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亏损,新势力未来如何?

来源: 钛媒体 2022-11-12 00:45:44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4849 bytes)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价值研究所

" 我们有信心保持四季度毛利稳定,锂的价格应该会下降,到 2023 年四季度 NIO 品牌会实现盈亏平衡。"

一如既往,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又许下了新的承诺。但李斌表现得再有信心,也无法掩盖蔚来当前的 " 撕裂 " 状态:营收和亏损同步增长,越卖越亏的局面迟迟没有改观。

今年上半年," 蔚小理 " 已经累计亏掉近百亿,蔚来三季度报一出这个数字变得更加夸张。小鹏、理想虽然尚未公布财报,但考虑到交付量下滑、供应链趋紧、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大背景,预计情况也难有改善。

破产、倒闭,对造车新势力来说不算陌生,只不过没有人将这些词和位居金字塔顶端的 " 蔚小理 " 联系在一起。

但现在,情况又大不一样了。进入三季度之后,特斯拉降价抢生意,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保持强势,资本市场不再独宠造车新势力," 蔚小理 " 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

连年亏损、持续烧钱的 " 蔚小理 ",真的没有倒下的风险吗?

营收、亏损齐创纪录,蔚来悲喜两重天

用悲喜两重天来形容蔚来三季度表现,再合适不过。

一方面,三季度总营收录得 130.02 亿元,同比增长 32.6%,创下历年新高。从增长角度看,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速也高于今年前两个季度的 24.17% 和 21.83%。究其原因,中国汽车市场 " 金九银十 " 的定律仍在延续,蔚来也抓住了 9 月份的一波销售高峰。

从营收结构来看,汽车销售收入占比进一步上升,三季度营收为 119.3 亿元,其他收入仅为 10.7 亿。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共交付 3.16 万辆新车,符合 3.1 万 -3.3 万辆的预期,同比增长 29%。其中,今年 9 月交付量达到 10878 辆,在年内排名第二,仅次于 6 月的 12961 辆,也略高于去年同期的 10628 辆。

从具体车型交付量来看,ES6 仍是蔚来目前的主力车型,三季度交付 12856 辆,ES8 交付量也达到 4378 辆,均超过市场预期。不过 EC6 表现令人失望,三季度累计仅交付 3337 辆,远低于市场预期的 5551 辆。

至于 8 月开始交付的 ES7、9 月正式交付的 ET5,目前产能仍处于爬坡阶段,预计四季度将有较大上升空间。不过考虑到供应链、生产线方面的问题,蔚来对四季度交付预期保持谨慎,预计总交付量为 4.3-4.8 万辆,较去年同期的 2.5 万辆增长 71%-91.7%。

但另一方面,蔚来的亏损问题变得愈发严重。根据财报数据,蔚来三季度净亏损录得 41.11 亿元,同比放大 392.1%;经调整后净亏损也高达 32.58 亿元,同比放大 514.2%。在巨亏背后,一系列老问题变得愈发突出:毛利率直线下滑、单车利润跌跌不休、成本持续走高 ……

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汽车销售毛利率录得 16.4%,低于市场预期的 17.5%,也不如二季度的 16.7% 和去年同期的 18%。此外,单车收入也较二季度的 38.19 万元下滑至 37.75 万元。

正如前文所言,ES6、ES8 和 EC6 等老车型仍是蔚来的营收主力,这几款车型瞄准的都是中高端市场。这就意味着蔚来无法走薄利多销的路线,在有限的产能下,单车盈利和汽车销售毛利几乎是决定企业利润的 " 金标准 "。

而对于蔚来亏损的根源,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给出了答案:成本。

" 公司今年利润出现起伏,主要受电池、碳酸锂价格上涨影响。如果碳酸锂价格下降到 40 万 / 吨,我们的毛利率还能再涨 4 个百分点。"

然而,短期内想让碳酸锂价格降下来并不现实。

根据上海钢联发布的数据,截至 11 月 10 日当天,电池级碳酸锂现货价格最高达到 59.5 万元 / 吨,续刷历史新高。此外,工业级碳酸锂、氢氧化锂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上涨。机构预计,由于上游供应趋紧、生厂商加紧备货,碳酸锂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处于卖方市场,价格弹性有限。

