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万亿地级市,每8人就有一老板!

作 者熊剑辉

华商韬略出品ID:hstl8888

佛山究竟有多能打?

比黄飞鸿、叶问能打多了。

据南方周末研究员危昱萍研究数据显示,2021 年,作为一个地级市的佛山,地区生产总值 1.2 万亿,位列全国 17 位,超过济南、合肥、福州三大省会!工业增加值 5768 亿,为中国第六大工业城市,列广州、北京之上。

全国万亿 GDP 城市中,它是工业增加值占 GDP 最高的,堪称靠工业实体壮大经济的第一城。

作为中国最凶猛的制造业基地之一,佛山 2021 年生产了 9.7 亿平方米墙地砖、4.8 亿件服装、4800 万件家具、1300 万台热水器、3500 万个电饭锅、6000 万台微波炉、32 亿只电子元器件、2.3 万套工业机器人……

陶瓷、酱油、电风扇、微波炉、消毒柜、铝型材产量,统统世界第一。

北滘的家电、南庄的陶瓷、乐从的家具、西樵的纺织……佛山既有不计其数的小作坊,也有实力雄厚的大企业,星罗棋布在 40 多个街镇里,织成了一张密不可分的工业之网。

美的、碧桂园、海天味业、小熊电器、蒙娜丽莎、马可波罗、东鹏控股、格兰仕……由于" 有家就有佛山造 ",连四处疯抢热水器、电热毯、电暖器的欧洲人也发现,佛山的货又全又好。

在资本市场," 佛山军团 " 坐拥 74 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截止到 2022 年 10 月),总市值近 1.2 万亿,且大多为制造业企业,不但传统制造享誉世界,在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也崭露头角。

这个城市既不是省会、又不是特区,既不靠海、又不沿边,它究竟是怎么干出来的?

1978 年 8 月 8 日,港商投资的 " 大进制衣厂 ",在佛山悄悄开了张,成了中国最早的 " 三来一补 "(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企业之一。

▲大进制衣厂

但此时,离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还有 4 个多月。

" 这是不是搞资本主义?" 巨大的疑问萦绕在人们心头。

但佛山人决定——不等了。结果,大进投产当年,大赚 20 万美元,工人的工资比镇长还高。

即便 " 大进 " 成为佛山开放的风向标事件,但人们对赚钱、致富还是心存疑虑。

很快," 贺富事件 " 改变了一切。

1980 年 1 月 10 日,佛山南海县委书记梁广大,领着县领导,抬着烧猪、蒸酒,带着鞭炮、烟花、舞狮,到南沙大队跟村民开席喝大酒。

▲梁广大(前排左二)到南沙大队贺富

因为 1979 年,南沙大队成了南海县首富村,梁广大是来专门来 " 贺富 " 的。

轰轰烈烈的 " 贺富 " 连搞 3 年,群众 " 怕富 " 的顾虑也被彻底打消。于是,农民自办的小作坊、合资兴办的大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

农民洗脚上田,工厂拔地而起,公司遍地开花。佛山迎来了真正的大时代。但佛山人的进取,并没有就此止步。

" 大进 " 开张 3 年后,佛山人迅速还清了港商投资。

他们抢先搞 " 三来一补 ",并不是想替人打工,而是先 " 借船出海 ",等到消化吸收了外来的资金、技术、市场能力后,马上就走上了自主经营的道路。

即便在广东,也很少有人像佛山人这样,骨子里浸透着强烈的自主意识。

而凭借 " 贺富 " 出名的梁广大,1983 年升任珠海 " 父母官 "。在此之前,他给佛山留下了一句重要的话:

多一点引导、帮助,少一点限制、干预,解除对农民的束缚,把经营自主权真正交给群众。

2002 年,当黄龙云到佛山就任市委书记时,看到了一幅令人担忧的场景。

由于大量贷款修高速,佛山的收费站多达 43 个,有的收费站相隔还不到 2 公里。

之所以到处修路、收费、拥堵,是由于顺德、南海、三水、高明 4 个县级市经济都不错,佛山放权也比较多,大家关起门来过日子,导致交界处收费站林立,孤岛现象严重。

这让地级市的佛山,越发凸显出整体劣势。

因为 40 多公里外,就坐落着超级大城——广州。

佛山的企业,招人去广州、招商去广州;赚钱后,消费去广州、存钱去广州,融资更要跑遍北上广深港。有的企业做大了,甚至总部都想搬广州。

除了城市竞争力不足,伴随经济的持续发展,佛山更多的问题和压力也开始显现。

比如,制造业缺人。

从 2000 年起,佛山制造业享受了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红利后,开始缺人了。工厂里,40 岁以上的中年人,成了流水线上的主力军。

