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清华毕业生,花72亿买了张“车”票

来源: 市界 2021-09-05 22:42:5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0509 bytes)

Mini LED今年突然火了。先有苹果4月份推出搭载Mini LED屏幕的iPad Pro,后有华为发布Mini LED智慧屏,引领三星、华为、TCL等一众厂商追随。

手握华星光电的TCL,甚至在8月26日专程开了个Mini LED发布会秀肌肉。接下来,苹果还要在9月中旬发布最新的Mini LED屏幕的MacBook和iPad。

如果评最近这几个月最赚钱的市场概念,新能源车与Mini LED应该能够名列其中之二。

如果有一家上市公司同时押中了这两大板块的业务,同时再搭上个“芯片概念”,那么,这家公司的股东今年一定睡着了都能笑醒。

北京君正就是这家“三押”的上市公司,新能源车、Mini LED、芯片概念,它全沾上了边。从5月到7月,三个月的时间北京君正的股价翻了三倍,市值一度飙升至近900亿人民币。当然,在8月份的芯片股回调浪潮中,北京君正也没能幸免于难,8月份,北京君正股价回调了25%。

火热的三种概念催化了这家老牌技术公司,让其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当年和倪光南一起并肩战斗过的刘强,应该想不到自己的公司能够有一天受到如此的关注,倪光南应该也想不到。

那么,北京君正是怎么“中奖”的?

01、一场“蛇吞象”式的收购

北京君正的老本行是嵌入式CPU设计,助力其股价起飞的汽车电子业务和Mini LED业务,都是2020年买来的。

8月份,大部分A股上市公司交出了上半年成绩单,北京君正的成绩相当亮眼。其上半年营收为23.36亿元,同比增幅达到558.46%,位列“A股半年报营收增幅排行榜TOP 10”之中;实现归母净利润3.55亿元,同比增长2994.80%。

但暴涨并非因为公司经营出色,而是与北京君正进行的一起收购分不开。



2018年11月,北京君正发布了对存储芯片企业北京矽成(经营主体为ISSI)的收购预案,计划以26.42亿元的价格收购北京矽成52%股权。第二年,北京君正将收购计划改成全部股权收购。2019年最后一天,这一收购计划获得证监会通过。

去年6月起,北京矽成开始并表到北京君正,当年为北京君正贡献了约17.44亿元的营收。

这是一场蛇吞象式的“跨界”收购。

完成收购前,北京君正年营收不到5亿。而2019年、2020年、2021上半年,北京矽成营收分别为27.62亿元、28.62亿元、18.47亿元。

北京矽成旗下的ISSI原本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主营各类高性能存储芯片产品以及模拟信号芯片产品,在全球范围内与三星、美国等巨头处于同一梯队,产品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工业医疗等各个领域。

据国信证券统计,ISSI的DRAM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居于第7位,其SRAM产品收入在全球市场中居于第2位、在中国市场中居于第1位。

相比之下,北京君正此前专注在嵌入式CPU市场,主要面向工业控制领域,并不涉及汽车电子市场的业务。



2019年,北京君正营收为3.39亿元。ISSI在2015年由海外私有化,成为北京矽成的子公司。据收益法评估预测,ISSI 2019年预计实现营业收入为4.05亿美元(约合26.24亿人民币),约是北京君正营收的7.7倍。

交易对价的72亿元,约16.16亿元是以现金支付,其余部分被折合为共计约2.49亿股的定向增发,发行价格为22.46元/股。

2020年5月19日,北京君正发布公告书,表示通过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两种方式,合计交易作价72亿元收购北京矽成100%的股权。其中,59.99%的北京矽成股权由北京君正直接持有,剩余40.01%为北京君正通过上海承裕间接持有。

2020年6月起,北京矽成开始并表到北京君正。这场收购让北京君正一口吃成了“胖子”。

由于北京矽成原来的营收规模接近君正原本业务的10倍,所以并表之后,君正的营收结构也变成了存储芯片为主(70%),其余业务为模拟芯片(8%)、智能视频芯片(13%)、微处理器芯片 (6%)。

