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利率 54%,知网暴利超苹果手机

来源: ZAKER 新闻 2021-12-16 23:43:5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3061 bytes)

关于知网是否利用市场垄断地位实施不公平高价的讨论,还在持续升温。

2021 年 12 月 15 日,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竞争法与竞争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孙晋发表文章,对知网的垄断暴利发起诘问:" 如果学术数据库不再将版权保护作为激励创新的催化剂,而是将其当作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手段,恣意滥用版权实施垄断高价,破坏、妨碍并制约相关市场竞争,其滥用行为便不能逃脱反垄断法的审查和惩治。"

上述诘问,源自一场持续 8 年的学术维权。2013 年,因 160 多篇论文未经允许就被知网擅自收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及其夫人、学生一道,选择通过法律向知网维权。

这场旷日持久的维权诉讼中,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知网在未经原作者授权的情况下,通过提供网络阅览和下载服务,利用涉案作品牟利,是否构成侵权。

以其中一个案子为例:赵德馨在《求索》杂志社上发表的文章,被知网收录,并通过付费阅读收钱。在知网看来,转载这篇文章是经杂志社授权,且杂志社已经支付过作者稿酬,作者没有损失。

但法院裁定认为,杂志社的投稿协议并不等同于作者授权依据。" 在作者不提出异议的情况下即推定作者同意协议内容,以此获得行使相关著作财产权的权利 ",此举 " 违背公平原则 "。

如今,他们终于赢得了官司,也等来了道歉。但事态的发展却已远超初心——维权行动无意间揭开了知网靠垄断学术资源牟取暴利的秘密。

财报数据显示,中国知网所属公司——同方知网 ( 北京 ) 技术有限公司 ( 以下简称 " 同方知网 " ) 是同方股份(600100.SH)的孙公司,持股比例 100%。2020 年,同方知网的主营业务收入为 11.68 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 1.93 亿元,毛利率高达 54%。

对比之下,公众印象中最赚钱的苹果公司,在中国销售的 iPhone13 Pro 毛利率约 48%,尚不及知网赚钱。

面对如此暴利,一时间对知网的口诛笔伐此起彼伏。微博热搜 " 中国知网道歉 " 等相关话题点击量均已过亿。舆论纷纷质疑,知网到底是 " 学术基础设施 ",还是借垄断牟取暴利的独门生意?

知网,凭什么横?

有网友评论认为,败诉即下架文章,系回避问题,这并非 " 正视问题,解决问题 "。也有网友尖锐指出," 知网霸道,被诟病不是一天两天了,最起码现在没有(其他)平台能撼动它的地位。"

在 2020 年的年报中,知网并未披露具体的市场占有率数据。而早在 2017 年,其官网信息显示,知网拥有机构用户 2 万多家,个人注册用户 2000 多万人,全文下载量达 20 亿篇次 / 年,网站同时在线用户超过 15 万人,已成为中国当之无愧的最大学术电子资源集成商,收录了 95% 以上正式出版的中文学术资源,凭借大而全的优势,全国各高校图书馆基本都是知网的客户。

同方知网 2021 上半年主营业务收入高达 4.96 亿元,归母净利润约为 1893 万元 , 毛利率约 51%。什么样的销售模式能产生如此高昂的毛利率?时代周报记者调查发现,期刊论文、学位论文是知网两大主要论文来源,对此二者,知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购入和销售策略。

期刊论文方面," 并不是每份期刊都能上知网,知网也会根据期刊的影响力和专业度,进行价格评估,我们单位每年会给知网 20 万元左右,以便文章可以发布在知网上。"12 月 15 日,一位学术期刊行业内部人士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在他看来,作者之于期刊,期刊之于知网,都是后者掌握主动权,作者投稿需要向期刊交版面费,期刊也需要向知网交钱。

该业内人士进一步表示,大多数作者投稿期刊就是为了可以上知网,根本意识不到被侵权,或是对此持默许态度,很少有人去讨论著作权是否被侵害," 毕竟知网上能查到,对考评职称才有价值。"

学位论文方面,每年知网会收录大部分硕博论文,对于本科毕业论文,一般会抽取评定为优秀的毕业论文入库。

时代周报记者在知网 " 学位论文领取稿酬通告 " 中发现,2016 年 10 月知网曾发布通告称,学位论文在《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电子期刊出版后,作者可以联系杂志社(上述两库文章的编辑出版方)负责人领取稿酬。

12 月 14 日,时代周报记者致电中国知网客服,工作人员表示,只要符合上述要求都可以获得稿费。但当记者追问知网是否应当依据下载量对稿费进行分成时,上述工作人员表示," 这不是我能回答的问题。"

时代周报记者以 " 传播学 " 为主题检索,在下载量靠前的文章中随机抽取题为《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的文章。该文章下载量为 32787,标价为 25 元,单单一篇论文就能为知网赚取 81 万余元收益,而按照知网的稿费计算标准,作者只能收到 100 元现金稿费,以及面值 400 元的阅读卡。

简单来讲,知网的高盈利建立在 " 低进价 " 和 " 无限次数的高售价 " 基础上," 一边是压低价格的一锤子买卖,一边却可以反复对使用者收费,难怪利润很高。" 有评论文章如此总结。

