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丨港股研究社
北京时间 11 月 6 日,阿里巴巴对外发布了截止 9 月 30 日的季度业绩报告。阿里自赴港二次上市之后,年内股价表现优于大盘。截止 11 月 6 日港股收盘,阿里巴巴全年的股价累涨 36.1%,总市值高达 6.1 万亿港元。
不过在阿里巴巴财报公布后,美股市场其股价小幅下降了 2.69%。并且在港股市场,也录得了一定的下滑,11 月 6 日收跌 4.28%,报 282 港元。那么阿里巴巴这份最新的财报究竟怎么样?通过结合行业数据,阿里的主要生态版图下都隐藏着怎样的风险与机遇?
营收同比增长 30%,净利润同比下滑六成
财报数据显示,阿里二季度的营收为人民币 1550.59 亿元(约合 228.38 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 1190.1 亿元增长 30%。
三大主要业务板块的营收数据:
在商业零售业务板块,中国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954.70 亿元,同比增长 26%;中国商业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36.37 亿元,同比增长 11%。国际商业零售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77.89 亿元,同比增长 30%;国际商业批发业务的营收为人民币 32.10 亿元,同比增长 44%。
在本地生活服务板块,阿里本季度的营收为人民币 88.39 亿元,同比增长 29%。放大到阿里在新零售及菜鸟网络上的布局。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阿里在中国自营的盒马门店达到 222 家。而菜鸟透过与全球各地伙伴合作并于 15 个国家及地区建立本地物流网络,进一步扩大其出口业务,营收达到了 82.26 亿元,同比增长 73%。
在云计算业务板块,阿里第二季度收入同比增长 60% 至 148.99 亿元。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约 60% 的 A 股上市公司都是阿里云的客户。此外,在全球云计算 3A 阵营中,阿里云增长为亚马逊云 29% 增速的 2 倍,并大幅领先微软 Azure 的 48%。
当然,乍一看这份财报,净利润的数据无疑是最为扎眼的。数据显示,阿里巴巴第二财季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 287.69 亿元,较上年同期的 708 亿元减少 60%。
对于录得这样的下滑,阿里巴巴的解释是由于去年同期取得蚂蚁集团 33% 股份时确认的一次性重大收益,以及与蚂蚁集团相关并授予集团员工的股权激励费用上升,造成本季度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若不考虑该一次性收益,股权激励费用及其他若干项目,非公认会计准则净利润同比增长 44% 至 470.88 亿元。
事实上,这只是一部分原因,从财报数据来看,阿里的各项成本开支在这一季度也有所增加。其中,直营业务收入贡献的增长导致存货成本上升,阿里的营业成本由 65.55 亿上升至本季度的 89.96 亿元;产品开发费用由 10.94 亿上升到 19.25 亿元;销售和市场费用由 12 亿上升至 17.37 亿元;一般及行政费用也从 6.59 亿上升至 11.96 亿元。
综合本季度的几大核心指标来看,阿里旗下的业务都展现了比较稳定的增长。但是透过财报后的股价变动,还是可以看到投资者的担忧。港股研究社将结合阿里的核心电商业务的数据表现,对其正在经历的机遇与风险做一个阐述。
核心电商业务陷入流量焦虑,新商业模式能否救阿里于水火?
