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全世界“最伟大”的药商,和他的小药片

来源: 果壳Guokr 2022-07-12 20:44:3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7807 bytes)

你感冒了,头疼得厉害,昏昏沉沉地下楼,在离家最近的药房买了一盒“白加黑”,狠狠灌了两口热水吞下,裹着被子睡去。

吃药。这样平凡的场景,在你生命中出现的次数,可能让你不敢想象。大英博物馆有一个“人一生吃过的药”的展览,长长的布上嵌了近万颗药片,铺了大半个展厅。



British Museum, "From Cradle to Death"

药片。我们今天不去细究谁发明了它,我们来介绍一下让它走上历史舞台的这个人——



亨利·惠康(Henry Wellcome),药剂师,卖药卖成了亿万富翁。但他自己,却远远超越了商人这个定义——你很难想象,一天研究都没做过的他,为科学做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他怎么做到的?



亨利·惠康出生于1853年的美国,父亲是法国后裔,一个平凡的农场主。小时候,父亲的小生意倒闭,全家只好变卖了威斯康辛的家产,辗转搬迁到寒冷荒凉的明尼苏达。惠康在这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长大,读了一些书,十几岁时就开始在叔叔的药房里做学徒。

有家里人的提携、照应,在小地方做一个药剂师兑兑药,大概也能安稳地过一辈子了。但叔叔和另外一个医生鼓励他去大城市看看,于是惠康动身来到了芝加哥,找了一个医药学院半工半读。



1872年的亨利·惠康

此时的美国刚经历过南北战争洗礼,正是现代医学得到不小发展、医药行业开始兴起的时候,学徒药剂师惠康开始跟各式各样的药物打交道。出身卑微、学识并不出众的惠康没法精攻医药科学,却非常敏锐地在新东西里发现了商机。

那时候,虽然随着医疗手段的进步,人们终于不用再乱吃草药了,但药物依然还是各种粉末和汤剂,需要药剂师东一勺西一勺地凑出病人需要的量,非常麻烦。早在1843年,英国人Brockedon就发明了一种“药片”,将药粉压成小小的一片。这种可以大规模生产、携带方便、能够让医生直接控制分量的药片,却因为种种原因(成本、推广和制造等等),并没有流行起来。



并不是所有的好东西、好产品,都能自己说话的。改变历史,需要机遇、也需要智慧和魄力。惠康看上了这种好产品,毫无疑问,他也幸运地拥有了剩下的东西。



惠康完成了学业,做了一阵销售人员,业绩很棒,被当时另外一个颇有远见的商人西拉斯·博勒斯(Silas Burroughs)看上。两人一拍即合,1880年,年仅26岁的惠康登上了从纽约驶向英国南安普顿的邮轮。

他们要去英国伦敦,当时世界帝国的中心。两人联手成立了博勒斯惠康公司(Burroughs & Wellcome Co.),开始制造并销售这种药片,并给它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Tabloid”,是药片(Tablet)和第一种药所用的生物碱(alkaloid)的合成词。1884年,他们为Tabloid申请了商标专利,正式开始售卖。



为了制药,惠康几次远赴欧陆,为泰晤士河畔的药厂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机器,还亲自在流水线上监督质量。

更关键的是,他开始使用“美国最先进的销售手段”——派医药代表,直接去跟医生谈推广。有了Tabloid小药片,不再需要药剂师,医生就可以很容易地给病人医嘱,什么时候吃、吃多少,一清二楚。惠康跑遍了伦敦几乎每家医院(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地推”),给医生展示他们最新的药品有多方便、多实惠。



早年惠康公司的车间

虽然在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药代”的名声并不太好,但在当时,这种带着一股子美国西进者蛮劲儿的方法,却非常受用。博勒斯惠康公司刚在美国开公司的时候,只雇了36个医药代表,但却揽下了整个北美的业务,这在今天也是无法想象的。

另外一个目标受众,就是旅行者、探险队,甚至军队。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大英帝国全盛时期,深入未知地带行军探险、科学考察的人士,亟需方便、成本低廉的医药手段来保障他们的安全。



惠康想起来英国的邮轮那拥挤的甲板和昏暗肮脏的船舱,作为一个远渡重洋寻找机遇的人,他懂得在这个时代,旅行者们需要他。

他设计了一个一尺见方的小盒子,里面密密麻麻地排上了远行需要的药片,整整齐齐地装在罐子里,还塞进了便携的急救工具。他结识了不少当时著名的探险家(比如非洲探险家亨利·斯坦利),还找到了政府和军方的采购人员谈合同。毫不起眼的盒子一打开,对方都啧啧称妙——这可省了多少当时随军的装备和医疗人员!



惠康的小药片加上医药盒(也被命名为Tabloid),跟着斯坦利去了非洲丛林、亚马逊,还跟着不列颠的登山者上过珠穆朗玛峰,去过南北极。他的小药片也走入了千家万户,给治病看病来了一场革命。



随着小药片和Tabloid的成功,惠康公司又开发出了便携食物、便携糖浆,甚至还有便携茶——他们把茶也做成一个小药丸,泡在水里一会儿就变成茶了(恕我无法找到实物并描述味道……)。质量也很过硬,1898年一群阿拉斯加的铁路工人在施工时留下了一些便携茶,50年之后被找到,居然还能喝。



Tabloid。这个词在当时流行的程度,连现在的网络热词都望尘莫及。无数的产品都号称自己是Tabloid,人们用Tabloid来形容一切便携、压缩的东西;后来,英国街头的八卦小报(比如著名的《太阳报》)都用Tabloid来代称自己这种小一号、简短易读的报纸。

