多中心项目,这将会成为公司新的业务方向之一。同时,目前在海外落地的 " 火眼 " 实验室,正在逐步探索从原来的新冠检测转化成公司常规核心业务。

公司能否就此找到新的业务增长点,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