这导致佛山传统制造业中出现用工荒、工人 " 老龄化 ",70 后、80 后工人成了主打,90 后难觅踪影。

有人认为,是制造业薪酬低导致年轻人用脚投票。但企业一直在主动或被动提高薪酬,缺人问题却越来越严重。

2020 年,佛山张槎的纺织企业能给工人开出 7000-10000 元的月工资,但年轻员工的流失率依然高达 70%。

一方面年轻人不堪忍受嘈杂的工作环境,一方面伴随城市经济发展,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便不肯进厂拧螺丝。

这让以传统制造业为主体的佛山企业,越发感到危机重重,却不知如何破解。

劳动力之外,更大的隐忧,是佛山制造业面临落后于时代的危险。

佛山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都从草根乡镇企业改制而来。它们经过多年发展,要么初具规模,要么小富而安,要么想要做大做强,却缺资金、缺人才、缺技术、缺品牌,更缺进一步转型升级的眼光和魄力。

尤其进入 2010 年代后,经济开始向技术与创新转型时,佛山在高科技人才上,面临着巨大挑战。

2017 年,《经济观察报》发布 " 中国最缺大学的城市 " 排行榜,佛山以每万人 67 个在校大学生的绝对 " 优势 "," 荣登 " 榜首。

从辖区内地方单元的各自为阵到佛山发展的整体挑战,从缺普通工人到缺高端人才,从缺大企业到缺又大又强的企业……这一堆堆的挑战,佛山是怎么解决,继而关关难过关关过,打出今天的成绩的?

面对内部各自为阵,城市整体优势被削弱,2002 年,黄龙云上任伊始,就打出三记 " 重拳 ":调整区划、打通道路、简政放权。

调整区划,就是将顺德、南海、高明、三水撤市设区,与禅城区形成整体。

行政区划统一后,撤销收费站、打通断头路,全都顺理成章了。

接下来,黄龙云直接来了一个大手笔,耗资 130 亿,打造佛山的 " 一环路 "。

佛山一环高速是广东最长的环城高速。它全长 108 公里,直接贯穿佛山五大区,并在不断拓展中将 " 广佛肇 "" 珠中江 "" 深莞惠 " 三大经济圈全部串联。

建成一环大动脉,极大激发了佛山的内生动力,打通了城市向外的经络,为她在未来成为 " 万亿大城 ",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在整合区域、捏指成拳的同时,黄龙云还将 189 项市级权限下放给区、镇,把佛山简政放权的 " 传统 " 推向更高境界,让每个手指都有更大的成长动能与空间。

这为后来者既往开来提供了条件。

2007 年,北大经济学博士陈云贤出任佛山市市长,为佛山插上了起飞的新翅膀。

陈云贤曾任广发证券董事长,在他看来,解决缺人才、缺技术、缺研发、缺眼光的问题,都需要钱。

因此,佛山的一个根本问题是,更好地找钱、用好钱。

利用资本市场,发挥资本力量,进而引进人才、研发技术,助力佛山制造转型大升级,由此成为佛山发展的新重点,而资本市场刚好也是陈云贤的专长之处。

但在当时的佛山做好这件事,并不容易。

佛山的企业家,大都比较低调务实。好处是扎根实业,踏实肯干;坏处是喜欢闷声大发财,讲究财不外露。于是,大家都闷头赚钱,不肯上市。

如何改变观念?陈云贤的办法是:推着走,做出标杆给大家看。

2007 年 3 月,陈云贤召开企业上市工作会议,直接提出 "构建上市公司佛山板块 "、2010 年实现 40 家公司上市的目标。

就在人们将信将疑时,陈云贤抛出一颗 " 重磅炸弹 "。当年 4 月,碧桂园在香港上市,成功募资 129 亿港元,25 岁的大股东杨惠妍一举成为内地女首富,身价高达 666 亿港元。

