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饼茶叶可买一辆宝马?“炒茶”泡沫该戳破了

来源: 新京报评论 2021-04-20 23:51:17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723 bytes)

“炒茶”不仅有违“茶叶是用来喝的”本质,也扰乱了茶叶市场的正常秩序,乱象当休。



▲资料图。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文|重舟

“特效茶”“办事茶”“金融茶”,“一片(饼)可以买一辆宝马,一提可以在广州买一套房”……

眼下正是春茶上市时节,茶叶再次上演疯狂爆炒的戏码。

媒体对茶叶市场调查发现,打着各类名目的营销乱象层出不穷。不少茶叶质量难辨、价格混乱,动辄标价数十万元甚至数百万元。很多茶叶营销已经超越生活饮用品范畴,或欺诈消费者,或潜藏腐败风险,或变身金融产品制造圈钱骗局。

“炒茶”,在我们的语境下,至少有两层含义。首先,当然是本义,就是指加工意义上的炒茶、制茶;还有一种“炒”,则是“炒作”。乃至有说法称,过去二三十年,资本已轮流转把国内茶叶都炒作了一遍。

媒体最新报道的“炒茶”乱象,就是指后者,它与过去多年来上演的“茶叶疯狂”故事没有什么本质不同。

客观说,由于茶叶生长有季节性和地域性,也缺乏明确的定价标准,且有关茶叶的功效、价值也充满各种神秘传说,这的确给茶叶的炒作和非理性溢价提供了土壤。

但是,一再上演的疯狂“炒茶”戏码,绝大部分都是靠一系列人为因素的推波助澜,它不仅伤害消费者权益,也不利于茶产业本身的发展。

比如,即便是一些被公认的具有较高价值或相对稀缺的茶叶,其在营销过程中,也往往被添加了诸多噱头和“故事”。

像有的完全就是贴牌,拿普通茶叶以次充好,附上“大师”的签名和照片,价格就翻了十几倍;一些则是茶商以稀缺、独特等为卖点,过度包装、饥饿营销、推高价格;还有的则借助畸形的送礼文化,部分茶叶像一些名贵烟酒一样,也进入“买的人不喝,喝的人不买”的怪圈,成为行贿的重要礼品。

更有甚者,在个别知名茶叶市场,衍生出“金融茶”模式——只要有货单,就可以找茶客缴纳定金,但不做实际交易,等茶叶价格攀升后,由上一个茶客卖给下一个茶客,如此“击鼓传花”、循环往复……



▲资料图。图/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摄

很明显,上述茶叶炒作路径,尽管方式有别,但都严重偏离了茶叶本身的价值。其不仅有违“茶叶是用来喝的”之本质,也扰乱了茶叶市场的正常秩序。此前就有知名茶叶炒作泡沫破裂后,给本地茶叶形象和茶农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例子。

当务之急,就是从茶叶产地的政府,到茶企、经销商,都必须充分意识到“炒茶”对于整个行业带来的危害。

目前,已有一些茶叶产地开始重视对行业的规范。如福建相关部门就提出严查“天价茶”,强化茶叶销售环节监管,组织查处虚假标识、以次充好、不明码标价、串通操控价格等违法违规行为,并严肃整治在营销中渲染享乐奢靡的不良行为等。此外,也有建议提出,应将“天价茶”列入党员干部不得收受的名贵特产资源目录。

任何一个行业如果完全被炒作所绑架,都不可能真正获得健康发展,茶产业也不例外。这方面,茶叶产地政府尤其应有长远眼光,有效挤压茶叶生产、营销的泡沫,引导企业将本地茶叶的真实生态,茶叶的真实价值讲述给市场,而不是靠“讲故事”来跟风炒作。

此外,也要重视流通批发环节的规范,严厉打击贴牌拼装行为。只有多管齐下,斩断炒作路径,让茶叶市场告别务虚,回到“务实”的轨道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