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电影“封神”的功臣 正沦为全民公敌

来源: 金错刀 2021-11-04 22:25:29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16412 bytes)

文 / 金错刀频道

最近上映的《007:无暇赴死》,被网友骂惨了。

" 毫无观影体验 "、" 这是电影工业的倒退 "、" 滚出中国!"

观众如此激动,不是因为 007 是 " 辱华烂片 ",而是因为它的 3D 版体验太差。

亮度比 2D 降低四倍,清晰度还从 4K 降到了 2K,有时根本看不清人。

不仅骂,影迷为防止观众被坑,还做了多张 " 拒绝 3D" 的讽刺海报,比官方还精细。

同样 " 获此殊荣 ",被网友狂批的,还有前一段时间上映的《沙丘》3D 版。

这种对 3D 电影的集体讨伐,很难想象会在全球第一大 3D 电影市场的中国发生。

3D 电影在中国火了 11 年,观众却早就忍不了了。

花 1500 元,

也要看一场 3D《阿凡达》

3D 电影,在中国曾是大片的代名词。

从 2008 年上映的《地心历险记》开始,3D 电影就在国内开始了它的 " 圈钱之旅 "。

对当时的观众来说,40 块钱的 3D 电影票是 " 天价 ",但就算这样,它依旧在国内有着 6000 万票房。

2010 年上映的《阿凡达》,更掀起了一场传奇。

为了看场 3D 版的《阿凡达》,观众可以守着市内仅有的几家 3D 影院,通宵排队,抢一张 120 元的电影票。

在购物网站上,《阿凡达》的当天黄牛票甚至能到 1500 元!被炒到 500 元的《复联 4》首发票也只能甘拜下风。

有的影院因放映《阿凡达》过于密集而导致设备烧损,不得不中断播放,经理甚至当众下跪道歉。

在上映一个月后,《阿凡达》的排队盛况依然不减,上海观众八点起床,都不一定能抢到票。

《阿凡达》之后,国内的 3D 电影产业开始井喷,一年内,全国的 IMAX 影院就从 13 家飙升到了 100 家。

导演卡梅隆也在国内 " 登上神坛 ",重映的 3D 版《泰坦尼克号》,虽然是 2D 转制作品,但拿下了近 10 亿元票房,比美国本土还高三倍。

在疯狂的 3D 电影热潮下,对电影市场一向严格的我国,也罕见的 " 松了口 "。

2012 年,中国和美国签署协议,放宽了电影引进的数量限制。不仅增加了 14 部 3D 影片,美国片方提成也翻了一倍。

政策影响下,《环太平洋》《地心引力》、漫威电影等一大批影迷津津乐道的 3D 电影,顺利进入国内。

国内的《龙门飞甲》《画皮 2》《智取威虎山》也轮番打破票房纪录,把国产片的票房上限从 5 亿提高到了 10 亿,再到 20 亿。

3D 电影,正式成为了 " 大片 " 的代名词。

《流浪地球》就是国产 3D 大片的代表

3D 电影最火爆的 2016 年,中国上映的 3D 影片数量占总数的 15%,票房却达到了总数的 69%,超过 300 亿。

像《速度与激情 8》,它的 3D 票房,足足是 2D 票房的 43 倍!

3D 电影的超高票房,让全国像打了鸡血一样,疯狂铺设 3D 影院。

如今,国内有 88% 的电影银幕是 3D 的,总数量是全球的一半,

除了电影院,观众也对 "3D 大片 " 非常追捧。

例如在 2017 年,3D 的《全球风暴》和 2D 的《银翼杀手 2049》同期上映,尽管《全球风暴》是个烂片,但靠着 "3D 大片 " 的名号,票房还是远胜过有王牌摄影师加持的银翼杀手。

不夸张地说,中国观众对 3D 的信任,把 3D 电影送上了王座。

3D 电影的 " 无上光环 ",

被 " 粗制滥造 " 毁个粉碎

但如今,3D 电影却从一项震撼的技术,变成了电影业界的 " 圈钱利器 "。

在《阿凡达》大获成功后,国内就刮起了一阵 "3D" 热,不论好片烂片,上映都要做一个 3D 版。

号称 " 国内第一部全 3D 电影 " 的《堂吉可德》,不仅大场面寥寥,剧情还稀烂,评分只有 4.4。

粗制滥造的 3D 还被观众怒喷:" 只有字幕是 3D 的 "。

结果《堂吉可德》还是借着 3D 的东风,拿下 3700 万的票房。

只能说,卡梅隆把 3D 电影提到了本不属于它的高度。

受此鼓舞,国内的 3D 烂片呈铺天盖地之势。

如果说国产 3D 影片,是在剧情上折磨观众,那么海外 3D 对观众的摧残,则直接上升到了生理层面。

很多 3D 大片,观众满心欢喜买票进场,结果发现,亮度和 2D 版相差甚远,丰富的色彩全被 " 抹平 " 了。

看黑夜中的任何细节,都要眯着眼看。

最著名的 3D 翻车事件,还要数 2016 年上映的《谍影重重 5》。

影片上映时,当时的热评不是在讨论剧情,而是清一色的 " 看吐了 ",逼得环球影业不得不出来道歉。

《谍影重重 5》中,导演采用了大量的镜头摇晃、快速剪辑的效果,每个镜头平均不到一秒。

最终 3D 效果把《谍影重重》变成了 " 叠影重重 ",观众跟着一起晕。

有观众评论:" 看这部电影,得备一瓶晕车药。"

