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大厂“推荐”我的简历?

"流水的求职者,铁打的黑中介。"

" 两万,保你进面。"

几经辗转联系到 " 有内推名额 " 的一位校友后,王蒙被告知了在某互联网公司寒假远程实习的费用。

" 没想到要价这么高,但这个岗位我确实很心动。"

发生在王蒙身上的 " 付费实习 " 并不是个例,一张加入大厂的 offer,被中介机构们明码标价。求职,也成了一门分工细致的利益大网。

2022 年 1 月 25 日,近一年没有更新的腾讯集团反舞弊调查部微信公众号,阳光腾讯,发布了一篇反舞弊通报。在 16 个典型案例中,有 5 个案例涉及通过外包求职中介牟利,其中两名涉事人员被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大厂实习成了获利手段并不是新鲜事,媒体近几年多次报道过链条完整灰产交易,腾讯不惜寻求公安机关介入想要以儆效尤,足以看出这条产业链已经愈发猖獗。

而想要去大厂镀金的求职者并未放弃这条 " 付费捷径 "。二本院校毕业的王蒙考虑了两天后决定买下这次机会," 当时刷完花呗额度也不够,借钱的时候,朋友劝住了我,她说这种不论真假都像是冤大头,真的实习完也很难被高看一眼。"

但不是所有掉进陷阱的求职者都有这样的朋友,强烈的镀金欲望战胜了高价费用,不少人心甘情愿地买单。

" 大厂迷信 " 由来已久,2021 年的互联网,还曾掀起过一阵 " 晒工牌 " 的潮流,甚至催生了 " 同款工牌 " 的电商业务。大厂的福利和薪资令人羡慕,相较于岌岌无名的小公司,在大厂的工作经历无疑更 " 拿得出手 ",也用得顺手。

有偿实习的生意背后是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2021 年第四季度大学生求职人数增加了近 70%,而招聘需求却减少了 16%。在人才供给明显大于岗位需求的背景下,大厂的 offer 更显珍贵。

需求无法满足的地方就是利益滋生的温床,付费中介的收割大网名目繁多防不胜防。

PART.

01

令人心动的 offer

在毕业即失业的焦虑下,求职的难度越来越大,不论是为了 " 刷经历 " 还是 " 学东西 ",大厂实习经历都是很好的选择。

成功拿到大厂门票的实习生们,争相在社交平台分享自己的喜悦,毕竟想拿到实习名额并不简单,海投简历容易淹没在求职大军,如果自身硬性条件够不上招聘门槛,一份含金量高的实习工作更是无望。关于如何拿到门票,相关的经验贴数不胜数,仅在小红书上,关于大厂实习的笔记就超过 2 万篇。

不少博主提到," 内推 " 是进入大厂的一条 " 捷径 ",通过内推渠道,成功概率会更高一些。在小红书平台搜索 " 大厂实习 " 的时候,「新熵」发现 " 途鸽求职 " 的广告频繁出现在笔记之间,只要填写联系方式以及个人基本情况就能够获得内推资格。而在淘宝、闲鱼等电商平台,也能轻松找到大量标注 " 付费实习 "" 实习内推 " 等关键词的 " 商品 "。

通过闲鱼,「新熵」联系到从事 " 有偿内推 " 的中介李格,据他介绍,如果是线上实习,且不走人事,那么 " 想安排哪一家就安排哪一家。" 但如果想参加真实的实习,最好是选择走人事的那一档,一万三," 直接给你搞定到位,其实相对于一般内推还不太一样。" 李格表示,这个价格在业内并不算高。

简短的线上聊天中李格并没有透露其他付费业务,这类中介机构主要的盈利业务是依靠售卖职业规划课程,以及协助优化个人简历。目前国内有不少正规的职业规划培训机构活跃在市场,如小灶能力派,据天眼查数据显示,已完成两轮共计数千万的融资。

这些以卖课为主的中介机构会整合并提供一些大厂实习招聘的信息,实际动作是替学员 " 海投 " 简历,或与内部员工进行合作,进行有偿内推。这些动作更像是一种欲盖弥彰,因为即使是正规渠道,也只是提高简历露出概率,靠成功入职收取费用远远比不上 " 美化简历 " 以及 " 职业规划辅导 " 等课程。

