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下滑、净利腰斩,小米离“超越苹果”还有多远?

近期,小米集团在港交所发布 2022 年一季度财报。简单来说,可以概括为两个关键点:上市以来单季营收和净利润首降、净利润腰斩。

财报会上,小米集团合伙人兼总裁王翔说,小米在一季度受到核心零部件供应持续短缺、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及全球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

" 这是整个行业都在面对的大环境,可以通过时间的推移和一些管理得到解决,但造成如今局面,小米最核心的问题并不在此。" 一位资深证券分析师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小米需要找到自己的新增量。

小米对此也有感知。2022 年春节假期结束后,小米集团召开了一场战略研讨会,组建了高端化战略工作组。小米创始人雷军提出,高端之路是小米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小米发展生死之战。

除了手机高端化,小米选择的另一个新增量,是目前正在倾力投入的智能电动汽车,雷军高调喊话,要押上人生所有的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在高端化和智能电动汽车之前,小米还探索过很多新风口、新战略:为发烧而生、性价比、互联网、IoT、生态链、出海…… 12 年来,小米在这些风口上讲过大量故事。

但今时不同往日,在全新的内外经营压力下,不管是高端化,又或者是汽车,小米和雷军的下一个故事,能讲好吗?



▲图 / 新华社

惨淡一季

财报数据显示,2022 年一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达到人民币 734 亿元,同比下降 4.6%;毛利润 127.10 亿元,同比下降 10.72%;净亏损达 5.87 亿元,经调整净利润为人民币 29 亿元,同比下降 52.9%。

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的基本盘,要为这惨淡的一季背锅。

从量上看,2022 年一季度,小米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下降 20%,从去年同期的 4940 万部减少至 3850 万部,全球市占率达到 12.6%,排名第三;国内市占率为 13.9%,排名第五。

从收入上看,手机业务营收较去年同期减少了 11.1%,为 458 亿元。并且,毛利率由 2021 年一季度的 12.9% 降至 2022 年一季度的 9.9%,小米解释,这主要是由于若干智能手机型号进行了促销。

当然,不只是小米,整个手机行业也面临类似困境。市场调研机构 CANALYS 的数据显示,2022 年一季度,全球整体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 10.5%,中国内地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同比下滑 18.2%。

对于小米而言,尤其值得警惕的信号是,曾经引以为傲的海外市场,也频现不稳定因素。

在全球供应链还未完全恢复、俄乌冲突、印度政府施压等因素影响下,小米 2022 年第一季度的海外收入同比微升 0.3%,至 375 亿元,增幅微乎其微。

以印度市场为例,数据显示,虽然小米仍以 4040 万台的出货量稳居印度手机市场第一位,但与去年同期相比,却下降了 1.5%,今年一季度预计下滑幅度或超过 20%。

近半年来,当地执法机构更是多次指控小米涉嫌违反该国外汇管理法,并以向外国实体非法汇款支付版税等为由申请冻结其约 555 亿卢比 ( 约合 48 亿元人民币 ) 的资金。

对此,王翔表示,小米是一家合法、合规的企业,并不存在违规问题,小米正在同印度有关部门沟通,同时也通过法律渠道进行申诉。

支出方面,除受累于爱奇艺和金山云等被投资公司的亏损外,2022 年一季度小米研发支出达人民币 35 亿元,同比增长 1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小米在财报中还首度披露了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花费为 4.25 亿元。

小米 CFO 林世伟表示,4.25 亿支出大部分都被用作了研发,一小部分花在了行政和一般性支出上,其中没有营销费用," 今年支出还会持续提升 "。

资本市场对小米的成绩也表现得有些意兴阑珊。进入 2022 年,除 1 月份在发行价 17 港元上下徘徊外,从 2 月初至今,小米股价呈现波动下行。在小米一季度财报公布的第二日,小米股价大涨近 6%,但此后几日又呈现波动。至 6 月 2 日收盘,报价 11.96 港元。



离 " 超越苹果 " 还有多远

进入 5 月,一条来自供应链的消息让手机行业再度 " 破防 ":受国际形势影响,2022 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至少要减少 2 亿部。

对国产手机厂商而言,全球手机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想要突围,唯有瞄准品牌溢价和利润更厚实的高端。

