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文凭再耀眼,也没有第一学历刺眼?

上周末,考研初试结束了,这届考生着实不容易,不仅要备考,还要背防疫指南,若是不幸涉及跨地区考试,那更是别提多麻烦了 ……

大家考研的原因大多都是:高考是我没认真,这次要翻身争口气;找了一圈工作,现在的学历支撑不起高薪 / 大厂梦;同学、舍友、男(女)朋友都在考,我也凑热闹 ......

本想着通过考研逆天改命,却不知,就算考上了顶级牛硕,原生学历可能还是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受尽委屈。

当双非本科 er 牛硕上岸,Be like:上学时,满怀谦卑,战战兢兢。

当双非本科 er 牛硕毕业,Be like:

——假如我年少有为北大硕士毕业 ……

——不好意思,硕士文凭再耀眼,也没有第一学历刺眼。

在《非你莫属》(《令人心动的 offer》上古版)中,某求职者说到 " 北大研究生毕业 " 时引来全场欢呼,但提及第一学历是双非时,当当网创始人李国庆直接选择灭灯。

就算读了硕博顶配,到北大任教,著书立说成为专业领域拓新人,也还是逃不过第一学历被 " 嫌弃 " 的命运。

就相当于好不容易位列全服 TOP10 了,结果实打实的战绩都不作数,非要盯着新手村的勋章等级不放。就挺委屈的。

高考失利,遗憾上了某所双非院校,本以为过几年考个名牌大学硕士就可以扬眉吐气一雪前耻了。哪里知道,委屈这才刚刚开始。

比如毕业考研,别家学生择校时,考虑的是城市、专业、学校名气,而双非院校学生眼里的学校只有两类:歧视双非的和不歧视双非的。

近年来名校不断扩大推免生比例,很多高校推免比例已经达到 50%," 双非 " 学生的机会本来就很少,有的学校还在报名时卡门槛,本科双非院校的,连报名都没资格。

考完试了,同样都是差几分没上线面临调剂,等着双非学生的又是新一轮委屈:TA 本科 985,躺四年,可以调剂 211;你本科双非,十张国奖,也没机会调剂。

一些院校在招收调剂硕士研究生时,会优先选择 211、985 本科生。

考上线了,本科双非 er 面试时一定会被特别关注,从 " 专业知识是否扎实 " 聊到 " 本科教育是否正规 " 等等等等,不仅如此,招收他们的比例还会影响到未来导师,手下双非院校学生越多、拨给的经费越少,搞得老师想要也不敢要。

到了录取环节,学校还会优先录 211、985 院校的学生,即使 TA 是调剂,而你是坚定的第一志愿 ......

大概这世间的委屈,与双非本科环环环环相扣,整得人都习得性无助了。

而即便通过考研上了名校,依然无法改变学历受歧视的命运。

在《非正式会谈》热播时," 招聘是否应该看重第一学历 " 这一问题引发热议。微博综艺发起的投票中,有 38% 的人都认为第一学历含金量更高。

还有相关调查显示,高校招聘中有接近半数的博士在毕业时遭遇了 " 第一学历 " 问题。

很多企业在学历要求上,上不封顶,下限却卡得非常严苛。即使 985、双一流硕士毕业,一看是本科双非,咔咔就给刷下来了。

工作能力强,工作经历对口,面试官也满意,但就是—— " 唉,你这个第一学历不行啊 "。并且这个委屈还是双向的,HR 也很委屈,好好一个候选人,好不容易杀到了终面,怎么说不合适就不合适了呢?

甚至有的名牌大学博士生拿到了 offer,还是会因为本科双非的缘故,导致薪资待遇远低于同行平均水平。

以上这些现象还只是遵循了某些不成文的规矩,而部分专业卡得那叫一个清晰严明,堪称行业招聘的红头文件。

在金融领域,三大顶级咨询公司 MBB 以第一学历为主要筛选条件。国内券商、国外投行更是明确标注 " 本科阶段必须为 985/211 学校 "。

国内外院校在筛选文件中被明码标号,档次划为 A、B、C、D、E 共 5 类,并附有详细说明。

譬如:投行委要以 A 类学校研究生为主(基本只要 A 类);资金运营部最低要求是 B 类学校等。

还有医药领域,从考研起就开始限制,明文规定推免生不能是双非院校学生,即使是考研上来的也会优先录用第一学历是 985、211 的。

招聘的时候,对学历的要求更是明确。有的医院还会针对第一、第二甚至第三学历对应的学校分别做出限制。哪怕你硕士、博士学历都远超标准了,第一学历不行,依然不行。

传统工科类行业,例如上汽、中车、国企 、央企等,虽然说了硕士优先,但本科也还是要重点学校的。

上流君:如果 " 双非 + 牛硕 "PK" 名校本科 + 双非硕士 ",到底是有机会还是没机会?

