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宗商品涨价引全球通胀预期升温 中国通胀压力几何?

来源: 中国经营报 2021-05-01 22:12:39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9255 bytes)

今年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有统计显示,3月CRB现货综合指数上涨4.1%,一季度已经上涨14.2%。不仅国际油价,铁矿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

今年以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快速上涨引发了全球市场的关注,尤其是被视为经济晴雨表的铜价目前依然保持强势。就在4月27日亚市时段,COMEX期铜价格一度跳涨升触4.4695美元/磅,触及2011年2月以来逾10年新高。

国家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3月份,PPI同比上涨4.4%,涨幅比上月扩大2.7个百分点;PPI环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在主要行业中,油气开采、石油煤炭加工、化学制造、黑色和有色冶炼加工等行业,环比提升最为明显。在这方面,4月8日,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的第五十次会议强调,要保持物价基本稳定,特别是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随后4月9日召开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也指出,加强原材料等市场调节,缓解企业成本压力。

受访业界专家认为,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上涨令全球通胀风险上升,但我国通胀总体压力不大,因为今年伴随着经济恢复,物价温和上涨,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因而通胀因素导致我国收紧货币政策的可能性不大,但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令相关企业的成本承压。

大宗商品上涨明显

今年一季度大宗商品价格明显上涨。有统计显示,3月CRB现货综合指数上涨4.1%,一季度已经上涨14.2%。不仅国际油价,铁矿石、铜、铝等原材料价格均出现大幅上涨。

官方数据显示,从环比来看,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行,带动国内石油相关行业价格涨幅扩大,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9.8%,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5.7%,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5.3%,涨幅分别扩大2.3、0.8和3.2个百分点。受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国内工业生产和投资需求上升等因素影响,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4.7%,涨幅扩大2.4个百分点。近期国际市场铜、铝等有色金属价格上涨较多,推动国内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4.5%,涨幅扩大3.0个百分点。

“据测算,上述五个行业合计影响PPI上涨约1.27个百分点,占总涨幅的八成。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由涨转降,下降3.1%。”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董莉娟解读时说。

就此,京东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全球需求逐步恢复、流动性宽松以及供给端的冲击,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3月PPI环比达到1.6%,是历史上月度最高的环比增速,说明生产价格上涨非常迅速;PPI同比加速抬升至4.4%,涨幅也远超市场预期。”

沈建光还表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行带动国内PPI同比大幅走高,输入型通胀压力有所增加。在货币政策方面,海外央行溢出效应也在引发新一轮新兴市场加息潮,土耳其、巴西、俄罗斯等国均已经开始加息,新兴经济体率先加息,这一方面是出于平抑国内粮食、燃料等商品价格上涨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未雨绸缪,对冲美国长端利率上行可能引发的资本外流压力。同时,印度等高度依赖能源进口的国家,也可能会通过加息来平抑输入型通胀压力。”

展望未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走势,东吴证券宏观首席分析师陶川在最新报告中表示,去年以来的这轮大宗商品上涨在涨幅和持续性上很可能超过 2009~2011 年的那轮。因此虽然自 2021 年 3 月下旬以来涨势明显放缓,但并未结束,只是进一步的上涨需要有新的催化剂。从当前来看,大宗商品结束此前盘整的条件已经成熟,新一波的上涨正在开启。

我国通胀压力或不大

虽然大宗商品上涨明显,不过,从全年来看,多位业界专家认为,2021年整体通胀压力并不大。

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在最新研报中认为,“通胀整体温和。当前是猪周期下行叠加经济周期上行,猪周期下行抑制CPI上涨,经济周期上行推动PPI环比正增长。从趋势看,PPI恢复好于核心CPI,印证疫后中国经济恢复、工业生产好于终端需求。”

任泽平同时还指出,2021年伴随经济恢复,物价温和上涨,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近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是由于短期供需关系变化、流动性宽裕以及投机炒作等多因素交织的结果。目前,大宗商品供需两端并没有出现整体性、趋势性变化,价格不具备长期上涨的基础。

不过,大宗商品上涨令全球通胀风险上升。沈建光告诉记者,“本轮大宗商品上涨态势较强,全球通胀风险上升,预计还会持续。”

沈建光还解释说,“本轮应对疫情,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基本抛弃了财政约束,其大规模的刺激使赤字货币化已在实践当中,通胀风险应大于以往。”

据沈建光介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当前美国经济刺激远超过产出缺口。二是本次复苏,需求恢复会推升核心通胀上行。沈建光解释说,“以往,主要央行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虽然投放了大量流动性,但由于总需求不足,导致核心通胀水平难以明显走高;而本轮美国的刺激规模大幅超过产出缺口,会推升国内需求,引领核心通胀指数上行。”三是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美国国债收益率攀升以及资产价格攀升等,都预示着通胀的现实压力。

有受访专家还认为,大宗商品上涨仍值得警惕。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上游企业有利,但持续的上涨可能会令中下游企业成本承压。

沈建光对记者说,“大宗商品涨价主要表现为中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疫情冲击下终端消费品价格恢复缓慢,PPI与CPI剪刀差扩大,或导致中下游企业,特别是议价能力偏弱的中小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滑,需要加以关注。”

渣打银行对全国范围内逾500家中小企业开展的月度调研最新结果显示,4月中小企业“经营现状”指数中原材料价格子指数上升3.4个百分点(3月上升3.2个百分点)达到62.4,4月产成品价格子指数加速增长3.3个百分点(3月上升0.9个百分点)至56.1。该调研结果还批露,未来三个月预期指数显示,中小企业预期原材料价格涨幅超过产成品,未来一段时间会对企业利润造成一定幅度的挤压。

不过,原材料行业的相关企业受益明显:4月2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和需求持续回暖等因素带动下,原材料行业利润增速比1-2月份提高88.4个百分点,拉动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51.5个百分点,是拉动作用最强的行业板块。

然而,虽然大宗商品上涨令全球通胀风险上升,但多位受访专家认为,今年我国通胀总体压力不大,因而通胀因素导致货币政策收紧的可能性也不大。

沈建光告诉记者,“对于中国而言,虽然当前CPI保持低位,并未出现全面通胀压力,但今年以来,PPI快速攀升,多地资产价格已在走高也预示着未来通胀压力的上行。同时,伴随着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迅速攀高,资金流出,人民币贬值的态势出现,央行货币政策或面临微调。”

沈建光同时还表示,“考虑到中国经济与出口仍然表现较好,人民币汇率虽然对美元贬值,但对一揽子货币仍然保持稳定。同时,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在疫情之下采取的货币政策并非大水漫灌式的,而是有所节制,因此,即便海外央行政策外溢性显现,但相比于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受到的影响要小很多,货币政策没有明显收紧的压力。”

展望未来,中航基金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也对记者表示,“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难以持续大幅上涨,加上中国内需偏弱,没有供需共振,今年中国经济出现持续性高通胀的可能性很小。2021年通胀因素大概率不会导致央行收紧货币政策。”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