2014年起,北京君正开始出现亏损,之后连续五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均为负。通过收购矽成,北京君正成功在2020年扭亏为盈,扣非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914.22%,达到2049.14万元。

同时,2020 年北京君正实现营收21.70 亿元,在国内上市IC企业中排名第6。其中ISSI年营收约29亿元,占到北京君正总营收的70%~80%。

除了助力北京君正扭亏为盈,收购矽成还帮助北京君正切进了Mini LED市场。

北京君正董秘曾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公司Analog(模拟信号芯片)产品线中有面向车规级的MiniLED背光驱动芯片。

这里提到的Analog产品线,正是收购矽成而来。

收购矽成后,北京君正切中多个热门概念,2021年来成为资本市场热门公司。但实际上,2005年成立的北京君正一直是国产嵌入式CPU市场龙头。

北京君正成长历程的前15年,几乎历尽坎坷,诸多科技界的巨擘都牵连其中。

02、被“辜负”的CPU梦想

北京君正官网的公司简介中,有这样一句话:北京君正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由国产微处理器的最早倡导者发起。

这里所说的最早倡导者,是北京君正创始人、董事长、CEO刘强。

刘强1993年从清华大学毕业,随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读博士。

刘强读博期间,正是中科院计算所人才辈出、技术追赶的黄金年代。

那时,联想、华硕等国产电脑品牌,由于缺乏核心的芯片、并行计算等技术能力,大多只能从事加工、组装、代理、经销等低利润工作。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后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母”的夏培肃院士、曾任职于联想公司的倪光南院士、留美归来后担任多年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院士等人,决心推动国内计算事业,追上国际先进水平。



(倪光南)

1999年,因为“倪柳”之争出走联想公司的倪光南,开始推动国产首个CPU研发项目“方舟”,刘强随即加入进来。但刘强没有想到的是,他为之付出心血的这艘“方舟”,短短几年后就沉没了。

方舟团队“班底”来自芯片设计代工服务商李德磊的公司。经过重新组合分工后,倪光南在团队中负责筹措资金,并以名誉做背书;刘强在团队担任技术高管;李德磊则负责业务经营。合力之下,“方舟一号”、“方舟二号”两款产品CPU产品快速面世。

其中,方舟一号一亮相,就被视为国产CPU的最大希望。当时多地政府为了表示支持,拨款订购了基于方舟一号的网络电脑。

不过,伴随着公司逐步走上正轨,担任董事长的李德磊逐渐背离了“做CPU设计企业”的初衷。

李德磊拿着北京市中关村软件园、国家863计划投资的千万级资金,不仅不做研发,反而在中关村建设起了“方舟大厦”,对一些中小客户也不予理睬。

更有甚者,到了2004年,李德磊决定直接剥离掉芯片研发业务,转型成为美国存储芯片企业飞索半导体的合作方,帮助后者开拓中国市场。

这一举寒了刘强和倪光南的心。

因此,刘强决定离开方舟团队,独立开展国产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离开前他曾向李德磊提出,希望用李德磊此前口头承诺给他的方舟公司股份,换取方舟的芯片技术,但这一要求也遭到拒绝。

失望之下,2005年,刘强几乎两手空空离开了方舟。

值得一提的是,刘强离开时,方舟科技正被各界质疑挪用了国家的科研资金,随后在2006年遭到科技部的调查,最终惨淡收场,李德磊也不知所踪。

03、教育电子市场拼杀出的CPU龙头

在离开方舟科技的同年,刘强凭借筹备来的几百万元资金创办北京君正,寄希望于换个“战场”实现抱负。

原方舟团队的科研人员姜君、刘飞、许志鹏等6人,也追随刘强加入了北京君正。可以说,君正的初创团队,代表着当时国内顶尖的CPU研发实力。

但经历了方舟科技对市场情绪的消耗,以及2006年初又曝出了汉芯CPU造假事件,当时国内市场正弥漫着对于芯片研发的悲观论调,认为CPU研发没有未来。而北京君正作为一支有方舟“基因”的团队,被质疑得更加厉害。