不过蔚来的经营成本上升也不能全赖碳酸锂和电池——行政、销售等各项费用在三季度也是全面上涨。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蔚来难以掌控,但另外几项支出的增长,说明蔚来内部战略存在一些问题。

数据显示,蔚来三季度销售行政费用为 27.1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9%,也超过市场预期的 24 亿。近四个季度,蔚来的行政及销售费用率都维持在 20% 以上,经营成本始终高居不下。

反映到股市上,蔚来年内股价跌幅接近 50%,投资者的不满与日俱增。关于造车新势力还能亏多久,会不会有更多车企走向末路的讨论,也在最近一年多了起来。

蔚来从造车大军中杀出一条血路,俨然站上了造车新势力金字塔的顶端,此前就算一直亏损,也从未有人怀疑它会倒下。但现在,传统车企转型力度越来越大,资本对造车新势力的耐心在降低,蔚来真的能稳坐钓鱼台吗?

这个问题,还真的不好回答。

一直亏钱的 " 蔚小理 " 会倒闭吗?

要解答上面这个问题,最直接是看资金链。

早在蔚来筹备赴新加坡上市之时,外界就对其现金流产生过担忧。但之后的事实证明,蔚来还不到为钱发愁的时候。

根据当时提交的招股书,截止今年 2 月底蔚来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及短期投资合计为 526.5 亿元,可动用流动资金 803.7 亿元,其中包括 307.6 亿的未提取信贷额度。来到三季度,蔚来现金储备稍稍下滑至 514 亿,但流动资金仍然相对充裕,也丝毫没有资金链断裂的担忧。

亏损比蔚来还严重的小鹏,还有最接近盈亏平衡的理想,同样储存了大量弹药,资金链十分稳健。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理想现金储备为 536.5 亿元,小鹏拥有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受限制现金、短期存款、短期投资及长期存款合计为 413.4 亿元。

事实上,哪怕和根基深厚的传统车企相比," 蔚小理 " 的资金实力也不遑多让。

长江证券研究所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三季度,纳入统计样本的乘用车企业经营性现金流净额占营收的平均比例为 13.3%,经营性现金流约为 584.4 亿元。除了富得流油的上汽集团之外,其他传统车企现金储备未见得比 " 蔚小理 " 有多大优势。

此外,根据 Wind 的数据,今年上半年还有 12 家 A 股上市的传统车企负债率超过 63.29% 的平均线。其中,江淮汽车、江铃汽车的资产负债率超过 80%,财务状况比造车新势力更加令人担忧。

如果和比亚迪、吉利、上汽集团、长城汽车这样的传统巨头相比," 蔚小理 " 资金实力的确处于下风,但也远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值得注意的是,包括三地上市的蔚来在内,这三家造车新势力自从返港挂牌之后就再没有大规模公开融资,可见其对自身资金状况并未过分忧虑。

既然现在没有资金链断裂的危险,那么针对造车新势力是否会倒下的讨论,就应该聚焦到未来——即随着传统车企不断加码新能源业务,特斯拉降价蚕食市场份额,留给 " 蔚小理 " 们的时间和空间还有多少?

或者更简单地说,市场还需不需要造车新势力。

从销量来看," 蔚小理 " 一直处于中游位置。今年 10 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排行榜前十名被比亚迪、广汽埃安、长安汽车和特斯拉垄断。造车新势力中排名最高的是理想 L9,以 9181 辆的销量排名第 14 位。

当然,有人会讲造车新势力的新,不止体现在新能源车这个产品上面,还有企业管理、售后、营销、用户运营等各个环节的全面互联网化。比如蔚来专注于私域运营,搭建车主服务体系,各个造车新势力也十分注重移动端建设,为车主提供更多软件服务。

可是现在,传统车企也在适应这股转型潮流。今年 7 月份,魏建军在长城汽车内部发布公开信,提出要在明年向 " 全球化科技出行公司 " 转型的目标。魏建军表示,长城汽车计划 2025 年实现年销 400 万辆汽车的目标,新能源车占比不低于 80%。

不得不说,造车新势力的独特性正在消失,传统车企则在加紧补强自己的短板。想应对前者的挑战,造车新势力同样需要查漏补缺——即向传统车企学习它们的优点,比如稳定的产能,还有丰富的车型选择。