惠康为了捍卫自己的商标,要求牛津词典修改定义,还为此打了官司——但是打输了,法院认为,这个词已经成为了“日常用词”,惠康只好作罢。

无论如何,你也能想到,小药片跟随着大英帝国扩张的步伐走向了全世界,惠康的公司靠它赚了好多好多钱,一战之前成了横跨大西洋的真·医药巨头。惠康的搭档博勒斯1895年早逝,惠康以其胆识和超凡的管理力,掌舵着这条大船——小到自己设计海报、宣传册(还曾在学术杂志Lancet上打了一个26页的广告),出版书籍,大到革命整个生产流程和管理体系,几乎方方面面都是当时医药界的先锋。



BMJ上惠康公司的胰岛素广告。

但更重要的革命,还是在科学上。

惠康结识了另一个重要人士,亨利·戴尔(Henry Dale)。他在自己公司内部设立了医药研究实验室,并聘请戴尔作为实验室的负责人。这是全世界第一个拥有自己科学研究部门的公司。



亨利·戴尔本人就是一个相当有声誉的科学家。他研究神经医学,发现了乙酰胆碱作为神经冲动的化学传递物质,并于1936年获得了诺贝尔奖。惠康十分信任戴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供戴尔的研究团队开发新药;而许多新药和新的医疗手段,又通过惠康的销售网络走向全球市场(也不得不说,当时想要卖药比现在容易……)。

都有什么东西呢?磺胺,鱼肝油,黄热病疫苗,人工耳膜,甚至还有糖精。这些在我们生活中已经稀松平常的东西,都有赖于惠康的手腕。其中,磺胺和黄热病疫苗,不知道救了多少人的命,也随着一战的爆发成为了基本军需。



用市场驱动研究,再用研究带动市场,就这么简单的道理。但在当时,唯有远见卓识,才能抓住如此宝贵的机遇。



只凭远见卓识,还不足以解释亨利·惠康这个人。他对科学的热忱超过了商业和金钱本身,而对于人类命运的执着,仿佛又超越了对于科学的热忱。

据记载,惠康本人虽然有如所有成功的商人一样外向、果断、能干、精力充沛,但是在身边的人眼里,他却常常沉浸于自己的思考,不轻易向别人谈起。亨利·戴尔描述他“孤独而神秘、无人能懂”。他本人是一个滴酒不沾的完美主义者,即使财产甚巨,却过着修行者一样的节俭生活。



惠康在非洲

积累了大量财产和资源的他,开始醉心于收藏。并不是一般的奇珍异宝,而是一切有关“人”和“人体”的东西,来源于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人与人群。他曾经去过非洲苏丹的原始部落,还曾带领过4000人的埃及考古队,那些沉没于时间的出土物品,让他惊叹而沉思。



繁忙的尤思顿路(Euston Road)215号,大英图书馆斜对面,就是惠康公司的大楼,逾一个世纪都未曾改过地址,只是不断翻修。大楼的一隅,是惠康的收藏馆——开始的名字叫“人之博物馆(Museum of Man)”,后来更名为惠康收藏馆(Wellcome Collection),是跟医学健康有关的博物馆。

里面大部分都是惠康于世界各地搜集的物品,还有与医疗、健康有关的书籍。你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教学模具,看到古代带有巫术的仪式物品,和现代的全套手术装备。还有拿破仑的牙刷,南丁格尔的拖鞋,达尔文的随身杖,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





惠康生前收集了超过百万藏品,其中12万件与医药直接相关。他将自己的好奇心这样展示给世界,讲述有关于知识和发现的点滴。



他对“人”的关怀,那种维多利亚时代“恩泽世界”的使命(虽然从现在的视角来看多少有点殖民色彩),让他始终对世界留有一颗柔软的心。他为美洲原住民Metlakahtla部落写过书,无偿派出医疗团队和大量药品教材、随着传教士去到亚洲和非洲(也包括中国)。有不少化学和医学书籍,都是由他的旨意翻译成中文的。

“是的,我对财富有着渴望,但我希望我能够投身于上帝和人类的福祉。”生于宗教气氛浓厚的家庭,他一直对上帝保有虔诚;但关于“人”的段落,成为了他的印迹。



惠康和家人。但很遗憾的是,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后来和妻子分居并离婚。



一战后,新兴医疗公司有如雨后春笋,后来者们纷纷效仿博勒斯·惠康公司的方法,生产药片并到医院里销售,大量新药面世,惠康公司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再加上亨利·惠康本人的兴趣转移到了收藏上,公司一度陷入低潮。



惠康老了。他决定放手给更能干的人去经营。而在遗嘱中,他决定将他所有的财产捐赠,设立“惠康基金会”(Wellcome Trust),由基金会控股惠康公司,并将公司经营所得的一部分,用于支持医疗方面的科学研究。财产之巨,让惠康基金会一跃成为英国最大的慈善机构之一。他的伟大,也因此被定格。



上世纪90年代,基金会将惠康公司的股份出售给了医药巨头、曾经的竞争对手葛兰素(Glaxo),也就是后来的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而惠康基金会成为了纯粹的慈善机构,支持的范围也扩大到了所有的科学研究领域,每年投入数亿美元用于医药、健康方面的研究——具体的成果我就不细数了,甚至有不少医学院大楼就因Wellcome而命名。



没有钱,就没有科学研究;没有科学,就没有现代医药、乃至人类文明的发展。还是那个简单的道理,惠康本人或许理解最深。

如果你好奇,他的收藏馆和图书馆每天开放,接待着每一个因“人”而探索的求知者。他的画像挂在Medicine Man Gallery的入口,仿佛在与每个人对话。一条由药片Tabloid缀成的裙子,放在收藏馆餐厅一隅,静默地讲述着这个故事开始的地方。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