更重要的是,通过 " 中间人 " 找到的 " 内推 ",并不一定是 " 有效内推 "。部分中介机构与大厂内部人员串通一气,打着 " 内推 " 的名号,为付费学员提供自己策划的 " 远程实习 ",甚至没有大厂员工的参与,直接租用一个办公场地,为付费学员唱一场 " 实习 " 的大戏。

这种 " 无效内推 " 并不会为学员带来任何好处,最多会给学员发一封所谓的 " 推荐信 ",但这封信不会盖上公章,更不会在公司内网上留下实习痕迹,毕竟这样的 " 实习 " 并不会通过人事部门,这也就意味着,这段实习经历,无法通过正规的背景调查。李格甚至直接表示,如果不走人事,那么这段 " 实习 " 只能作为项目经历写在简历,并不能作为实习经历为简历加分。

据某一线大厂内部员工向「新熵」透露,这种付费内推 " 绝对属于越过高压线的行为 ",在入职时,每位职员都会被 " 科普 " 公司的高压线在哪里,一旦踩到,后果至少也是直接开除。在郑州从业多年刑事辩护的白律师也表示,这种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不当利用公司利益谋取私利,涉嫌职务侵占,法律规定立案标准为五千至一万元以上。

付费内推已经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各个公司的岗位被明码标价,声称 " 保过 ",价格高昂,却顶不过求职者对大厂工作的渴望。然而,对招聘方来说,这种 " 凑数 " 的实习并不会让简历更加好看,不少大厂 HR 表示,这种不够真实的实习经历写在简历上,甚至会成为减分项。" 这种假项目,有经验的 HR 一眼就能看出来。"

" 无效内推 " 大行其道,付费实习的套路也只能用老套来形容,但求职者对大厂的渴望永不消退," 哪怕是割韭菜,也被割得心甘情愿。"

PART.

02

交钱打工是怎么卷起来的?

2018 年,有人在知乎提问 " 投行从业者是怎么看待内推收费实习这种现象的?"。上百个回答帖里,不少人表示 " 内推机构钻了招聘机制的空子 "。有投行内部人士留言称:机构不会在乎通过实习收到的 " 小钱 ",也没有哪家头部指望这种费用增加进项,确实有一些不走公司流程的 " 帮工 ",大多是负责项目资料整理的脏活累活,流动性大,多数是冲着机构牌子甘愿免费打工的,但利益导向的中介无疑破坏了这种平衡。

这种不成文的行业习惯曾广泛存在于投行券商中,金融机构大量基础研究工作需要人力协作,工作内容简单、含金量不高,但在头部机构的金字招牌下,这种免费打工能吸引到很多寻求实习经验的求职者,于是干活不拿钱的 " 小黑工 " 出现了。

不同于正式实习、没法走人事流程的 " 小黑工 " 更像是求职者心中的技能培训岗,不少慕名而来的人即使不能把这段经历写进简历里,也觉得见识了头部机构的运转流程之后,对整个职业生涯有裨益。

类似的免费打工还存在传媒、医疗等行业内,一位 2021 年毕业的传媒专业应届生向「新熵」举例,如芒果 TV 和旗下公司就常年大量招聘实习生,条件是吃住自理、没有报酬,每年学校里对口专业要实习的学生投简历热情很高。

这类技能要求复杂、需要大量人力的岗位,与有理论知识、需要实践经验的毕业生们各取所需,沟通渠道大致是与招聘方签订协议、在校老师帮忙联系、校内宣讲会等,直到效率更高的中介机构开始介入。

打着优质岗位推荐的旗号,一些招聘中介瞄准了想要通过实习镀金的大批求职者,许以知名企业内部岗位的承诺,为了增加工作经验的实习也变味成了只为 " 镀金 " 的过场。

早在 2018 年,人民网就曾发表过相关文章谴责这种不当行为,随后几年各路媒体也曾多次揭露这种套路,多家大型企业如美团、中信证券等,先后在官网发表声明,称公司从未与第三方机构或个人进行过所谓 " 收费实习 " 合作,公司内亦无收费的实习项目。

但就业市场饱和加上 " 大厂迷信 " 的催化,这条产业链不仅没有收敛,反而愈演愈烈。在大学生就业市场明显过渡到 " 供>需 " 的阶段,不同行业之间的就业景气程度分化逐渐加重,人员流动更多的行业竞争压力更大。人人自危的就业氛围下,光鲜履历成了求职者的 " 底气 "。

求职平台的功能演进没能弥补求职市场的信息差,正规靠谱的实习招聘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从而让付费实习的中介机构有了可趁之机。很少有对付费实习态度暧昧的互联网大厂,泛滥的实习灰产无疑影响了大厂声誉,卷入实习漩涡中的三方,求职者、中介机构、大厂,作为信息掮客的中介机构赚的盆满钵满。

PART.

