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人正举起“镰刀”,砍向拼多多

来源: 伯虎财经 2022-03-20 21:33:58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401 bytes)

今年的 315,康师傅把热度拉到了最高。

因为被曝光酸菜鱼地被工人拿脚踩,扔烟头,随即换来的是全网谩骂和集体抗议退货。

3 月 19 日,拼多多也上了热搜,甚至引来网友抗议:" 今年上 315 的应该是拼多多 "。

起因是一位主播在直播间动员六万人(后澄清是数千人)参与拼多多砍一刀,结果两小时内也砍不下一部手机。

甚至有网友调侃," 你要给李云龙两万人,他都敢打太原了。"

" 全网等拼多多一个回应 ",占了当天微博热搜第一名。

昨天下午,拼多多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伯虎财经梳理了下,大意是这位主播最后砍刀成功了,收到了手机,当时直播并没有几万名观众参与砍价。

声明一出,网友们并不买单。其中,热评第一的是 " 拼多多这是发现事情闹大了,当晚给主播发了个券,然后说没砍成不实?"

拼多多砍价活动屡次被吐槽已经不是第一回,在黑猫投诉上搜索 " 拼多多 虚假宣传 " 就出现 42352 条投诉。

但为什么这次全网都在谴责拼多多?拼多多的砍价模式,失灵了?

众矢之的

提到拼多多,就让人联想到张家辉那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 是兄弟,就来砍我 "。

这是他代言一款游戏的宣传语,却成了每一个拼多多砍价人的口头禅。

多年未联系的同学,多年未沟通过的远房亲戚,多年未见面的前男友前女友,突然收到你的消息。

不是借钱,不是结婚发请帖,不是孩子满月,不是联络感情,不是安利,不是微商,仅仅只是让你帮忙砍一刀。

甚至你都觉得自己错怪拼多多了,它的目的只是为了让大家维护好友的感情。

2015 年 4 月,这家不起眼的公司,仅用了 3 年时间用户就突破了 3 亿,而到了 2021 年三季度,年活跃买家达到了 8.67 亿,几乎将中国的网民都囊括在里面。

阿里曾后悔当时自己因为没有看懂这家公司导致被追赶上;京东曾懊恼坐拥腾讯流量却没有利用起来,导致被拼多多捷足先登,借助微信社交关系快速崛起。

电商巨头都在研究这家公司如何快速崛起,为了和拼多多短兵相接,阿里推出淘特、聚划算,京东推出京喜,下沉市场挤满了巨头。

然而,成也砍价,败也砍价。

拼多多的厉害之处在于它通过拼团模式低成本获取用户,社交分享机制匹配需求提升转化率,这可以说是天才营销模式。

早期,有人确实通过 " 砍一刀 " 最后砍价成功。" 以前拼多多刚出来那会儿薅羊毛难度不算很大,当时页面会直接显示剩余具体金额,哪怕最后几刀,只要是新用户都是能砍 0.5 元左右。"

用户邓超向伯虎财经感慨,如今拼多多慢慢回归正常电商平台的角色,砍价几乎很难成功。" 现在从最后 10 元左右开始,全是 1 分 2 分。"

这次事件的博主 " 超级小桀 " 也表示,直播间砍了 2 个多小时后,页面显示砍价进度达到 99.98%,离成功很接近了,但依旧没能砍下手机。

直播过程中,他将砍价链接发到了 20 多个 QQ 群中,群里共计 3 万多粉丝。(实际参与砍价人数预计数千人)。

在这里,伯虎财经发现有 2 个有意思的点:

1. 拼多多曾对外表示砍价百分比后有 6 位小数点,但小桀发现只砍到了小数点后 5 位就砍不动了。

今年年初,拼多多在被一位上海律师告欺诈后,就做出过官方回应。表示过页面上显示的百分比数量有限,他们省略了百分比后的 6 位小数点。

这也意味着即便你拉了几千人砍价,也达不到砍价的 6 位小数点。另外一个,小桀在个人微博上表示网上有人说砍到小数点后 6 位都没有成功,那么是否存在虚假宣传行为?

2. 不仅有小数点限制,而且参与人数也会有限制。

在这次直播砍价过程中,一度出现了砍价二维码链接失效的情况。小桀过程中也致电过拼多多客服,客服给出的回应是:

①砍价邀请的好友存在随机有效的情况,即便你邀请了 100 个好友但可能也只有 50 或者 80 人在用;

②大量粉丝突然涌入会被系统认定为恶意刷量行为,所以部分砍价显示失效。

这么说,如果你想砍下一部手机那简直是不可能。首先,人数有限制。其次,小数点就有 6 位,砍价成功比登天还难。

这个骚操作,引来的是网友的吐槽:" 恶意刷量是什么意思?怎么定义,别人朋友多,多点了不行么,照它这意思,地球人就别想砍成功呗。"

暂且不说是不是虚假宣传,但从玩法上看,不得不让人怀疑拼多多的规则制定,在算法如此精细、参与人数有限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能砍价成功?

