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尴尬:增收不增利,还应该值得市场信任吗

来源: 静观Finance 2021-07-26 20:16:25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5569 bytes)

海底捞的尴尬:增收不增利,还应该值得市场信任吗



QQ音乐新闻知识官 姜伯静 财经专栏作家

海底捞陷入了一种左右为难的尴尬境地。

利润改善,但连自己都无法满意,遑论市场。

根据海底捞的中期业绩预告,对比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亏损约人民币9.65亿,海底捞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净利润约为人民币8000万元至人民币1亿元。对比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约为人民币98亿元,海底捞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六个月收入约为人民币200亿元,增长约104%。”

也就是说,与去年同期的巨额亏损相比,今年,海底捞盈利了。

但是,转亏为盈,海底捞却不能满意——“但该等业绩并不能达到本公司管理层的预期”。并且,海底捞对公司内部管理、运营等方面的不满溢于言表。而一个最明显的数字是,海底捞的营收大增,但赚钱能力却并没有随之增强。

非但是海底捞不满意,资本市场也给出了不满意的反应。7月26日,海底捞收盘报34.7港元,下跌16.69%。

不过,对于这种形势下的海底捞,一些机构却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看好海底捞。

看摩根士丹利、大和证券、麦格理、瑞信、高盛、瑞银、杰富瑞等国际机构的研报,除去杰富瑞不看好海底捞之外,其余六家的评价以中性和正面为主。而国内机构,则更为乐观,中金等给出了非常乐观的预测。

中外机构的评价结合在一起,互相抵消,他们是看好海底捞的。

那么,市场,应该相信海底捞吗?

我认为,市场应该理性地、有限度的相信海底捞未来的发展。

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海底捞今年上半年业绩的关键问题在哪里。

海底捞增收未增利,这是焦点。

按照海底捞的解释,除去公司内部管理、运营需要努力改正和改善外,其他原因包括:海底捞于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新开较多门店,相关支出增加;2020年下半年及2021年上半年新开业门店达到首次盈亏平衡并实现现金投资回报的时间长于往期;海外门店营运仍受到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持续影响。

也就是说,新开门店、投资回报周期、疫情影响制约着海底捞的业绩。

这个理由,是可以接受并且说得通的。假以时日,如果海外疫情好转,新开门店运转正常,那么这些因素是可以被抵消的。

当然,扩张开店的战略是对是错,张勇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去年6月进一步作出扩店的计划,现在看确实是盲目自信。当我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已经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应的时候已经是3月份了。”

亡羊补牢,为时未晚!

第二,海底捞特别指出的公司内部管理、运营问题,正在努力改善。

内部管理问题,海底捞已经真正的认识到了。并且,正在积极的改变。

光大证券的说法是:“6月以来公司恢复了大小区模式,大小区域经理分别负责不同内容,增强了精细化管理。”

海底捞内部管理构架的改变,已经不是一次两次,这次改变,是“有的放矢”。会有什么样的效果,我们在下半年能够慢慢体会。

当然,从之前负面新闻频发的情况看,海底捞还需要对自己的管理下大功夫,否则品牌形象很难修复。

同时我认为,海底捞之前的扩张需要时间来“消化”。

不但新开门店的成本需要慢慢“消化”,新进入的员工也需要熟悉。张勇说过:“去年我们开了500多家新店,意味着有500多家店经理没有经验。每家店100员工,有5万新员工。所以500多新店经理和5万多新员工,如何融入海底捞文化,落地到服务,对管理层是新的考验和挑战。”

第三,未来,会有掀翻海底捞火锅的企业出现吗?

这才是根本的问题。

中国火锅市场是一个分散的市场,即便是海底捞这样的巨无霸,也难以在庞大的火锅市场中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

近年来,“万亿级”是火锅市场的代名词。而海底捞占据的比重,一看便知。

那么,这个分散的大市场中,一旦出现一个稍微像样的企业,那么冲击海底捞应该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只是很遗憾,目前还没有出现。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海底捞的成功绝非偶然。

市场,不相信眼泪;那么,市场应该相信海底捞吗?应该相信,应该理性地、有限度的相信海底捞未来的发展。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