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公司一口气下单10万辆比亚迪

在不久的将来,将有 10 万辆比亚迪电动车行驶在欧洲街头,这触动了欧洲汽车制造业的神经。

近日,德国汽车租赁公司 Sixt 表示,已与中国汽车制造商比亚迪签署了新的合作协议,承诺在未来几年内从比亚迪购买约 10 万辆电动汽车。

公开资料显示,作为欧洲最大的汽车租赁公司之一,Sixt 公司在全球 100 余个国家和地区设有分支机构,拥有超 2100 处营业网点,主要面向商务、公司及私人用户提供一系列高端租车服务。

根据双方协议,在第一阶段的合作中,Sixt 将从比亚迪订购数千辆纯电动车,首批车辆预计于今年第四季度向 Sixt 的客户交付,覆盖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等市场。未来 6 年内,Sixt 将向比亚迪采购至少 10 万辆新能源汽车。

Sixt 方面表示,其首批启用的比亚迪车型为 ATTO 3,即王朝系列中元 Plus 的 " 海外版 " 车型,未来还将和比亚迪探索全球不同地区的合作机遇。根据 Sixt 的规划,到 2030 年,其在欧洲提供的车型中有 70%~90% 都是电动汽车。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朱万平 摄(资料图)

"Sixt 致力于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机动灵活的出行服务,此次与比亚迪达成合作,对我们实现车队 70%~90% 的电动化目标具有里程碑意义。我们期待与比亚迪共同努力,积极推动汽车租赁市场电动化。"Sixt SE 首席商务官(负责车辆销售和采购)Vinzenz Pflanz 表示。

不过,比亚迪与 Sixt 的合作让部分德国媒体 " 酸了 "。其中,德国《焦点》周刊在 10 月 7 日的报道中称,"Sixt 给中国企业的大订单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一记耳光。"

" 沃尔夫斯堡(德国,大众集团总部所在地)再无人嘲笑中国竞争者的最好例证是,租车巨头 Sixt 没有订购约 10 万辆大众新款 ID.4,而是订购了比亚迪的电动汽车。" 上述报道认为,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中国将 " 实现梦想 ",而德国、欧洲和日本汽车制造商将 " 付出代价 "。

上述报道还提到,在电动汽车方面,中国不仅坐拥原材料宝库,还可以用廉价电力进行生产,这令欧盟的汽车制造业不再具有竞争力。而中国汽车在技术和设计方面,早已与特斯拉等国际竞争对手平分秋色,在中国市场,它们比德国的电动汽车更受欢迎。

而对于比亚迪赢得订单的原因,德国汽车管理研究所(CAM)所长 Stefan Bratzel 在接受《德国商报》采访时认为,在电动汽车领域,中国企业比德国汽车制造商拥有更强的交付能力,Sixt 订购其他欧洲电动汽车的交付时间往往需要一年以上。

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比亚迪目前投产和在建的工厂共有十余个,其中深圳、西安和长沙基地的年规划产能约 120 万辆左右。另外,比亚迪在常州、抚州、合肥、济南的生产基地也将于今年投产。

产能瓶颈得到缓解后,比亚迪的销量也得到显著提升。官方数据显示,今年 9 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 20.49 万辆和 20.13 万辆,同比分别增长 118.12% 和 183.07%。

在此背景下,比亚迪也在加速布局海外市场。其中,比亚迪元 PLUS、汉、唐三款车型已于近日在欧洲市场开启预售,并将于今年法国巴黎车展期间正式上市。继挪威、丹麦、瑞典、荷兰、比利时、德国市场之后,今年年底前比亚迪还将进一步开拓法国和英国市场。

随着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相继 " 出海 ",欧洲等传统汽车制造商或许已感到压力。德国《经济周刊》在 10 月 5 日的报道中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和大众汽车一样好——或者更好。Sixt 从中国比亚迪公司购买 10 万辆电动汽车是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大规模 " 进攻 "(欧洲)的开始。目前,超过 15 个中国汽车品牌已准备好 " 征服 " 欧洲市场。

据海关总署统计数据,今年 1~8 月,我国出口电动载人汽车 56.25 万辆,同比增长 49.5%,总价值 783.4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92.5%,超过半数出口到欧洲。

凭借出色的产品力,自主品牌也正逐渐获得国外市场的认可。例如,此前已布局海外市场的 MG 品牌目前出海累计销量已破百万辆,成功进入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小鹏汽车在丹麦、荷兰、挪威、瑞典四国开售小鹏纯电轿车 P5;首批 500 辆岚图 FREE 也已发往挪威。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孙桐桐 摄(资料图)

" 我国自主品牌出口进入到一个新阶段,这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一个机遇期,以新能源为主的自主品牌出口与燃油车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崔东树认为。

" 新时期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正在形成,这对企业品牌来说,意味着新的生产力和新的竞争力出现,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由国内为主向全球发展转变。" 中国科学院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副所长、产业科技创新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晓明在中国汽车推动力主题高峰论坛上表示,要把全球不同市场的要求和不同国家消费者的看法平衡好,只有这样中国汽车才能走出去并实现稳步持续的发展。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