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快!光伏老大半月没了700亿

来源: 市界 2022-09-01 22:19:4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706 bytes)

光伏热潮中,企业迅猛扩张,供需形势导致了 " 拥硅为王 "。伴随硅料步步涨价,光伏产业链中的利润向上游转移,通威等硅料企业成为最大受益方。眼下,通威还要进一步抢夺在光伏组件领域的蛋糕。

作者丨李楠

编辑丨韩忠强

从上市到市值首次突破 1000 亿," 光伏茅 " 隆基绿能(以下简称隆基)用了大概七年半的时间。而从市值 1000 亿到 5000 亿,隆基只用了不到两年。这不仅是光伏领域的第一,也是光伏领域的唯一。

商海中新王换旧王的故事不断上演,隆基正是光伏领域的新王。但最近,光伏新王挨了一记 " 闷棍 "。

8 月 19 日,伴随硅料龙头通威股份(以下简称通威)入局光伏组件的一则消息,以隆基为首的组件厂商集体大跌,其中隆基大跌 7.89%。从 8 月 19 日至今,隆基市值累计抹去超 700 亿元。

然而麻烦不仅在于通威的 " 搅局 ",光伏行业正吸引越来越多的跨界者,争抢时代风口的红利。

" 光伏茅 " 不香了?

被称为 " 光伏茅 " 的隆基,赚钱能力受到了质疑。

从 8 月 19 日到 9 月 1 日,隆基股价下跌 15%。此前其市值约 4620 亿元,如今市值 3916 亿元,抹去约 700 亿元。

光伏是大热板块,隆基是产业链中的一体化龙头,从近期财报来看,其实表现不错。

数据显示,在 2022 年上半年,隆基实现收入 504 亿元,同比增长 43.64%;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4.81 亿元,同比增长 29.79%。

如果以第二季度表现来看,则隆基收入 318.22 亿元,同比增长 65.36%;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8.17 亿元,同比增长 53.23%。比第一季度表现更好。

隆基仍在快速成长,然而遗憾的是,隆基虽然是市值最高的光伏企业,眼下却不是盈利最丰厚的那家。

同样在今年上半年,生产高纯晶硅的硅料巨头通威股份实现营收 603.39 亿元,同比增 127.16%;实现归母净利润 122.24 亿,同比增 312.17%。在第二季度,通威实现净利润 70.29 亿元,比隆基半年赚得还多。

万事怕对比。要说赚钱效率,通威这家光伏市值第二名的公司,更胜一筹。

隆基财报中已经显露隐患。近两年,隆基的销售毛利率连续下滑。从 2019 年的 28.9%,缩减至 2021 年的 20.19%。2022 年上半年,又进一步缩减至 17.61%。

盈利能力未能随收入高速增长而同比例增长,麻烦早就埋下。

隆基以半导体业务起家,2007 年布局光伏单晶硅片。2014 年收购乐叶光伏,将业务向光伏电池、组件方向延伸。随后成立隆基新能源,切入下游电站业务,形成垂直一体化布局。

一体化的一大好处,是压低成本。但复杂产业链中,没有哪家巨头可以完全控制所有环节。隆基在硅片和组件上都占据行业头部,不过也受制于人。最明显的,就是硅料。

挖金矿的人未必能淘到金,但是卖铲子的人不会吃亏。

光伏热潮,企业扩张,供需形势导致了 " 拥硅为王 "。伴随硅料步步涨价,光伏产业链中的利润向上游转移。通威等硅料企业成为最大受益方。

隆基的毛利率下滑,主要原因就在于原材料的涨价。据隆基年报,2021 年,其光伏产品原材料的成本同比增加了 62.33%。

而眼下,通威更进一步搅动光伏产业市场。

8 月 19 日,市场传出通威预中标华润电力光伏组件订单的消息,其股价逆势大涨超 8%。同日,光伏组件企业则集体大跌,隆基跌 8%,天合光能跌 15%,晶澳科技逼近跌停。

一方面,通威称,长期以来一直坚持专业分工,协同发展的经营理念,聚焦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环节,为合作伙伴提供高质优价的产品。

另一方面,通威表示,自 2013 年收购合肥赛维时即有部分组件产能,基于目前国家双碳目标要求和行业一体化发展趋势加强,也会顺势而为,考虑在组件业务上做进一步论证规划。

通威本就经营组件业务,只是规模不大。据 2021 年报,通威的组件、电池和相关业务整体毛利率为 8.81%,隆基的组件及电池业务整体毛利率是 17.06%。

毛利率差别显著,原因在于,通威这一板块中的电池产量占比超 90%,组件占比不足 10%。而电池板块毛利率本就偏低。

显然,拓展组件业务,可以提升通威的盈利能力。所以不少人眼中,通威扩大组件布局已然成大概率事件。

IPG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市界指出,隆基核心竞争力在于巨大的规模与成本优势,拥有上游硅材料优势的通威进入组件领域,是对隆基的巨大挤压。

有意思的是,通威与隆基本来关系密切。

相爱相杀

" 没有永远的朋友 ",这一点在光伏战场里有着生动体现。

2019 年 6 月,隆基、通威共同发布公告,双方就高纯多晶硅及硅片合作事项达成合作意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通威战略入股隆基在宁夏银川的 15GW 单晶硅棒和切片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 30% 股权;隆基按照对等金额战略入股通威在包头的 5 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入股后持有该项目 30% 股权。