小米的高端之路走得不晚。自 2020 年小米 10 系列起," 高端 " 一词就开始在雷军及小米高管的对外发言中频频出现。

2021 年 12 月 28 日的小米 12 系列发布会上,雷军曾提出:" 我们决定在产品和体验上要旗帜鲜明,正式提出对标苹果,向苹果学习,一定要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一步一步超越苹果。"

2022 年开年,小米集团的高端化战略研讨会定下了 " 三年拿下国产手机高端市场份额第一 ",以及 " 三年手机销量全球第一 " 的目标。

" 这背后意味着企业要在技术、产品、品牌、品质、服务上实现一次全面突破。" 小米方面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就目前的进展来看,小米要超越苹果、实现高端突破并不容易。

2022 年一季度小米智能手机出货均价为 1189 元,达到小米历史最高水平。但 Counterpoint 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 2021 年四季度,苹果手机均价约为 5200 元,在各大品牌中占据压倒性优势。

即便与国内其他头部品牌相比,小米也还有一定差距:vivo 和 OPPO 的出货均价则分别为 1634 元、1587 元。

不过,在给本刊的采访回复中,小米方面则提供了另外一组数据,展示了自己的高端化成绩:

目前,小米高端智能手机在中国大陆线下出货量占比已超 50%;2022 年一季度,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 4000 —— 6000 元价格段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位列安卓智能手机厂商第一;在境外,2022 年一季度,小米在全球 49 个国家和地区排名前三。特别是在高端手机市场 " 必争之地 " 的欧洲地区,小米智能手机市占率为 19.7%,排名第三。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虽然小米海外用户基本盘大,但海外用户 " 含金量 " 有限。今年一季度,国内用户 ARPU 值(每用户平均收入)在 40 元左右,海外用户 ARPU 值则只有 4 元左右。

" 在海外市场打开高端化局面,或许比在国内难度还大。" 这位业内人士说道。



▲人们在法国巴黎排队等待进入小米授权店。图 / 新华社

不容忽略的老问题

产品价格档位的市场占比和前景或许各有衡量标准,从不同角度也能自圆其说。但研发实力和供应链自主能力,则是小米乃至其他国产手机厂商实打实的弱项。

一位手机行业分析师告诉记者,从国际品牌来看,三星自身完全控制顶级芯片、屏幕、处理器、闪存、摄像头等核心元器件的研发和生产,是全球唯一一家可实现 5G 设备自给自足的企业,也是唯一一家可脱离美国技术约束,独立完成 " 研发 + 量产 + 制造 " 全流程的手机企业。

而小米立志要对标的苹果,更是在强大的研发实力之外,以强势的供应链实力时时引领行业的产品创新,在高端市场如鱼在水,是公认的全球智能手机风向标。

小米没有技术没有研发吗?当然不是。

最新一季财报显示,截至今年 3 月底,小米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过 2.6 万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过 5.3 万件。

其中,在影像技术方面的全球专利授权数超 980 件,全球专利申请数超 2400 件;在充电技术方面的全球专利申请数超 1550 件,有线快充全球专利申请数超 390 件;甚至在底层硬核技术方面,小米也推出了影像芯片澎湃 C2 和充电芯片澎湃 P1。

但不容忽视的是,至今小米的高端化仍然存在陈年旧疾——对国际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三星、高通、联发科、海力士提供芯片,Skyworks 提供射频前端,索尼提供 CIS 系统……

尤其是在智能手机的核心器件—— SOC 主芯片方面,小米早些年虽然也曾研发过澎湃 S1,但后来还是放弃,转向影像芯片和充电芯片等被竞争对手调侃为 " 挂件 "" 边边角角 " 的技术领域。

此外,小米的中高端旗舰手机,一直采用高通骁龙系列芯片,甚至时至今日," 高通首发 " 还是小米的一大营销点。

对于高端化战略,小米方面在回复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我们会坚定不移执行高端化战略,蓝图不可能一蹴而就,小米要做的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保持长期的战略定力和持续投入。"

中钢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认为," 一旦迈步高端化,意味着小米整个手机的设计理念要发生变化。"

在他看来,与苹果和三星乃至国内市场的其他厂商竞争高端市场份额," 改变用户认知,对小米就是一个不小挑战 "。

" 年轻人的第一辆车 "?