03

从富士康到互联网大厂

多为骗局的付费实习之所以能存在,除了镀金的面子需求,无法弥合的信息鸿沟一直是 " 帮凶 "。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的十几年间,无数招工中介通过 " 付费找工作 " 的噱头两边敛财,与如今利用信息差牟利的机构如出一辙。

人力中介从业人员小秋告诉「新熵」,出于面试成本考虑,一般用工量大的电子厂不设置专门的招聘部门,富士康至今仍然通过招工中介满足高峰期的用工需求。而普通的求职者想进厂工作,基本上只能通过中介,只有很少一部分是通过熟人进厂,小秋承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垄断了进厂资格。"

据她介绍,前几年中介机构还会向求职者收取 100 元左右的 " 介绍费 ",但随着求职者的警惕性提高,这项费用也成为历史。

寒暑假,尤其是过年后,被小秋称为旺季,相较于淡季一个月也招不到几个人,这段时间一天就能招到几十个人," 一个人进去一个月,我就能拿到 1000 到 800 左右,他们工作满三个月、半年,厂里都会返给我人头费。" 小秋透露,部分黑中介除了吃 " 人头费 ",还会扣下工厂给进厂人员发放的补贴和返费。

信息阻塞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普及而得到根治,甚至在某些领域形成了另一种垄断。产业制造的流水线上,为工厂招工拿到 " 人头费 " 与互联网时代的 " 交钱打工 " 没有本质区别,只不过后者转嫁到求职者头上的成本更加变本加厉,甚至大多数实习只是求职者的虚假愿景。

盲目的求职者以为找到了通往金字塔顶端的捷径,实际不过是踏入精心编织的利益大网。特别是这张利益大网明显触及了公司高压线,没有哪家大公司愿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一个员工具备了动机、能力和机会,便可能会带来源源不断的腐败问题。所以人员众多、组织架构复杂的公司在高速发展阶段都会成立监管部门,职能类似于大型国企中的纪检部门。2007 年华为公布了《EMT 自律宣言》,2012 阿里建立 " 阿里廉正合规部 ",昵称 " 锦衣卫 "。2015 年之后互联网公司加快了内部反腐败制度的建立,美团的 " 重案六组 "、百度的 " 阳光职场 " 行动,腾讯上线公众号 " 阳光腾讯 ",京东上线 " 廉洁京东 ",字节跳动、滴滴等新贵也不约而同地将反腐早早提上日程。

对于反腐,刘强东曾表示 " 你若敢贪一万块,我宁愿花 100 万,1000 万去调查你,把你送到牢里去 "。互联网大厂的强硬态度从人员架构中也可见一斑,百度职业道德建设部的核心成员均为从事过企业内审、检察官、警察等职业的专业人士,阿里的锦衣卫负责人曾是刑侦队长。

处理手段也是雷霆万钧,2014 年 9 月份反腐行动中,华为一共收缴资金 3.7 亿,后面作为奖金,发给了所有员工。去年 2 月初,腾讯反舞弊调查部发布了违反公司法规的 26 名内部员工以及 37 家涉案外部公司,一名高管受贿 70 万被判 1 年 2 个月。今年腾讯通报的细节更加清晰,与中介沆瀣一气的付费实习成了腐败中的典型案例,试图找到 " 捷径 " 的求职者也必须明白,不正当的途径只是 " 用错误的道路去验证道路的错误 "。

大厂裁员的消息不断传来也使得镀金履历越来越难吃香,腾讯一名年轻员工一纸宣言向管理层怒斥拼命加班,引发讨论之后,光鲜的大厂工作是否真的值得打上了更多问号。正式工作经历尚且求职难," 实习 " 的含金量只会越来越低。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途径相似的大厂付费实习,或许也是时代的产物。

在 " 大厂迷信 " 不断祛魅的过程中,实习镀金的操作空间越来越小。套路不得人心,大厂主动抵制,无用的实习终将成为过去时。在与付费实习黑中介的交流中,他甚至提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工作建议:" 如果不是技术岗,其实我更建议你去考公务员。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