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美国本土化革命:破题信誉度高知名度低

 

[摘要]一场革命正在这个中国企业的美国本土化进程中悄然进行。

曲屏电视带着“忽如一夜春风来”的架势占据了CES2014展会的头条,六大电视厂商纷纷将原本横平竖直的电视变弯,加入到电视行业的最新趋势。

 

虽然外界的注意力都在这次风潮的发起者,来自韩国的三星和LG上,但是其他推出曲屏电视的品牌全部来自中国,其中中国家电国际化的代表企业之一海尔更是打出"超薄"的牌,企图用这把薄似刀的曲面电视在这场大战中求的一席之地。

 

对于海尔来说,电视品类的新变革,美国的CES才仅仅只是起点,结果尚不可预测。但加入全球顶尖电视机产品的战局,对海尔意义仍很重大。海尔美国贸易公司总经理Shriff Kan对腾讯财经表示:“一场革命正在这个中国企业的美国本土化进程中悄然进行。”

 

智能家电:由单套到全套

 

在海尔美国的办公室墙上,挂满了海尔进入美国后,历届CES参展的照片。被业界视为家电行业风向标的美国国际消费电子展CES的被重视成都不言而喻,为了跻身行业的“全球引领者”,中国海尔每一年都要尽全力在赌城拉斯维加斯展示中国制造的实力。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海尔的主推并非已在往年展会上积累了一定优势并已有相对稳定市场基础的冰箱,空调等强势产品。电视,成了海尔展会上的"新主角"。在其展厅中,一半以上的展示空间都被电视所占据。

 

曲面OLED电视是今年的重中之重。这款产品机身厚度只有4毫米,薄如刀锋。“OLED技术要求严苛,无论是环保度,薄度,屏幕柔韧性等方面均需强大的技术支撑。这次的产品全是我们自主研发的,这宣告国内品牌已经掌握了从4K到OLED的核心技术”,海尔美国电视研发负责人向腾讯财经介绍。

 

另外,上述人士透露称,海尔在智能电视方面已经与国内的牌照拥有者华数集团已经视频网站优酷达成合作协议,共同推出智能互联网电视,这也是海尔首次在电视内内置视频网站软件。“曲面电视和智能电视,我们都将率先从国内作推广,应该在2014年的春天就会走向市场。”

 

在传统的品类上,海尔空调和冰箱也有突破。展会上新推出的天樽空调提出了“风洞”的设计理念。与传统空调相比,有"风洞"的空调在制冷热时,会提前将室内空气与制冷、热吹出的气流进行融合,之后再送出风浪,这让出风更加柔和舒适。

 

海尔还展出了一款可以“闻”的智能嗅觉冰箱。这款安装了“电子鼻”的冰箱,可以通过气体传感器和模式识别技术的结合模拟生物嗅觉系统,从而实现气体检测和识别等功能。

 

“我们把这一系列的新变化都归结到智慧家庭的概念,就是用Smart Center的设备把所有家电都联系到一起,用这个设备控制各个家电,实现远程控制,实现对家电的智能化维护和保养”,Kan表示,今年CES的意义在于海尔实现了由单套智能家电的展示向全套智能家电转变。

 

海尔展厅也为此特意设立了U-HOME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的展区。

 

本土化的二次革命

 

坐落在纽约曼哈顿百老汇街上的海尔美国总部原先是一幢银行大楼,海尔在2001年出资1000多万元购得,如今的价值早已翻倍。办公区域内,从前台到市场销售人员到管理者多是当地人,很难见到华人的面孔。

 

据Kan透露,海尔美国贸易公司已有180人,位于南卡的工厂有200多人,美国本土员工占到80%以上。“以我所知,其他中国企业的美国分公司大部分都是国内派过来的员工,如果说有用到当地人的话,最多可能只是前线的销售人员,但我们不是这个样子。”

 

“员工的高土化率首先让海尔成为了一个地道的美国公司,其次就是渠道,”他表示,按照美国消费者的要求在洛杉矶进行设计,然后通过纽约直接向全美的销售网络和服务网络进行铺垫和控制,南卡州就随时制造出来并运到全美各地,就是这样的“三位一体本土化”运作模式,形成了一个美国本土化的海尔。

 

在展区,一位来自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美国学生对腾讯财经表示对海尔印象很深刻,因为他的狭小的宿舍立就有一台海尔的小冰箱,“其实我美国的同学也都因为这款小冰箱的方便实用而选择在宿舍里使用。”

 

事实上,从90 年代初,海尔正是依靠这样的缝隙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并很快占到小冰箱市场的半壁江山。

 