这场上市财富盛宴,极大震撼了佛山的企业家群体。

2008 年,陈云贤又推出促进企业上市的 "463" 计划:即 4 年内,推动 100 家企业启动上市或实施股改;60 家登陆资本市场;融资总额达 300 亿元。

佛山企业从此掀起了持续上市的浪潮。

打通资本市场这条 " 金路 ",佛山的转型升级有了更大的底气。

2015 年,佛山出台《中国制造 2025 佛山行动方案》、《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引导传统产业走" 世界科技 + 佛山智造 + 全球市场 "的转型升级之路。

政府明确指引,企业抓紧行动。2015 年,美的开启了对德国库卡(KUKA)机器人的收购,并在 2022 年实现境外全资控股。

拥有全产业链核心技术的库卡工业机器人因此落户佛山,有望打造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基地。

像美的世界级的洗碗机 " 灯塔工厂 ",通过应用 AI、数字孪生等数字技术,研发时间缩短 30%、生产成本降低 24%、交付时间缩短 41%、缺陷率降低 51%。

在 2020 年,格兰仕推出了拥有 " 厨师电脑 " 功能的超级计算机 A6。

这是一台集数据、算法、交互、互联网等技术于一体的微观智能厨房。以此为载体,格兰仕得以开始打造对 AI 烹饪世界的构想——从人必须待在厨房利用产品烹饪,到突破时空的限制,让技术随时随地服务于人。

连房地产企业碧桂园搞多元化,也不是做其他,而是做机器人。

而像东鹏陶瓷这样的传统产业,则必须在高端制造上另辟蹊径。

通过创新研发石墨烯智暖岩板,东鹏研发出温暖不干燥的 " 发热墙 ",直接能用手机 APP 操控墙体温度,实现 " 一墙暖一屋 "。这一让人尖叫的陶瓷黑科技,已经在北京 2022 年冬奥会上大放异彩。

高端智能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大趋势,不但有助于解决佛山制造业人口老龄化,高端人才、技术难聚集等老难题,也能创造出助力中国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大机遇。

佛山,再一次跑在了前头。

老市委书记黄龙云曾告诫佛山人:

只要一步落后,就会步步落后。有些城市,一不小心就会落伍、边缘化。所以,在时代的每个转折点上,佛山都必须跟上。

佛山如何步步跟上,甚至引领潮流?关键在充分释放民间的创造活力。

从梁广大敲锣打鼓 " 贺富 " 到今天,佛山历届领导班子都在努力让政府少管但多帮忙。

比如,2013 年,佛山出台《推动民营企业跨越发展扶持办法》:凡是产值跨越 100 亿、500 亿、1000 亿的企业,财政给支持、收费给减免、用地给保障、人才给政策。

送出这样的惠企大礼包,就是希望促进佛山民企跨越式发展。

同年,佛山又推动 " 党员民营企业家培养工程 ",送青年民营企业家去清华培训,去 IBM、苏宁学习,甚至到国企挂职锻炼。

佛山还针对企业推出 " 一门式一网式 " 服务,把分散在不同部门的 1169 个事项整合到一个窗口。企业办事 " 只进一扇门 "、" 只上一个网 "、" 最多跑一次 ",审批时间平均压缩 80%。

电力供应对制造企业至关重要。很多城市还以 " 只跑一次 " 为荣,佛山却通过政企数据共享,实现了 " 零证 " 办电、" 刷脸 " 办电,让企业一次都不用跑。

佛山还将 9 月 27 日定为 " 企业家日 ",以城市的名义向企业家致敬,营造尊重企业家、爱护企业家、支持企业家的良好氛围。而他们眼中的企业家,核心就是民营企业家。

有人问时任佛山市委书记的李贻伟:" 佛山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他的答案是:" 希望佛山成为一座办事不需要送礼的城市。"

依靠充分释放民间活力,佛山 8 个人中就有一个 " 老板 ",人均可支配收入居高不下,资产超过 600 万的 " 富裕家庭 " 多达 7.4 万户,在中国地级市中稳居第一。

2013 年博鳌亚洲论坛上,时任市委书记的李贻伟一语惊四座:

" 民营经济是政府的奶妈,要靠她来养我们。"

这句话以及背后的清醒和精神,或许就是佛山持续成功的奥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