本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但反转来了。或许,拼多多也意识到自己要摊上大事了。在主播小桀下播两个多小时后,他突然领到了平台的无门槛券,成功拿到了手机。

这也是,拼多多在回应声明里坚持对方成功砍到手机的说法。

不过,小桀并没有承认这个说法," 拼多多说我活动是砍单成功的,在当天直播中我并没有成功。在我 2 点 40 分下直播后一直到晚上 11 点这段时间我并没有打开拼多多的 APP 进行任何的操作,所以我不知道我是如何‘成功’的。"

如今,拼多多还没有回应小桀这一说法。这个操作,显然很难说服众人。

" 人少了砍不成,人多了封链接,属实玩不起。" 有网友评价。

那么,问题来了,拼多多这个操作究竟算不算虚假宣传?

算不算虚假宣传?

在网上搜索 " 拼多多 虚假宣传 " 会出现很多案例。但是搜集被罚,却找不到任何相关报道。

而在天眼查 APP 上查看,伯虎财经发现拼多多在 2017-2019 年期间曾被处罚过 3 次,累计罚款 4 万元。

这 3 次罚款,都与 " 假货 " 有关。其中包括拼多多对商家假货的包庇,及处理交易纠纷上的不合理性。

在发生交易纠纷时,买家需要提供身份证等敏感信息才能获取商家工商信息,这也被不少消费者投诉其严重违反《网络交易管理办法》。

" 假货 " 曾经一度困扰拼多多,为了摆脱这个标签,拼多多曾经在 2018 年开始 " 假一罚十 " 的大型整治活动,有商家鸭蛋 22 元一份因为被消费者投诉被罚款 9 万元,但对于 " 假货 " 认定及处理规则,平台商家并不满意。

2018 年 6 月 20 日,不少商家还在拼多多公司门口拉起了横幅:" 拼多多非法侵占商家货款,还我血汗钱!"

关于罚款的走向也有人怀疑,当时拼多多 CEO 黄峥(现已退休)还向媒体表示," 拼多多所有的罚款,都是赔付给消费者的,拼多多不能从中牟利。"

但多位受罚商家却透露,拼多多表示的十倍赔付,只有十分之一到了受害的消费者手里,且并不是现金返还,而是以等量优惠券的形式随机下发。

2019 年后,网络上已经看不到拼多多任何的罚款消息。但关于拼多多 " 虚假宣传 " 的消息却不绝于耳。

去年,一位上海律师还以一纸文书把拼多多告上法庭,原因是涉嫌欺诈。这位律师当时表示:

" 自从 4 月份我起诉拼多多的案件引起舆论关注以来,到现在短短 3 个月的时间,我已经被人向 4 个不同的主管机关投诉了 4 次。

今年 6 月是拼多多亲自下场向两个主管机关对我进行了 2 次实名投诉。我从事法律工作已经 6 年了,这 6 年我也做了上千个案件,代理了无数的原告和被告,但在此之前我没有被任何一方投诉过哪怕一次。

我怎么也想不到,我会因为一件我作为个人消费者维权的案子,被人投诉整整 4 次。"

由于该律师邀请了多人砍价,但平台一直省略显示为 99.1%,仍差 0.9%。他心生疑惑,接连点击了其他砍价产品,发现自己 " 次次砍价第一名 ",但就是一直未成功。

拼多多公司法务部高级总监唐江荣当时在个人微博有相关回应,正在进行的 " 砍价免费拿 " 活动共有 1200 余款商品参与,已免费送出 709 万余件。

按照拼多多的说法,砍价成功免费拿到商品是真的。

但为什么这位律师砍价失败?拼多多给出的回应是因为部分免费砍的产品金额较大,小部分用户砍的量不足以改变百分比,但百分比不是没有变,后面没显示出来的小数点有改变的。

按照这个说法,如果这个律师要砍掉这些商品,估计要拉拢全上海的人,也未必会成功。

难道就没有人砍价成功过?