"我们最大的渠道就是美国排名第二的卖场," 海尔美国的产品部负责人对腾讯财经表示,利用本土化的渠道优势,如今在美国,海尔冰箱入选2013年《消费者报告会》的最受欢迎产品,海尔的家用空调以20%的市场份额位居美国市场第二,其中移动式空调以2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一,窗机空调以16%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二。

 

“从另辟蹊径满足美国大学生需求的带折叠台面的小冰箱,是我们进入美国市场的入口,这也是让我了解设计和制造产品符合美国消费者的习惯和喜好有多重要。”Kan向腾讯财经表示,如今海尔在美国已经完成了“走出来”的第一阶段任务,接下来如何更加深入本土用户习惯是转型的重点。

 

“我们的信誉度已经很高,但是相比三星,LG这样的同样的外来品牌,我们的知名度还是有一定的差距。”Kan称,其中主要原因除了上述品牌早在70年代就已经进入美国,有了优势的是坚持,更重要的是其本土化程度已经不仅仅停留在产品的出口及市场占有率上,而是研发和设计及创新能力都高度融合了美国本土的消费者习惯。

 

“比如说,现在我们的短板是灶具,还有类似双开门冰箱,美国的洗碗机等,要做出本地化的产品是很有难度的,其实并非我们没有研发能力,而是因为这些产品与中国的完全不同,我们还没有深入本地用户。”

 

事实上,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一直标榜“要将海尔做成国际化企业”。对此,他曾经多次阐述称,国际化战略阶段的重点是将企业逐渐变成一家在全球各地都有触角的企业。一句话来说,就是从“企业的国际化”到“国际化的企业”。

 

如今,海尔美国贸易公司的营收已经占到全集团的20%,作为本土化程度最高,最重要的海尔海外分支,海尔美国正在面临其国际化的第二个阶段的挑战,而这一场革命的蓝图已隐约可见。

 

深耕的“可为”和“可不为”

 

为了加大本地化的研发,海尔在进入美国以后就在南卡罗莱州建立了研发中心和工厂。据Kan介绍,目前有180名在编员工服务于南卡的研发基地,其中只有27人是销售人员,这些销售人员几乎全部来自于当地,他们与海尔美国而言就是其了解市场,捕捉消费者需求的最直接的窗口。

 

“南卡做的产品一直都不是中国做的产品,南卡做的产品都是美国当地本土化的产品。”

 

Kan表示,客户群事实上就是海尔美国的研发对象,也是转型中的核心部分。“渠道和销售的意义就是在于他们与研发人员的搭配,销售会带着客户与研发沟通。”

 

这样的沟通从节奏上来看,海尔美国每三个月就会有一次联合会议,研发和销售一起对具体的方案进行评估和研究,日常的沟通更是无数。

 

并购,无疑是完善产业链,进行转型和本土化的捷径。在Kan看来,海尔在美国仍然存在并购的机会,但是他表示,并购目前并非主流,海尔的注意力是在如何跟外部的资源建立起一个互助共赢的一个观念,而不是简单的我买你或者你买我的观念。

 

"我相信并购这种排列组合的机会是有的,这是为了达到关到关的supply chain效率,但是不是为了并购而并购,就是说不是为了1+1=2,因为昨天的1不一定是明天的1,它有可能变小了。目前强调如何去跟第三方找到互补、互助、共赢的机会。"

 

当国内的各大传统零售商都期待借力互联网寻求二次革命以激发新增长动力的时候,海尔美国却相对冷静的看待这个“灼热”的机会。

 

“我相信on-line在全球都是一个机会,但我们认为on-line从静态的角度来说,仍然等于是一个产品的展示”,Kan对腾讯财经坦言,网站对于海尔美国来说仍然是消费者了解产品,以及与企业互动的平台,并没有计划将互联网纳入到销售的环节当中,“因此从销售上的优先的顺序来排的话,现在并没有把它排在优先的项目中。”

 

就在刚刚过去的12月初,阿里巴巴集团与海尔集团今日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对海尔集团子公司海尔电器进行总额为28.22亿元港币(约合人民币22.13亿元)的投资。双方将联手打造家电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安装服务等整套体系及标准,该体系将对全社会开放。

 

对此,Kan并未否认类似合作在美国复制的可能性,但是他也明确指出“不是为了复制而去复制”。

 

Kan解释道,正如上文所述,海尔在美国的销售渠道并非直接面向消费者,而是通过中间商,其中有实网也有虚网。在Kan看来,所谓的合作机会就是把这个实网跟虚网拉到一块,“这需要勾划,要实网、虚网、消费者以及海尔四方都赢。”他透露,海尔美国有做这方面的探索,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步骤。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