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责令整改,联想何以至此?

来源: 新媒体科技评论 2022-05-14 22:31:16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609 bytes)

距离联想被责令整改,整整过去了一个月的时间。

4 月 14 日,北京证监局官网公布了对联想控股采取责令改正行政监管措施的决定,并要求联想控股在收到决定书之日起开展全面整改,且于收到决定书之日起 30 日内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一个月过去了,联想曾在 5 月 7 日表态,通过公告回应称已完成整改,并作出深刻反思。5 月 10 日,北京证监局表示,已收到联想控股的整改报告,正在核验。那么,联想的 " 整改事件 " 是否可以告一段落了呢 ?

01 联想为何整改

就北京证监局责令联想控股整改的相关内容来看,联想此次被点名,主要与其相关信息披露不及时或未披露有关,其中还特别提到了联想控股拟收购卢森堡银行股权事项。

据 Wind 数据显示,2017 年 9 月 1 日,联想控股在港交所宣布全资附属公司南明公司拟收购卢森堡国际银行 89.94% 的股权,并在 2018 年 7 月 2 日公告完成上述交易的交割。

但上交所网站信息显示,直到 2018 年 1 月 23 日,联想控股才披露收购进展情况,由此可见,联想控股就收购卢森堡银行股权一事的信息披露,在港交所和上交所之间,至少存在了 3 个月左右的时间差。

联想控股在香港上市,却未在 A 股上市,不过,在内地发债的过程中,联想控股忽略了内地的信披合规要求,也确实是企业的一大疏忽。

目前来看,虽然联想已 " 道歉 " 并提交整改报告,但这事也不算已画下句号。一方面,北京证监局回应称仍在核验整改报告,也就是说整改内容是否符合要求,尚不可知;另一方面,在官宣整改通过之前,联想仍处于一个 " 监管期 ",如果在检验过程中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那么联想的 " 监管期 " 可能还会延续下去。

不过,在联想 " 自说自话 " 宣布已完成整改后,网络大 V 司马南也迅速发布视频,对联想的整改提出了多个疑问。

其在《关于联想控股,向证监会请教四个问题》的视频里提到,证监会是否已经通过了这份整改报告?非经营性往来占款或资金拆借披露不准确,原因何在 ? 为何证监会在去年 9 月就开始驻场调查,却在今年 4 月才公布结果?最后,则是对联想控股给翼龙贷输血几十亿提出了质疑。

其后,北京证监局通过答记者问回应了媒体的疑问,回答虽然简洁,但至少提供了几个信息,一是关于联想控股的整改报告仍在核验,结果尚未公布;二是其对联想的检查是随机抽取,外界无需过多联想,调查时间长并没有其它内部原因;最后,关于联想控股的经营性问题,证监局则没有给予明确回应。

02 口碑一路下滑

众所周知,从去年 10 月以来,司马南多次发视频炮轰联想,称其滥用资本,研发投入过低,是金融公司而非科技公司;又称其涉嫌国有资产流失。

对此,网络热议不断,部分网友认为 " 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事实到底如何,或许还得先从联想的发家史开始梳理。

创立于 1984 年的联想,是一家老牌 IT 企业,当下年轻人或许对华为、小米等民族品牌印象深刻,但对 80 后而言,第一台台式电脑,用的或许正是联想。

联想由柳传志和倪光南联合创办,当时正处于国家鼓励事业单位市场化的改革大潮,由于中科院计算所的经费被不断削减,于是不得已成立了联想公司,而背靠着中科院计算所的联想,也拿下了不少政企订单,业务规模发展迅速。

但两位创办人之间的分歧,也影响了联想的发展轨迹,柳传志主导走 " 贸工技 " 发展模式,即以出口加工为主;而科研出身的倪光南则主张走 " 技工贸 " 路线,即先把企业的技术水平提上来。