面对复杂的外界情况,刘强只能用产品给出回应。

北京君正成立约一年后,首款CPU产品“Jz4730”诞生。这款CPU面向指纹识别市场,与业内采用同样工艺的CPU相比,主频大约可以达到同类产品的1.5倍。

紧随其后,北京君正又推出了以性价比取胜的第二款指纹识别芯片“Jz470”。和市场上的同性能的国外芯片相比,Jz4740的价格只有前者的60%至70%。

两款产品帮助北京君正打消了市场的质疑。2006年底,北京君正的指纹识别产品开始拿到客户订单。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其指纹识别芯片的年出货量达到约3万片。

2007年,北京君正向教育电子市场进军。当时,成立于1995年的教育电子公司步步高,选择了北京君正作为自己的供货商,为其教育电子词典Ibox提供CPU芯片。

这一年暑假期间,步步高通过电视直销的形式宣传Ibox,一举引爆了电子词典乃至整个教育电子市场。

一段时间里,电子词典、点读笔、掌上电脑等各种形态的教育电子产品层出不穷。好记星、诺亚舟、文曲星、快易典等品牌如雨后春笋。在这一波热潮里,北京君正成为各大教育电子品牌首选芯片企业。



这一年,北京君正的出货量相较2006年翻了超过26倍。

接下来,北京君正的产品线不断拓宽,推出了视频解码芯片,爱国者、昂达等MP4企业先后与北京君正达成合作。2009年,北京君正又推出了电子阅读器处理芯片,并与国产“电纸书”品牌汉王达成合作。

随着各类消费电子产品市场的火热发展,北京君正的出货量和营收几度起飞。

2008年,北京君正出货量超过500万片,到2009年出货量攀升至1000万片。营收方面,2008年为1.45亿元,2009年攀升至1.92亿元。

但消费电子市场的风头实在变得太快了。

04、从得意到被遗弃

连连告捷之下,北京君正开始筹划登陆资本市场。2011年,北京君正选择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结果上市首日破发,跌近6%。

关于北京君正上市还有一个桥段,2010年11月17日,在已经过会的北京君正电路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名单上,自然人赵明漪持有120万股,位列公司第十大股东。据21世纪财经当时报道称:“股东赵明漪不仅与倪光南妻子同名同姓,其中科院退休干部的身份也与之颇为吻合。”

而在北京君正的招股书中阐述到:赵明漪是创始人刘强的朋友,对公司早期业务发展做出过帮助。因此刘强在2008年9月向其转让了2%的股权。以此看,北京君正发展到今天也得到不少贵人相助。

但这家教育电子市场的龙头芯片企业,为什么一上市就不香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消费电子市场的风向已然发生了变化。教育电子、MP4的风口时间太短,而最近的智能手机风口,北京君正没跟上。

2010年之前,手机处于功能机时代,市场需要特定的电子产品,来承担消费者对观看视频、阅读电子书的需求。正因如此,北京君正加持的教育电子产品、MP4产品一经推出就获得热捧。

但2010年后,3G通信技术和智能手机时代来临。苹果在2010年发布的iPhone 4和第一代iPad,一举引爆了一个时代。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将承担此前MP4、电子阅读器具备的一些功能。

所以说,不是北京君正不香了,而是与北京君正紧密捆绑的一众消费电子厂商不再香了。

2011年至2014年间,北京君正增长乏力。

在此期间,北京君正曾尝试推出了“Jz4760”平板电脑芯片,售价仅需约4美元,可以将整机售价拉低到400多元一台。

但极致的性价比没有在市场中激起大的水花,因为需求没了。

相比于采用ARM架构的其他厂商,北京君正的芯片采用的是MIPS架构设计,这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已经势单力薄,格格不入。

如果把设计芯片的过程比作是“剪窗花”,那么芯片架构就相当于“窗花”的设计方法,决定了设计芯片的底层逻辑,也影响着众多应用开发者设计App的方式。

在移动芯片设计的“江湖”中,ARM架构是第一大门派,占据99%的市场份额,其开发者“门徒”遍布天下。对比之下,MIPS架构就像一个小门派,没人愿意为其开发App。以智能手机为例,ARM架构长期占据着近99%的市场份额,MIPS架构的市场份额则仅有不到1%。