" 一字一元 ",大学老师写论文倒贴钱

除了学生写论文,高校教师对知网的需求,更是刚需。

为什么高校教师发文章非但拿不到稿费,还要大笔倒贴钱的情况下,仍争相给期刊投稿?12 月 13 日,时代周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西南某 211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苏老师,她道出其中隐情:" 发论文与大学老师的工作考核直接挂钩,而考核结果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苏老师解释,论文是高校对教师考核评价的主要依据,有的学校宽松,3 年一考核,只需要在 C 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发 1 篇论文;有的学校严格,在普刊(普通期刊,没有被列入核心期刊目录的期刊,均可以称之为 " 普刊 ")发一篇论文计 0.1 分,在 C 刊发一篇论文记 0.5 分,4 年一考核,总分须达到 2.5 分以上。时代周报记者还了解到,有的学校甚至将论文的引用量等数据作为考评项目,知网收录几乎是高引用量的前提。

国内高校普遍对老师施加沉重的考核压力,大学老师不得不在教学之外,争相向期刊投稿论文。而又因为现在的公开刊物太少,需要发表的论文太多,这就造成了一个畸形的 " 买方市场 ",作者需要向期刊缴纳高昂的 " 版面费 "。

以新闻类北大核心期刊《青年记者》为例,时代周报记者从万维书刊网了解到,某高校在读硕士向其投稿 8000 多字的论文,期刊要求删减至 5800 字,收费 5800 元," 版面费平均每字 1 块钱,太贵了。"

赵德馨在接受长江日报采访时表示,由于国内高校教师考评体系,很多年轻学者虽然受到了 " 欺负 ",但也不敢主动去维权。" 因为他们还要靠知网来评职称或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很多考核要依赖知网。"

如前所述,期刊同样需要向知网缴纳费用,以期论文能顺利被知网收录。诸如此类的协议并不少见,业内人士称,国内众多期刊、研究院和出版社等都与知网达成了协议。而在判决书中,知网所主张的 " 合法取得文章传播权 "、" 期刊投稿须知中有稿件将编入知网数据库 " 等说法也正是基于此类协议。

经过多年的发展,知网拥有显著的知识产权优势。据 2019 年 5 月出版的一本法学期刊中披露:知网全文期刊数据库收录了独家与唯一授权期刊 3964 种,占我国期刊总量的 43%;其中,核心期刊 778 种,约占全部核心期刊的 42%;包含各学科排行前 3 名的期刊 194 种,占前 3 名期刊总数的 64%。

虽长夜难明,仍有人"奋力"燃灯

事实上,把学术基础设施当作摇钱树的,不只是知网,创办于 1880 年、总部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的爱思唯尔 Elsevier,长久以来也被诟病 " 店大欺客 "" 吸血 "。

若论在全球学术圈的影响力,知网在爱思唯尔面前只是 " 小弟 "。爱思唯尔出版 2500 多种期刊,其中还包括《柳叶刀》《细胞》等顶级医学学术刊物。据《中国科学报》展示的数据,2018 年,爱思唯尔出版论文 47 万篇,大约占全球学术论文出版总量的 18%,而这些论文获得的引用量则超过全球总引用量的 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比起知网,在将影响力变现的手段上,爱思唯尔有过之而无不及。自 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爱思唯尔公司旗下的部分期刊图书馆订阅价格开始暴涨,一些大型期刊的图书馆订阅价格甚至高达 14000 美元。加州大学、哈佛大学等知名院校先后采取行动抵制爱思唯尔,提倡师生不向其投稿、不当其期刊编委、不引用其期刊文章等。

涨价风波也影响到了中国。2010 年爱思唯尔曾提出要在 2020 年把中国用户使用其全文数据库的篇均成本,提高到欧美发达国家的篇均水平,这同样遭到中国图书馆界公开抵制。然而,即便面对国际上此起彼伏的声讨,资本仍有恃无恐,没有妥协。

几乎相同的事实也在国内上演了。近些年,为给学生、教师提供数据库支持,不少学校选择购买知网的数据库,有的学校为了实现差异化,甚至会订购不同数据库的不同资源,例如万方、维普等。但数据库几乎每年都在涨价,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成本越来越高。

武汉理工大学曾在官方微博发布相关声明称,自 2000 年以来,知网每年的报价都会涨幅超过 10%,从 2010 年到 2016 ( 报价 ) 涨幅为 132.86%,年平均涨幅为 18.98%。不少学校都试图 " 反抗 " 知网的涨价,宣布停用,不过最后均以学校的妥协告终。

苏老师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所在的学校也曾经因知网涨价,双方价格无法谈拢,导致关闭知网数据库的使用,严重影响到师生论文写作。

如今,赵德馨等人告赢了知网,让后来人看到曙光。" 知网没有经过老教授同意就把文章收录到平台上,不是偷窃是什么?" 作家陈应松如此评论。12 月 12 日,他亦公开表示,准备起诉知网。

淮阴师范学院经管学院副教授徐晓虎在个人实名注册的微博上转发了陈应松准备起诉知网的新闻报道链接,并配文称," 我也有第一作者(或唯一作者的)上百篇文章被知网收录。" 一时间,声讨知网之音四起。

" 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和我一样站出来维权。" 赵德馨表示,希望有关部门可以认真研究,如何更好的保护知识产权,尊重知识创作者,落实知识产权政策,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许浩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谈到,利益平衡是著作权保护的核心,在互联网时代之前的传统著作权保护时代,其基本的立足点是如何激励权利人进行创作;而现代著作权的立足点是,如何激励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创新一旦被扼制,人类社会发展动力就会丧失,一个没有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对权利的保护也失去了意义。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