伯虎财经在知乎上搜索,发现上面就有不少人分享如何在拼多多上砍价成功的方法。

其中,一位知乎网友就分享了自己的经验,他表示大部分人依靠已有熟人人脉,其实是可以砍到只剩下 0.1% 。那么 0.1% 到底是多少呢,这取决于你商品的价值,如果是 500 元的商品,那就是 0.5 元。

而这 0.5 元要砍多少刀呢,这个阶段每刀基本上只有 0.01 元,也就是至少要 50 刀。

熟人没了,那这 50 刀从哪里来?加入砍刀群。但这位网友也表示,这种砍刀群风险比较大,没有保障。因为你不知道屏幕对面的人到底是骗子还是真的有实力。

也就是说,砍价活动确实存在,但成功率并不高。

因为 " 砍价不成功 " 投诉拼多多的人不在少数,去年 12 月,前面提到的这位上海律师就和拼多多对簿公堂,今年 1 月他还在知乎上更新了一则消息:

" 一个睿智的公司,现在在连夜开会,想着如何用更激烈的打击手段去对付我,让我闭嘴。 "

面对用户质疑,拼多多的处理方式显然让人不满意。于是,站出来的人越来越多。

"6 万人砍价不成功 " 事件发生后,有网友就犀利点评:" 拼多多的公关就和统一的公关一样差劲。完全可以说是因为系统机制原因,然后再认个错,整改一下就完事了呗。"

高傲的拼多多,似乎低不下头。

根源

2021 年 12 月,盲盒巨头泡泡玛特因为长袜盲盒涉嫌虚假宣传,被罚 20 万元。

同月,喜茶因为涉嫌 " 利用广告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被罚 45 万元。

那么,拼多多的 " 砍价活动 " 属于哪一类?

你说它没有,确实有人成功了。你说它有,但全国网友都在控诉。

去年,盲盒风一时盛起。从最初的玩具,到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商品的销售都掀起了 " 盲盒风 "。

当时,中消协就发言," 盲盒热潮 " 中的问题不容忽视:

通过打造 " 系列 " 概念,并设置一个最难获得的 " 隐藏款 " 进行饥饿营销,而抽中概率极低。商家应该适度营销,不可进行消费误导。

拼多多以社交电商的定位从众多电商企业中杀出,靠着拼团砍价活动快速扩大用户规模。

但如果单独看拼多多这个 App,你就会发现,它的月活用户虽然保持增长,增速却在不断走低。

2020 年,就是一个分水岭。

比如,2019 年二季度拼多多 App 的新增月活用户为 7630 万,三季度新增 6360 万,四季度新增 5190 万。到了 2020 年一季度仅增长 590 万,不及此前的十分之一,堪称断崖式下跌。

这几组数字的对比凸显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在拼多多的疯狂补贴下,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直接通过微信下单。微信为拼多多带来大量订单的同时,沉淀到拼多多 App 上的活跃用户反而越来越少。

这表明:微信的流量可以带来交易,却越来越难达成转化——拉新容易、留存困难。

拼多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

" 我们不仅要获取新用户,还要巩固老用户,现有的用户如果信任我们,就会把拼多多推荐给更多人。" 、" 所以我们会进一步补贴我们的用户。"

但用户的反馈是,补贴越来越少。最后发现," 为了那 100 块失去了多少朋友。"

某种程度上来看,这是反人类的社交营销方式。此外,拼多多的焦虑还在于它和腾讯关系的微妙。

拼多多高速增长的 GMV,主要来自于微信这个母体的社交裂变,而非其自身的内涵式增长。

但如今,腾讯也在自有生态下布局电商,比如前段时间伯虎财经提到的 " 鹅享团 "。拼多多始终是腾讯的 " 干儿子 ",而不是 " 亲儿子 ",这样的关系又能维持多久?打个问号。

再一个,社交电商这一模式早年就屡被诟病。这也导致,拼多多成了每年 315 的 " 隐形主角 ",备受争议。

2017 年,云集微店就因传销被罚 958 万元;

2019 年 3 月,花生日记因涉嫌传销,被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责令改正,累计罚没 7456 万元;

2019 年 9 月,未来集市因涉嫌传销 13 个银行账户被冻结;

2019 年 11 月,环球捕手被传跑路,财务总监转移公司资产共计 2.6 亿多元,用于个人赌博 ……

贝店于去年 8 月传出 " 爆雷 ",阿里淘小铺、京东东小店、腾讯小鹅拼拼、小米有品有鱼也因业务策略调整相继进行关闭。

究竟,拼多多这一拼购模式算不算传销?如今未有定论,但不断试探人性的背后拼多多无疑丢掉的是口碑。

回顾拼多多这些年,不断在下沉市场鼓捣,农业变革更成了它的战略方向。但比起它的农业战略,屡屡上热搜的依旧是拼多多多年来未解决的问题:假货问题、虚假宣传问题。

在不断狂奔的路上,或许拼多多更应该回头看看,如何爱惜羽毛,把用户留住。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