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央行继续出手,日元贬值经济下行之忧仍未解



日本央行在为期两天的货币政策会议后,一如预期决定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10 月 28 日,日本央行将基准利率维持在 -0.1%,同时将 10 年期国债收益率目标维持在 0% 附近。利率决议公布后,日元对美元汇率应声上涨,一度冲高超 30 点至 1 美元兑 146.86 日元。之后日元有所回调,截至晚上 7 时许,日元对美元汇率为 1 美元兑 147.5 日元。在公布利率决议的同时,日本央行也不忘向外界强调对现行政策的决心,称将在必要时毫不犹豫地加码宽松,并重申没有购买日本国债的限制。

虽说政策符合市场预期,但还是不可避免引发外界对日元持续贬值的担忧。毕竟在此次货币政策公布之前,日本在月内就进行了两次 " 非公开 " 的外汇干预。此前,野村国际策略师在报告中表示,他们维持 11 月底美元兑日元在 155 的目标不变,有可能会上探 150 至 155 区间。

在日元持续贬值的背景下,日本央行持续宽松货币政策的方向是否最佳选择?

" 强 " 日元能撑多久

最近一段时间,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都目光聚焦在稳日元上。

在日本央行公布利率决议前,市场都不约而同注视着这个全球各国央行中的鸽派 " 异类 "。但正如外界所预期的,日本央行一致投票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回应称,制定货币政策时,不仅要考虑汇率走势,还要考虑价格、经济和公众的负担。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全球金融战略实验室主任、首席研究员方明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日元保持弱势本身就是日本政府的重要战略之一,只要日元不出现崩溃式的贬值,还可提升国内需求和国际需求。从这个角度上讲,日本央行维持宽松货币政策是符合市场预期的。

而在利率决议后,日元不降反升,这一结果总算是让日本政府和央行暂时松了一口气。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疑似的干预举措至少为日本央行赢得了时间,使其能够更接近美联储放缓紧缩的时刻。" 以现在的宏观环境来看,美元开始在高点处回落,即表明日本央行能熬到美联储放缓脚步的可能性在增加。"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应习文也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近期非美货币包括日元有所升值,主要原因在于美国经济的高频指标出现松动,例如房地产数据、采购经理指数(PMI)都出现了下行,所以外界预计之后美联储可能会放缓加息,这也有助于缓解日元贬值的压力。

尽管日本央行实施干预汇市的操作及时稳住了日元,但就目前来看,日本央行已经用去了不少 " 弹药 ",后续或还将面临着后劲不足的压力。根据市场推测,21 日干预汇市的资金规模有可能达到了 5.5 万亿日元,作为买入日元实施干预的资金规模超过了上月 22 日的 2.8 万亿日元,而 24 日日本政府和日本银行也有可能投入了相当巨大的资金。

方明认为,日本接下来还会继续干预汇率,其目的不是提振日元,是为了防止因日元无序下滑所引发的日本金融秩序动荡,但随着美联储加息和美元升值,日元汇率的进一步下跌是可预期的。

高通胀下日本经济承压严重

在日元急剧贬值、全球原油价格高涨等背景下,日本正面临 30 年来最大规模的涨价潮。

据日媒报道,涨价潮中食品类涨价首当其冲。10 月起,日本市面上占主导的 105 家食品生产厂商共 6699 件商品全面提价,11 月、12 月还有其它商品也将涨价。今年全年,日本涨价商品数或将达到 20665 件。

涨价商品数量不断增加给日本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据日媒统计,今年日本的食品涨价给每户家庭(2 人以上)每月增加 5730 日元(约合人民币 281 元)的开销,一年的负担累计增加约 7 万日元(约合人民币 3434 元),相当于日本消费税增加了 2%。不只是食品,日本的电气、燃气费也相应提升。

有见及此,日本央行将 2022 财年核心通胀预期从 2.3% 调高至 2.9%,并将 2022 财年 GDP 增速预期从 2.4% 下调至 2%。

面对支出增加,日本民众却因工资不见增长显得捉襟见肘。对此,10 月 27 日,日本政府制定了经济一揽子计划,经济刺激计划支出为 39 万亿日元,计划的总规模约为 71.6 万亿日元。岸田文雄表示,政府希望通过经济刺激一揽子计划将日本的 CPI 降低 1.2% 或更多。

" 在日元贬值刺激外需和到日本购物的需求之外,刺激原本不活跃的国内消费需求,但如果日本民众进口需求旺盛,日本实施的超过 39 万亿日元的综合经济对策可能弥补有限。" 方明预计,日本政府未来还将进一步推出相关政策。

在明明看来,当前日本的经济问题并不是经济刺激对策所能解决的。

明明向记者表示," 近几年来,日本的产业竞争力其实在减弱。所以我们看到,尽管日元大幅贬值,也没能刺激日本的出口。所以我认为,日本要想提振经济更重要的还是发展其优势产业,包括汽车业、家电业,并扩大这些行业的竞争力,而不是靠财政或货币政策的刺激。"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