但就算口碑如此差,《谍影重重 5》的 3D 版依旧有着 2.8 亿的票房,超过其 1.2 亿的 2D 票房两倍有余。

自此海外片方更加借着 3D 势头,疯狂圈钱。

片方赚够了,观众看 3D 电影却如履薄冰,每个电影都需要粉丝前去 " 踩雷 "。

喜欢把观众晃晕的娄烨成了计量单位

一些影迷,通过大规模抵制、给总部发邮件的手段,逼着片方成功引进 2D 版本。

但更多的观众,选择了 " 用脚投票 ",宁愿看盗版资源,也不愿受劣质 3D 的摧残。

2017 年后,国内 3D 电影的票房占比就从 60% 下滑到了 40%。

国外更是如此,从 2010 年开始,北美 3D 电影的票房占比就不断下滑,如今不到 20%。

梦工厂的 CEO 惊呼:"3D 电影被我们毁了。"

比 " 人傻钱多 " 更惨的,

是被资本逼着当韭菜

其实,不少导演也对业界泛滥的 3D 感到不满。

著名导演诺兰,是出了名的不喜欢 3D 电影,他说:" 没人真正喜欢 3D 电影,大多数人爱它只是为了赚钱。"

这次《沙丘》的导演丹尼斯 · 维伦纽瓦,也炮轰 3D 电影 " 比起 IMAX 2D,3D 就是个‘小玩意’ "。

但在资本运作下,3D 之风不仅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

1. 片方盲目上 3D,中国成特供区

从《画皮 2》开始,中国就有一个特殊的 "3D 特供版 ",只有 3D 版上映。想换都没办法。

观众对 " 特供 3D" 骂了 9 年,但从《画皮 2》到《沙丘》,它还是阴魂不散。

最该背锅的,是电影的制作和发行方,只要上马 3D 电影,票价就能立刻提高 20%-30%。

虽然在如今,中国 3D 银幕的增速已经快过票房,3D 电影的边际效应在降低,但为了利润,哪怕被痛骂,引进方依然痴迷于 3D 版。

哪怕是维伦纽瓦,前脚刚喷完 3D,后脚也得老实给中国特供版《沙丘》做广告。

只要有钱赚,片方就不可能收手。

2. 院线为了利润,放映偷工减料

在 3D 热潮中赚得盘满钵满的,还有电影院。

不仅票价更贵,影院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偷工减料。

如今的 3D 影院,很多放映机的灯泡亮度,只有标准亮度的 70%,有的灯泡过期了,影院还在用。

更聪明的影院,深谙人眼的适应能力,一开始灯光拉满,然后慢慢把亮度调暗,观众也看不出来。

影院的这点花招,业界当然心知肚明,在《变形金刚 3》上映的时候,导演迈克尔 · 贝就呼吁影院 " 把灯光开亮一点 ",但还是无济于事。

3. 技术方审核 " 不讲究 ",大量电影滥竽充数

劣质 3D 电影的泛滥,以 IMAX 3D 为代表的技术方也难辞其咎。

严格来讲,真正的 3D 影片,应该全程由两台摄像机摄像,再进行后期剪辑合成成片。

但为了拓宽收入来源,各大技术方纷纷提出了 " 转制 " 方案,通过分层、抠像技术,将 2D 镜头转制为 3D 电影。

起初," 片方转制 " 还是精良的代名词,《泰坦尼克号》的转制就花了 8000 万美元,耗时一年半,一帧帧微调,就算这样,卡梅隆也只称呼它为 "2.99D"。

但不是所有导演都是卡梅隆,后来,大多数电影只需要花 500 万人民币加 3 个月时间就能搞定,每年 IMAX 中国都要转制四十余部电影。

转制而成的 " 假 3D" 电影比比皆是,如今好莱坞的 " 大片担当 " 漫威,也只有在《复联 4》达成了全 3D 制作。

在好莱坞,也没有几部电影是真 3D

图片来源:澎湃 · 美数课

一个名叫 realorfake3d 的网站就曾统计过,2009 年,真 3D 电影数量还是假 3D 电影的两倍多,但现在,假 3D 电影的数量,已经是真 3D 的十倍以上。

片方、技术到院线的贪婪,结果只能让消费者买单。

结 语:

对于如今的观众,3D 圈钱的套路正在失灵。

就连迪士尼,也不再是票房的 " 万灵药 "。

《狮子王》《星球大战》《花木兰》,每一部电影的投资制作规模,都是旧版的好几倍。

但最后这些影片的口碑,根本无法和前辈相提并论,票房也不好看。

口碑崩盘,不是技术差了,而是观众对 3D 的迷信变少了。

如果还有人执迷不悟的话,消费者就会用票房告诉他:

哪怕技术提升到 6D,烂片也还是烂片。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