李斌最后两张牌:造电池、发新车

一生要强的李斌,当然不愿意就此认输。

在昨天的财报电话会上,李斌重点谈到两个问题:新车型的研发情况及上市时间,还有工厂的产能。

产能和新车,其实是相互影响也相互支撑。不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蔚来就很难赢得未来。

产能是蔚来长期以来的头号难题,最近两年受到疫情和供应链影响变得更加棘手。过去几周,代工方江淮汽车位于合肥的 F1 工厂,还有位于合肥经济开发区汽车产业园的 F2 工厂先后因疫情关停,就给蔚来接下来两个月的交付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

目前,江淮的 F1 工厂主要承担蔚来 ES8、ES6 和 EC6 等老车型的生产,F2 工厂则主要应对今年新上市的几款车型生产任务。2022 年是蔚来新车密集上市的一年,也是新老交替的关键节点,产能压力本就比过往更大。如今两家主力代工厂先后停摆,新车型产能很可能跟不上原定计划,蔚来车型的新老交替大概率要被推迟。

每当代工厂出现问题,有关造车新势力是否应该自建生产线,加强供应链掌控力的讨论就会成为热点。对于这些争议,蔚来很早就有过回应:以造车新势力当前的交付规模,真没有必要为了建厂而建厂。

在去年的一次公开试驾活动上,蔚来联合创始人秦力洪再次向媒体表示,与其说蔚来依赖的是江淮汽车的生产线,倒不如说只是缺那一张生产资质。在合肥的 F1 和 F2 工厂,蔚来都有单独研发、生产中心,启用的是购自德国的全套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江淮汽车自家生产线存在很大差异。

投资自建全新工厂,对造车新势力来说的确不是最划算的做法。蔚来要想突破天花板,还得从供应链的环节着手——比如最重要的电池。

李斌在去年三季度的财报电话会上就说过,电池是限制蔚来交付量的天花板,并对宁德时代的供应表达不满。

" 虽然我们已经投入很多资源去增加产能,但交付量仍受到约束。"

上个月,蔚来投资 20 亿元在安徽成立蔚来电池科技有限公司,由李斌亲自担任董事长。李斌今年早些时候还表示,蔚来目前已经组建了超过 400 人的电池研发团队。

上述举动意味着,比起自主造车,蔚来现阶段更想自主造电池。蔚来自研电池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比起吊死在宁德时代一棵树上,总归要踏出这一步。李斌预计,到 2024 年,23-30 万价格区间的新品牌车型就能用上自主研发的电池。

这就回到开头提出的观点——产能和新车,相辅相成。捣鼓自研电池突破供应限制,蔚来才能保证更多新车如期上线。

李斌在财报电话会上许诺,明年上半年将推出 5 款新车,备受期待的大众化车型也有望上线。自研电池的计划,无疑给了他更多信心和底气。

由于政策扶持,加上特斯拉这个成功案例的激励,造车新势力在国内经历了一段疯狂时期。在造车梦最狂热的 2018 年,国内总共有接近 60 家造车新势力。但截至现在,不算仍未实现量产的集度、小米等品牌,能活下来的不过蔚来、理想、小鹏、威马、哪吒、零跑、问界、塞力斯、爱驰等寥寥数家。

谁都不想成为下一个牺牲品,一度跑在所有同行前面的蔚来尤其不想。看着手中仅有的两张牌,李斌别无选择,只能把它打出最好的效果。

写在最后

在死对头 Rivian 冲刺 IPO 期间,马斯克多次公开嘲讽前者估值虚高,直言 " 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在未交付任何汽车的情况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这真是奇怪的日子 "。

事实上,当时 Rivian 的估值已经超过 800 亿美元,几乎相当于 " 蔚小理 " 之和。

虽然马斯克向来口无遮拦,对竞争对手的评价一直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但不可否认,Rivian 的高估值的确存在泡沫。如今潮水退去,Rivian、" 蔚小理 " 股价、市值暴跌,失去资本庇护的造车新势力们要学会接受现实。

造车新势力破产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这几家车企一天没法扭亏为盈,争论就一天不会结束。短时间看,资本依然对造车新势力抱有期待,新能源车的前景也的确值得期待,但留给 " 蔚小理 "、Rivian 们的时间正不断减少。

蔚来已经准备好做奋力一搏,理想和小鹏,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