智能手机市场越来越卷,国际环境越来越复杂,小米需要找到下一个增长点,提振外界信心。而除了高端智能手机,智能电动汽车,显然是小米的下一个目标。

2021 年 3 月 31 日,小米春季发布会上,小米高调宣布 10 年投入 100 亿美元,首期投资 100 亿元,入局智能电动汽车领域。

发布会上,雷军不无激动地说,"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创业项目。我愿意押上我人生所有的声誉,亲自带队,为小米汽车而战。"

同年 4 月初,雷军通过微博向粉丝发起了三轮投票,问题分别是 " 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是什么车?"" 关于小米汽车的品牌,使用‘小米’品牌还是重新取一个品牌?"" 你希望小米汽车第一辆车大概是什么价钱?"

如此阵势,很难不让人联想到小米的 " 年轻人第一 X" 宣传梗:年轻人第一部手机、年轻人第一个电饭煲、年轻人第一台扫地机器人……



虽然在这场投票中,粉丝对 10 万元以下车型的呼声最高,但综合考虑小米汽车的品牌战略定位后,雷军最后还是在小米直播间表示,第一款小米汽车定位中高端,价格区间为 10 万 -30 万元。

与其他一些企业造车找代工不同,小米选择落户北京经开区,自己建设整车工厂。并且从目前建设进度来看,速度不仅超出雷军预期,也超出外界想象。

今年 3 月,小米京津分公司总经理罗宝君在回答媒体提问时表示,今年三季度,小米汽车的工程样车将面世。今年 4 月,地处北京南六环马驹桥镇的小米一期项目工厂动土开工,预计 2023 年 6 月竣工,小米二期项目计划于 2024 年 3 月开工,2025 年 3 月竣工。

日前,王翔在与媒体的采访直播中还透露,小米正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核心技术研发,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拓展。" 目前小米公司涉及造车工作已经有了 1200 多名员工,将在 2024 年交出第一张答卷。"

不过,造车业务大量的人员增长和技术投入的增加,也让小米在成本上短期内承压颇重。如前所述,2022 年一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研发费用为 4.25 亿元,是影响利润的主因之一。

造车故事能讲好吗

有业内人士认为,小米选择造车方向正确,属于冲破经济周期束缚的破局抉择,但当前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年交付量均已达到十万级,特斯拉更是有望年内达到百万级,小米破茧之路压力重重。

中国生产力促进中心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羽也表示,相比传统汽车制造商和蔚来、理想等造车新势力,手机厂商在汽车零部件及顶层设计上是没有生态、没有经验的,短期内很难独立运转,而且还面临着准入资质的问题。

一位传统车企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表示,准入资质等问题也许可以随着时间或商业模式发展得以解决,但造车本身工程复杂、技术密集。

" 造车就是要砸人又砸钱,现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已经站满了人,小米这样的手机厂商、互联网上市公司,能不能在造车市场冲出一条路让资本看看,还是得看小米在造车上有没有独到之处,够不够快,时间不等人。" 这位车企人士提到。

为了加快造车进度,过去一年多里,小米广泛布局了产业链上下游公司。比如,投资了纵目科技、禾赛科技、几何伙伴、爱泊车等智能车相关企业,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 DeepMotion(深动科技),此外还投资了其他与汽车相关的芯片、汽车整车、销售、电池等企业,诸如博泰车联网、智芯半导体、睿米科技、蜂巢能源、赣锋锂业等。

一系列收购之后,近期,小米汽车一口气发布了七项专利,涉及汽车电机、电控、车辆驾驶、软件等领域。

不过,砸人砸钱搞技术也并非万无一失。

强如苹果公司,资金技术实力雄厚,最早宣布从造手机跨界造车,然而 8 年过去,项目高管持续离职,整个团队换了又换,解散与重组翻来覆去,苹果汽车却迟迟没有面市。

更棘手的问题是,汽车供应链产业链 " 黑天鹅 " 防不胜防。中汽协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 4 月,我国汽车销量同比、环比呈现腰斩态势,销量跌破 120 万辆,为近 10 年以来同期月度新低。乘联会数据显示,5 月前三周,汽车销量环比虽然有所回暖,但同比依旧下滑了 16%。

" 汽车行业产业链供应链经历了有史以来最为严酷的考验,部分企业停工停产,物流运输受到较大阻碍,生产供给能力急剧下滑。同时,受疫情影响,消费能力和信心下降,行业稳增长任务艰巨。"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

从汽车行业反馈的信息来看,这一困难局面还将持续不短的时间。按照小米计划,量产车将在 2024 年面市。那么小米有何应对当前产业链供应链难题的高招?就这一问题,小米方面表示," 暂时不方便回答。"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