同时根据协议,在 2020-2022 年,隆基股份每年向通威包头项目公司采购一定数量的高纯晶硅,而通威每年向隆基银川项目公司采购一定数量的单晶硅片。

很明显,这是强强联合互惠互利之举。有评论称,光伏制造业的龙头结盟时代来了。

实际上,过去十几年,光伏制造产业上下游 " 分工 " 经历了数次迭变:早先各家企业只做单一环节,当时行业竞争尚不充分,聚焦某个环节都能拿下丰厚利润。

而后是全垂直一体化阶段、纯专业化分工阶段,如今到了大家战略合作或互相参股,来实现 " 有侧重的错位一体化 " 阶段。

产业链在向更高效的形态进化,对整体发展当然是好事。可是盟友关系并不稳固。

隆基是光伏组件最大制造商,如今通威的扩张对其不利。然而在此之前,隆基也扩张到了通威的 " 地盘 "。

要知道,通威不仅是硅料龙头,也是光伏电池最大玩家。来自 PV Infolink 的数据显示,通威在 2021 年全球光伏电池片出货量排名中位列第一。但隆基正谋求光伏电池上更大的蛋糕。

从 2020 年开始,隆基就加大了电池领域的投入。2020 年,隆基的西安航天一期年产 7.5GW 电池项目、西安泾渭新城年产 5GW 单晶电池项目投产。截至当年底,其单晶电池产能达到 30GW。

2021 年 5 月,隆基抛出了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可转债融资,进一步推进电池布局,计划投资 58.5 亿元用于西咸和宁夏的两项单晶高效电池项目,合计年产电池 20GW。

不仅如此,隆基与通威还另有较量。

2021 年 2 月,隆基宣布与江苏中能签订高达 70 亿元多晶硅料采购协议,让外界浮想联翩。江苏中能是保利协鑫能源的全资子公司,而保利协鑫与通威在硅料上是对手。

《时代周报》援引光伏业内人士消息:这似乎是隆基的一个表态,告诉部分硅料生产企业不要 " 拥硅自重 "。

拥硅为王的最大受益方,正是通威。

虽然隆基可以通过硅片涨价的手段,把硅料价格上涨的压力向更下游传导。不过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珅向市界指出,下游组件的价格不能无限制地涨下去,也就没办法全部传导硅料上涨的成本。

"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这句俗语的重点在后半句。尤其就商业关系而言,利益显然是各方企业行动的指挥棒。

隆基与通威本有利益冲突之处,只不过现在,通威让隆基更头疼罢了。

光伏越来越卷

隆基的麻烦不仅在于通威。光伏产业的高景气度,也在某种意义上给了它限制。

眼下," 跨界 " 成了光伏发展的一个关键词。据索比光伏网不完全统计,截至 2022 年 6 月,至少有 50 家企业跨界布局光伏。分布式光伏、多晶硅生产等是跨界企业布局重点,隆基主营的光伏组件也被抢食。

这意味着,当前的光伏龙头们,都将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有被分食蛋糕的潜在风险。

在此背景下,隆基开始寻找新的可能。

2021 年,隆基培育并推动了 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和氢能业务的发展。关于前者,隆基入股了森特,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关于后者,隆基成立了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试图冲击成为全球领先的大型绿氢装备与方案提供商。

氢能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而关于氢能,通过制作方式不同,又可以划分为灰氢、蓝氢、绿氢三种。

(来源:平安证券)

我国目前氢气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制作的灰氢。隆基所涉足的绿氢,由可再生能源通过电解水制作而来,尚在发展初期。截至 2021 年末,隆基初步具备了订单获取能力和 500MW 生产交付能力。不过要在绿氢上实现规模化盈利,并不容易。

绿氢供应、氢储运路径和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核心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存在难题需要攻克。而制氢成本是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

国联证券预测,要到 2030 年,国内一些可再生能源优势地区,绿氢才能在成本上与灰氢平价,达到每千克 10 元左右。绿氢的大规模应用,要等到 2035 年到 2040 年才能实现。

对隆基来说,绿氢有机会成为业绩增长的第二曲线,不过能否复制光伏领域的辉煌,就很难说了。这个新兴赛道上,挤满了摩拳擦掌的玩家。

布局绿氢的企业快速增加,据国际能源网统计,涉及电解槽装备企业数量,从 2020 年约 10 家已经增长到一百多家。

高工产研统计显示,2021 年中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规模超过 9 亿元,出货量超过 350MW。其中,考克利尔竞立出货量达到 160MW 排名第一,传统电解水制氢设备头部企业中船重工 718 所排名第二,赛克赛斯氢能位列第三。

回头来看,隆基眼下的发展,仍然以光伏为关键。

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发展史,经历了 Copy to China(复制到中国)向 to China Copy(到中国复制)的转变。部分领域,比如游戏,已经在海外大杀四方。光伏产业崛起,有着同样让人振奋的历程。

在 2021 光伏组件前十名供应商中,中国企业占据前六席。截至 2021 年底,中国大陆企业硅片产能占全球的 98.1%。这份成绩来自于政策扶持,也来自于企业的内卷。

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对隆基来说,此时的麻烦,可以用三年前企业内部的一份感慨来总结。在隆基市值首次突破 1000 亿之前,他们曾在一次采访倾诉 " 苦衷 ":要做到第一,不容易;做了第一,更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