因此,北京君正的MIPS架构芯片纵然售价较低,却在面对ARM架构芯片庞大的用户基础时,不得不败下阵来。

低迷一直持续到2014年——到中国智能摄像头市场爆发,北京君正才迎来新的增长点。

这一年,北京君正推出智能视频芯片产品,并借此与360摄像头深度合作、并打进海康萤石、小方、小米大方、百度等各类品牌产品线。

头豹研究院研报显示,2014年至2018年,中国智能摄像头行业规模由3.8亿件增长至6.7亿件,年复合增长率高至15%。

到2019年,北京君正视频芯片业务线营收约1.79亿元,营收占比已经过半,超过53%。

此外,2014年,北京君正也开始为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产品等供应芯片。2020年,北京君正在智能硬件市场的营收为约1.4亿元。

北京君正虽然没赶上智能手机、平板市场的风口,但这些小风口和机会,让北京君正好歹活了下来。

05、风口与现实

凭借过去五六年间智能摄像头市场的持续增长,北京君正依旧保持着“国内规模最大的嵌入式CPU厂商”头衔。

但摄像头市场毕竟规模有限,北京君正需要寻找新的风口和业务增量。

火热的汽车电子市场自然是最佳标的。汽车电动化趋势之下,整车厂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正大幅增加。芯片短缺背景下,车芯更成为市场追捧的一类产品。

收购ISSI也让北京君正一改此前在教育电子、MP4等市场中的被动局面,而成为手握Mini LED前沿技术的“潜力股”。

但实际上,据北京君正董秘此前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透露的消息,北京君正收购ISSI得到的部分MiniLED背光驱动芯片,目前还在前期推广、送样测试中。

所以,北京君正的Mini LED概念还处在早期,对营收的贡献非常有限。在Mini LED产品成长为支柱业务之前,北京君正还要面临汽车存储芯片市场代工产能不足,以及产品更迭带来的挑战。

根据今年6月份北京君正董秘回应投资者对芯片产能紧缺的担忧时提到:公司产品线较多,不同的产品线在不同的工厂,现在产能仍然很紧张,目前还看不到下半年的松动迹象,后续仍然需要努力争取更多产能。不过,矽成总体而言供应情况还好,君正本部的智能视频芯片相对更紧张些。

不仅是产能紧张可能会影响业绩,北京矽成还面临另一项挑战。北京矽成是全球第二大S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供应商,SRAM的营收占比达到近20%。

但目前SRAM的总体市场正在缓慢萎缩。SRAM相较于DRAM(动态随机存储器)等产品,成本昂贵,主要应用于对功耗、速度较高的特定下游领域中。随着新型存储产品面世,市场对SRAM的需求逐年低迷。据国元证券预测,到2025年,全球SRAM市场规模将从2019年的4.2亿美元下降至3.73亿美元。



而据北京君正董秘透露,北京矽成的DRAM产品营收占比高于50%。但其在全球DRAM市场排名第七,相比三大巨头美光、三星、SK海力士仍有很大差距。而美光、三星、SK海力士专注于DRAM、NAND Flash等更具增长性的存储产品。

这也说明,北京矽成在产品结构的优化程度方面,相比国际巨头仍有较大差距。未来在新产品更迭的时候,北京矽成会面临国际存储巨头的压力。

2005年,北京君正成立之时,嵌入式CPU并不被市场看好,刘强却坚定认为这一赛道仍有机遇。他曾简单描述自己的判断:“你觉得身边没有朋友(创业者)出差,火车站(嵌入式CPU市场)却仍然很拥挤。”

一代代电子产品的落幕,为北京君正带来失意、迷茫。在强调生态、互联、均一标准的智能手机市场中,北京君正也败下阵来。直到蛇吞象收购北京矽成,为君正带来了引领市场的一种可能性。

但如何把可能变为现实?整合吸收北京矽成之后,与国际巨头更激烈的竞争还在等待这家老牌科技公司。而北京君正、中芯国际、中微公司......这些芯片企业突围成功与否、存活与否、领先与否,即是中国这场硬核科技突围之战交出的答卷。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