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子回血”后又传员工理财暴雷!开启福州上海双总部的三盛能否挺住

文丨楼叔

理财产品违约的 " 暴风雨 " 仍在房地产领域蔓延,继多家头部房企被爆出旗下理财产品逾期兑付后,又有一家百强房企被曝出内部员工理财产品发生兑付危机。

它就是闽系房企三盛

日前,多家媒体报道 " 三盛集团内部员工理财兑付出现问题,公司预计后期不能兑付,要求员工以房抵债,金额不够的员工可以互相拼房,也可以卖掉自己的份额。"

来源:凤凰网

不过,三盛集团随后对资金 " 暴雷 " 事件的相关传言作出说明:

三盛集团并未涉及房产三条红线任意一条,也无集中刚兑的美元债,本次员工购房为三盛集团在冲刺年终业绩指标及加码三盛员工福利举动,付款方式无任何限制:可现金购买也可利用理财金抵扣及按揭贷款,此行为为自愿性参与并非谣言说法强制用房抵扣。

但是,结合此前的种种动作来看,这次三盛员工理财产品暴雷传言,很难说是空穴来风。

地产寒冬下,三盛能挺住吗?

01

官网信息显示,三盛集团的前身三盛实业,成立于 1988 年,是以橡胶发泡专业生产厂商起家。

进军房地产业则要到 2001 年。2009 年,三盛开启全国化战略布局;十年后的 2019 年,设立上海总部,由此正式启动" 福州上海双总部战略 "

不过,尽管三盛的地产业务至今已有 20 来年,2009 年开启全国化战略也不算晚,但三盛目前依然只能算得上是中小型房企。

官网介绍称,三盛地产业务涵盖房地产开发、商业运营,位列全国房地产企业 46 强、中国房地产经营绩效十强、中国房地产盈利能力十强,聚焦长三角区域、海西区域、环北京区域、山东区域、成渝区域、大湾区区域等国家核心战略区域,目前已于 40 个城市打造 120 余座项目。

值得一提的是,2017 年,三盛还成功借壳在香港上市后(三盛控股)。这与近两三年一些房企的曲折上市之路相比,算是抓住了最后的窗口期。

但就实际规模来看,三盛控股的表现并没有官网介绍得那么光鲜。

比如,在克而瑞 2020 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 TOP200 排行榜中,三盛地产的全口径销售金额为 439.5 亿,排名第 74 名;权益销售金额 344.1 亿,排名第 72 位。

或许是受规模焦虑的影响,2019 年启用上海总部的同时,三盛也宣布开启" 双千亿 " 战略——三年内年销售规模和公司资产双双突破 1000 亿。

为此,三盛不惜逆势拿地。2020 年,三盛控股新增 30 幅地块,仅去年上半年新增货值就超 330 亿,甚至在无锡还创造了 " 单价地王 " 纪录。

不过,理想丰满,现实却有点骨感。

截至 2020 年,三盛控股的全口径销售额不到 500 亿,总资产规模也只有 565.76 亿元。

置于当前的地产行业的下行通道下,三盛的 " 双千亿 " 战略能否如期实现,不得不打上一个巨大的疑问号。

02

资金方面,三盛控股至少看起来压力并不是很大。

如今年的半年报数据显示,三盛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合共约 80.95 亿元,而一年内到期的借款只有 47.75 亿元,完全可以覆盖。

但是,从一系列融资动作来看,三盛对资金的渴求之强烈难以掩盖

如今年 10 月,三盛控股出售了福州盛欣全部股权,回笼资金 4.17 亿元。

紧接着,11 月 16 日这天,三盛控股更是接连发布两则有关抛售子公司的公告。

包括,拟 6.21 亿元出售哈尔滨利福商厦有限公司和嘉标商厦(青岛)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以及三盛控股旗下间接全资附属公司龙海三盛以 2.71 亿元的价格,将青岛嘉标商厦卖给北海晟利。

此外,同一个月,三盛控股还向信银资本配售了 7000 万美元票据,利率高达 12.5%。

与之形成呼应的是,近年来三盛控股的利息支出也在明显上涨。

如 2019 年与 2020 年分别为 15.53 亿元、23.14 亿元,利息资本化金额占利息支出总额达到 98%、97.4%。

而今年 10 月,穆迪将三盛控股 "B2" 公司家族评级,下调展望至 " 负面 "

穆迪分析师表示,负面展望反映了穆迪的预期,即由于消费者信心减弱,三盛控股的合同销售增长将在未来 6-12 个月内减弱,进而导致公司财务指标和流动性恶化。

显然,这些融资动作和来自评级机构的反应,应该比报表更能反映出三盛的真实压力

另一个比较蹊跷的数据是,2020 年,三盛控股的现金短债比为 1.79 倍,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 53%,净负债率 169.2%,踩一条 " 红线 "。

2021 年半年报数据显示,三盛控股净负债率为 126%,剔除预收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 78%,现金短债比 1.7 倍,仍踩中两道红线。

而最新回应中,三盛集团表示," 并未涉及房产三条红线任意一条 "

到底是什么让三盛如此快的告别 " 红线 ",还有待具体的数据说明,但要提醒的一点是,在去年的财报公布后,三盛就招致了明股实债的质疑。

如 2020 年,三盛控股少数股东权益占比 66.58%,而少数股东利润损益占比仅仅为 4.9%。

03

高息发债,又 " 卖子回血 ",这样的背景下,三盛暴出内部员工理财兑付危机,似乎也就不太让人意外了。

从凤凰网引述的三盛集团内部员工爆料信息看,该内部员工理财产品当初仅签订了一份高固定收益的《借款合同》。

借款利率分为三个档次:借款期限不满 3 个月的,年化利率为 8%;3-6 个月 ( 不含 ) 为 9%;6-9 个月 ( 不含 ) 为 12%;9-12 个月 ( 不含 ) 为 15%;满 12 个月的为 18%。

众所周知,受制于资金压力,这几年不少房企都推出了内部员工理财产品,而去年至今,暴雷的已经有好几家。

虽然目前三盛否定了暴雷传闻,但后期到底会如何发展,相信时间会给出最客观的答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三盛地产板块承压的同时,三盛集团的其他业务也同样过得不容易。

如 2020 年,三盛教育营业收入为 35724.36 万元,同比下降 47.61%;净利润为亏损 71365.63 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 1205.76 万元,同比下降 6018.72%

2021 年上半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三盛教育净亏损 2907.2 万元,较上年同期亏损的 1245.49 万元扩大了 133.42%。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653.72 万元,较上年同期的 -1168.50 万元,减少了 41.52%。

在地产黄金年代,未能成功实现规模化,到了 2019 年开启双总部,雄心勃勃地提出 " 双千亿目标 ",准备大干一场时又遭遇行业剧变,三盛似乎差了那么一点运气。

不过,就眼下来看,挺住意味着一切。希望三盛能够挺到时来运转的那天。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