两者间的分歧一直持续到 1995 年,最终以倪光南的 " 技工贸 " 路线败给柳传志的 " 贸工技 " 路线而告一段落,倪光南也随后从联想离任。

现在回过头来看,或许很多人会指责联想没有选择坚定走技术路线,但在当时的客观情形下,微软与英特尔的技术壁垒坚不可摧,联想试图用 " 规模换时间 ",又是不是一定是错呢?不过,外界对联想当时的这个选择,肯定还是不能完全理解,特别是近年来国内科技领域屡屡被卡脖子之后,抱怨的人也会更多。

除此之外,联想还有很多负面传闻,比如司马南就曾炮轰联想高管薪资过高,网上更流传说联想的高管大部分都是外国人。

据联想年报显示,薪资最高的一位高管薪酬是 3000 万美元,折合人民币将近两亿,而且还有股票激励,确实很高,但在高管团队里还是亚洲人面孔更多,不过国籍是否为中国,就不好说了。

还有,司马南还曾指控联想涉嫌国有资产流失一事,不过后来联想在内网发了一份简短的声明,表示有关股权转让均严格按照国有资产产权交易相关要求进行审计、资产评估和备案,但这似乎也没让其口碑回升。



03 还是科技公司吗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断定外界对联想的指控是否真实,不过,联想口碑不佳的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其作为一家 IT 公司,却没有担负起提升国内 IT 技术水平的责任,相反,其 IT 业务还渐渐式微。

去年 10 月,联想集团曾公告将在科创板上市,没想到一个工作日后,联想便撤回了 IPO 申请。对此,外界认为其研发费用投入过低,不符合科创板的规定,或是联想退出 IPO 的原因。

由于在研发上的短视,联想一直被吐槽像 " 组装厂 ",其产品的核心零部件,诸如芯片、CPU 等,几乎全部都是开放式供应链的产品。

2004 年收购美国 IBM 后,为联想扩展规模提供了便利,但长远来看,也培养了联想 " 疏于研发 " 的习惯,没有技术底气的联想,其盈利能力也逐年降低,其近 12 个月的其净利润率仅为 2.4%,还已是过去十年的新高。



相较于累死累活 " 组装电脑 ",联想集团的母公司联想控股则更专注于投资业务,还成立了多个基金,旗下金融业务涉及银行、证券、第三方支付、互联网金融等多种业务形态。

不过,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在今年 4 月的集团新财年誓师大会上提到,要力争成为一个创新能力更强,创造更大社会价值,能够更高质量发展的新联想,并将在未来五年为技术研发投入超过 1000 亿人民币,这或也意味着联想对 IT 业务的重视在提升。

据 Canalys 数据显示,2021 年联想仍是国内电脑市场的 " 一哥 ",而在国际市场中,Strategy Analytics 显示,虽然联想的出货量同比下降 12%,但仍以 23% 的市场份额保持领先。

不过,在过去多年的发展中,华为笔记本其实也一直在追赶,2020 年时,由于疫情居家导致 PC 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彼时华为笔记本的市场份额一度从 11% 涨至 16% 左右,仅次于联想。

可惜的是,其后由于遭遇 " 芯片短缺 ",华为在关键时刻无法一鼓作气追赶。不过,近日华为宣布将新增 B 系列 MateBook,主要面向政府企业客户,从 C 端口走向 B 端,华为也在进一步尝试扩大市场份额。

对联想来说,华为发力 B 端的选择或有些熟悉,毕竟 90 年代的联想正是凭借跟政企的合作来快速扩大规模的,华为此举将对其造成不小的压力。

联想和华为作为中国两家代表性的企业,早已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线,联想凭借收购、投资,在国际市场中形成了稳定的布局,但疏忽技术积累,又让其陷于 " 单腿走路 " 的尴尬。

未来,在千亿研发的投入下,联想又会不会有机会成为第二个华为,在核心零部件上迎来自己的专利,创造出更多的核心技术,我们或还需拭目以待。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