从财报中可以得知,作为阿里核心商业板块的电商业务增长依旧稳健。淘宝 GMV 增速在 8 月恢复至 20%。天猫线上已付实物商品交易额(GMV)则继续保持了 21% 的同比高增速。本季度跨境进口业务也因抓住了消费回流的利好,天猫国际 GMV 同比增长了 37%
1. 用户增长触及天花板,京东、拼多多步步紧逼
当对比了过去连续十二个季度的用户增长数据后可以发现,三季度阿里的移动月活用户增长几乎陷入了停滞状态,过去三年里,阿里每个季度的用户增长量除了 2018 年第二季度外,都维持在 2000 万以。但是本季度,这个数字直接掉到了 700 万。
并且从今年一季度开始,活跃在阿里平台上的买家数量增长速度也开始变慢。今年过去的三个季度,增量分别是 1500 万、1600 万、1500 万,增长陷入停滞状态。而在过去,这个数字大部分时间都在 2000 万以上。
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的用户红利见顶,但下沉市场的互联网的增长速度却颇为显著,仅 2019 到 2020 年,一二线及新一线城市的互联网用户合计较去年减少 714 万,下沉市场互联网用户则较去年增长了 2461 万。下沉市场不断扩大。
本季度阿里旗下产品中主要服务下沉市场的淘宝特价版,上线仅半年,已积累 7000 万月活跃用户,这个数据三个月前仅为 4000w,成为了目前阿里系增长最快的产品。淘宝特价版在今年 9 月份,还在上海推出首家 1 元更香体验店,从线上深入线下。
但这并不意味着阿里的流量焦虑得到了缓解。在下沉市场,面对拼多多这匹黑马,双方的争夺越来越胶着。参考拼多多上个季度的表现,营收同比增速为 67.3%,用户增量达到 5510 万,创下上市以来单季度最大增幅,年活买家达 6.832 亿。以这样的用户增速来看,最快 Q3 其年活买家就能超过阿里。
用户体量上,维持在四亿左右的京东与阿里和拼多多都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上一季度,京东在线下不断突破,通过收购五星电器和国美的频繁合作,京东不管是在物流还是服务体系都上了一个台阶。反馈在上一季度的财报数据上,京东季度营收首次突破两千亿大关,以 473 亿的差距领先阿里。
为了应对京东和拼多多的步步紧逼,今年双十一淘宝将 11 月 1 日 -3 日也纳入了售卖期,期望借此缓解物流及商家备货的压力,更多的也是想要截胡京东和拼多多。随着阿里的 流量焦虑症 愈发的严重,延长双十一这类 小聪明 并不是长久之计,阿里还需要找到新的增量才能直击流量饥渴的痛点。
2. 直播电商全面爆发,阿里能否激活新增长 密码 ?
从本季度财报中淘宝直播板块呈现的成绩来看,截至 2020 年 9 月 30 日的 12 个月,淘宝直播产生的 GMV 超过 3500 亿元。
根据全球监测和数据分析公司尼尔森发布的《中国直播电商趋势解读报告》显示,伴随线上渠道不断创新以及疫情期间对线上消费习惯的加速养成,直播电商作为一种新商业模式迎来全面爆发,2020 年电商直播用户规模达到 2.65 亿,已占直播用户的 47.3%。网络直播成为仅次于电商零售的第二大网络购物渠道。
不过综合阿里直播电商板块的外部环境来看,一些风险也正在凸显。一方面,抖音和快手在直播电商之一赛道上纷纷开始投入时间和精力,自建直播体系。8 月,快手电商的平台订单量突破 5 亿单,过去 12 个月的订单量仅次于淘宝天猫、京东、拼多多,位列电商行业第四。与此同时,抖音电商年内支付 GMV 增长 6.5 倍,其中抖音小店 GMV 增长 36.1 倍;抖音小店开店商家数量则增长了 16.3 倍。二者在直播电商这一赛道的潜力不容小觑。
从前不久交出的双十一的成绩单上,同样看得出三位玩家在直播电商这一新商业模式上的激烈战况。背靠阿里的薇娅和李佳琦,10 月 21 日预售总 GMV 超过 90 亿元。快手、抖音也不甘示弱,快手头部主播辛有志 12 小时总销售额达 18.8 亿;10 月 30 日,抖音一哥罗永浩双 11 首播四个多小时实现支付金额 5294 万元。
另一方面,上半年,在电商领域屡战屡败的 Facebook 也开始进军直播电商。Shops 所推出的直播电商功能,将在直播视频下显示产品标签,方便观众观看直播时进行购物,这使得 Facebook 的市值大涨。未来国内电商直播进入第二阶段,存量市场的竞争加大,Facebook 此举无疑也为阿里直播电商板块出海的征程添上了一抹阴影。
结语:
总而言之,阿里在 618 和双十一夹缝中交出的这份三季度财报,单就数据层面还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不过回顾以往的业绩,占据了总营收的半壁江山的淘系电商的广告和佣金收入,在三季度的同比增速是 20%,二季度是 21%,2019 年三季度是 25%。今年的表现整体逊于去年,这与阿里电商板块愈发严峻的竞争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户红利见顶以及核心电商业务板块受到冲击的背景下,阿里巴巴的 履带战略 进入到成长期和收获期,类似淘宝直播与特价版都给阿里的核心电商带来了更高的成交率。不过想要在下一财季扭转二级市场的风评,还是要看未来阿里能否继续夯实其核心电商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