很多 500 强企业、大型央企或事业单位也有明确规定:本科阶段必须为 985 或 211 院校。

虽然硕士文凭决定上限,但原生学历(最低学历)决定了能否 " 上线 "。给人开了个门,等你跨进去之后又说此路不通,这难免让那些经历了 " 九九八十一难 " 才上岸的硕士生们又气又委屈。

考研考博找工作都那么看重第一学历,那敢情努力考到的名校硕士白念啦?这辈子只能抱着牛硕文凭做梦,但一直被原生学历绊住脚步么?

其实,企业、事业单位对双非本科的看法,或许是走入 " 不明觉差 " 的认知误区了。

985 工程是 1998 年设立的,211 工程是 1995 年设立的,而一些在 20 世纪末新办的学校,或是后期才发展起来的好学校因为没赶上那个时间,才没被列入 211、985 名单。并不是它们不好,只是没赶上趟。

那没赶上趟的好学校该咋办?

教育部也发现了这个 bug,于是在 2011 年,实施了 " 特色重点学科项目 ",对非 "211" 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这个 " 特色重点学课项目 ",也可以看作是继 985、211 工程后,新世纪的高校重点建设项目。

一些拥有准 211 水平甚至超出一般 211 的学校,也会被亲切地称为 210.5 大学。

新兴学校 + 政府扶持,一般 211 都没这么风光

深圳大学依托繁荣的经济和政府的大力支持,近年来发展迅猛,堪称内地进步最快的高校之一。

硬件设备、科研设备、居住环境都称得上国内翘楚;师资力量上集结了各个名校的领军人物;周围盘踞一堆阿里、腾讯、百度等互联网行业巨头,就实习机会而言,就可以傲视整个中国。

被誉为 " 小清华 " 的昆明理工大学,由国防科技工业局与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建而成,是云南省科研规模最大、科研平台层次最高、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最多的省属重点大学,冶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专业实力在线,常年斩获双非大学中的第一名,堪称 210.9999 院校了。

中国科学院大学虽然是双非,但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 " 中科大 ")一母同胞,都是中科院的亲儿子,其设立之初就是奔着 " 双一流 " 去的。血统纯正,科研实力堪称核能,在 2021 年 ESI 中国大学排名中,击败清北,排名第一。

(SCI)和社会科学引用索引(SSI)中收录的世界 11000 种以上学术杂志的 1000 万件以上的文献记录构建的计量分析数据库

还有上海科技大学,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联姻的结果,也是强强联合。学校专注小而精、高而尖的领域,学科精度很高,在 2021 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位居 " 双非 " 第二。

燕山大学,前身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全国 TOP10),早年间学校迁到秦皇岛后就改名字为 " 燕山大学 ",可以说,燕山大学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一些系发展而来的。

其全国排名第 84 位,拥有 5 个国家重点学科,16 个是省级学科,是双非大学的杠把子之一。

扬州大学拥有 6 个国家级特色专业、2 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数学与应用、农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学、兽医学等堪称国家王牌专业,在多次评估和排名中,几乎都在 100 名左右,有 11 个学科进入 ESI 排名全球前 1%。

华南农业大学是华南地区的优质特色型高校,凭借其在农业领域的特色专业,就可以轻松跻身华南地区农业领域高校第一梯队。

东北财经大学作为 " 五财一贸 " 之一,是全国知名的老牌财经类大学,在财会、金融、管理学领域实力强劲,拥有 3 个 A 类学科,甚至超过了很多 211 高校。

实际上,很多双非本科 + 牛硕学历的人才,到了一些技术为重的领域,那就是创意王者、耐力第一人、攻坚队队长。像工程、计算机、建筑等技术为重的领域,只要实力能打,再加上牛硕学历,基本不会被卡第一学历。

很多企业、单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第一学历更好的人,理由无非就是:" 第一学历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自律和基本素养 "、"211、985 学生学习都很努力刻苦 " 等等。

但我们不妨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 双非本科 + 牛硕 " 的经历,同样能反映出他们的品质,前面提到的 " 自律、努力、刻苦 ",难道不正是双非本科一路披荆斩棘战胜各种委屈考上名校硕士后自带的天然勋章吗?!

周围同学找工作,我在图书馆;

周围同学打游戏,我在图书馆;

周围同学毕业旅行,我在图书馆;

周围同学毕业恋爱结婚,我在实验室 ......

毅力与定力超高有木有?此外,必须得再加个 " 逆商超高 " 的 tag!

最后,祝所有考生都能考取好成绩,适度放松后别忘了好好准备复试。若是被面试老师好奇追问双非本科经历,可以按上述内容礼貌作答,答到让面试老师们挥泪拍下 "I WANT YOU" 按钮最好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