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2012》,成功地让人们产生了了对世界末日的恐惧。
而 " 世界末日 "10 年以后,同样是灾难片大师罗兰 · 艾默里奇打造的灾难片《月球陨落》,却连及格线都没达到,灾难片变科幻片,科幻片又变喜剧片,各种看起来高大上的科技,堪比地摊文学里面的民科。
故事的落点,是 AI 觉醒后导致的末世后,再次面临末世。
脑洞开得非常大,AI 觉醒发动战争摧毁一切生命体的设定,也不算新鲜,谁也没能把它玩出花来,大师也不例外。
AI 题材的电影不好拍,现实里的 AI 公司也各有各的难处。
最近,昔日有大众和福特两大汽车集团站台的 Argo AI 宣布倒闭,大众和福特都及时止损,一分钱都不往里扔了。
当初,这也是一家独角兽企业,创始人来自谷歌团队,先是福特花了 10 亿美元收购股份,成为了大股东,后入局的大众则投入了 26 亿美元,两家汽车巨头,都曾把自己的自动驾驶团队,并入到公司中,本打算着靠这招在自动驾驶领域卡住位,结果,失算了。
没死的,也在裁员。
在国内,昔日的科技明星明略科技,在过去的一年内已经经过了多轮裁员,但是最近的风声里面,裁员仍是主旋律,一些部门砍半,一些部门连窝端,离职的,要么在艰难求职,要么在积极维权,在讨要拖欠的工资、赔偿款,还有 2021 年的年终奖。
而在过去,明略科技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了 50 亿。
人工智能的神话,还真是钱堆出来的。
毕竟,此前它也是三高行业,高科技、高融资、高薪。
2010 年以前,AI 行业公司数不足千家,2014 年,相关创业开始井喷,2015-2017 年,AI 创业公司增量以千计算,行业大牛,大概都是从这个时间段内开始创业的。
AI 行业的专业性比较强,自然门槛就比较高,不少人在创业前,就走在行业前列了。
比如商汤科技的创始人汤晓鸥,麻省理工的博士、港中文的教授、IEEE 的院士;云从科技的周曦,曾是中科院 " 百人计划 " 专家;而旷视科技的三位创始人,均来自清华大学。
创业者牛人多,上赶着投钱的,那也是真舍得下本。
最红的四家 AI 企业,被称为"AI 四小龙 ",都是资本追逐的焦点。
最早成立的旷视,在 2011 年创立之初,就得到了联想的青睐,拿到了数百万人民币的天使轮投资,不过,而次年成立的依图,天使轮就拿到了 100 万美元。
当然,如果要说融资最厉害的,还要属商汤科技,数千万美元开局,后续经过 12 轮融资,上市前的融资总额达到了 52 亿美元。
十来年时间,仅 "AI 四小龙 " 的融资总额,就超过了 500 亿人民币。
财大气粗,在招人方面,也是下血本。
2018 年的秋招,AI 可以说是最火爆的专业,起点也得是双一流高校,再高就得去 QS 排行榜里面去掐尖儿了,给应届生开出 30-50 万的年薪,诱惑力还是很大的,毕竟此前,这是 5 年工作经验的研发工程师的工资水平。
后来,连带着 AI、大数据等新专业爆火,100 多所大学开设了相关学院和专业,近 400 多所高职院校开设 AI 应用专业,3 年累计培养的学生数量以万计算,就算现在,也是高考热门专业。
而这两年,情势急转直下。
裁员算是普遍现象,明星企业大张旗鼓地倒闭,不知名的公司悄悄地关了张,活到上市的,市值也早崩了。
独角兽商汤,已经从高峰期的 3250 亿港元市值,跌到了现在的 425 亿港元,跌没了 87%,而云从科技 134 亿的市值,也与当初 250 亿的估值相差甚远。
怎么就血崩了呢?最大的问题,就是——太烧钱了。
上半年,商汤收入 14 亿,亏损了 32 亿,云从收入 3.9 亿,亏损 3.3 亿,大部分的钱都用来搞研发了,甚至研发支出率超过 150%。
成本和收入不对等,成本和成果不对等,而成果和收入也不对等。
自诩行业老大的商汤,4 年亏损 381 亿,已经超越了融资数目,钱越烧越多,收入越来越少,任谁也遭不住,而四小龙之二仍未上市,也是囿于亏损额太高。
挣钱确实太难。
1.大众消费市场上,还是以卖硬件居多,比如 AIoT 设备,按出货量算钱,利润虽然不那么丰厚的,但是鉴于出货量高,也能赚不少,但是,一般 AI 大厂并不屑于这部分生意。
当然,市场上的产品也良莠不齐,少不了 " 人工智障 " 的骂名,大半夜自动讲鬼故事,突然应答这种状况,还是很吓人的,可见相关技术仍不成熟。
2.To B 生意不少,但大众对 AI 技术应用的感知,负面情绪偏多。
比如,AI 智能客服,被用来代替人工客服,然后让消费者很火大;
AI 智能推荐,现在也制造越来越多 " 信息茧房 ";
AI 换脸技术,电视剧用来改换塌房明星,但也正在被人用来伪造明星色情片;
人脸识别应用最多,但是这几年开始已经到了滥用的程度,被攻破的速度都加快了 ......
3. AI 项目的一个收入就是和政府合作,应用很多,但说实话,现在的这财政状况,有能力做的地方并不多,就是咬牙做了,想要顺利收款也不容易,很多项目变成了 " 应收账款 "。
AI 的故事,更大的希望被寄予自动驾驶、智慧城市这样的核心技术的大项目。
不过,前景和钱途都不太顺畅。
说实话,这几年自动驾驶的研究,入局的可是太多了,大厂在搞,AI 厂商们在搞,汽车厂商更积极,但是至今来看,自动驾驶还是没有什么太大的名堂出来,迟迟不能商业化,而已经应用到新能源汽车的 " 辅助驾驶 ",已经酿成了多起车祸甚至连环追尾。
之后的故事显然并不太好讲,有钱的还在烧钱,没钱的进展缓慢,在行业的寒冬期挤泡沫或者干脆停止对无底洞的投入,这个选择也不难理解。
创业公司的数量趋于下降,留存公司主动节省开支,如果加上未来专业人才尤其是未来应届毕业生的井喷,专业热度和就业前景,可能也将遭遇寒冬。
不过,卷归卷,低潮的行业还没死掉。
2021 年全年,全行业有 247 起融资行为,融资总额达到 549.9 亿,10 亿以上的融资也是大有人在,不过,融资阶段仍在中前期,B 轮以前的融资占了 50% 以上。
这些钱钱真的够烧吗?显然是不够的。
但是,在各种不景气中,资本仍在赌一个未来,期待一个新的独角兽的出现。
当然,赌赢的前提仍然需要有效商业化,不然,继续高投入而不产出,那这个行业就真的要凉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