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这么贵,蟹农真的挣钱吗?
大量蟹农哭诉:我们都赚不到钱,蟹贩子却能年入百万!
一
近年来,大闸蟹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据相关数据统计2018年大闸蟹产量高达80万吨左右,产业规模2019年突破亿元,年增速约20%。据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到2020年我国大闸蟹市场规模或接近1500亿元。
再加上,阳澄湖大闸蟹的名声远扬,大闸蟹的价格这些年也随之水涨船高,市场售价以每年5%~10%的幅度攀升。而从1996年开始出现人工养殖大闸蟹以来,蟹苗的价格也年年降低,从10元一只到如今的1元不到,降价超过10倍。
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大闸蟹养殖技术的进步,大闸蟹的亩产量已经有了很大的突破:大部分地区亩产量都达到了250斤以上,部分地区甚至接近500斤。
一边是卖价的高涨,一边是进价的狂跌,再加上广阔的市场前景以及不断提升的亩产量,给人的感觉就是,养殖大闸蟹的蟹农个个都赚了大钱。
然而实际情况却让人大跌眼镜!
二
又累人,又烦人,这是蟹农陈兴仁对于养螃蟹的总结。
累人指的是,螃蟹养殖周期长,需要花费八九个月的时间,加上螃蟹自身独有的特性,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照料。
烦人更多的是卖螃蟹。由于销售渠道的单一,蟹农养殖的螃蟹,一般都是被收购商低价收走,规格和价格的裁定权都在收购商手里,自己完全控制不了。城里卖出再高的价格,到他们手中也是屈指可数。甚至辛苦一整年,好不容易丰收了,价格还会压得更低。
来自江苏兴化的蟹农王建航,就望着自家20亩蟹塘翻起了愁,他已经有了放弃养蟹、外出打工的打算。
王建航养蟹已经有五六年了,最初的一两年,一年净收入十几万不算难事,但这几年的收益不断下降,每亩只有3000多元利润,20亩蟹塘也就6万,与外出打工已没有太大的区别。
不仅仅是王建航。在南京固城湖产区,蟹农赵山山表示,2019年,身边的蟹农只有10%真正赚到了钱,大部分都是亏损或者保本。
那些曾经靠养殖发财的养殖户们,已经明显感觉到大闸蟹养殖想挣钱是越来越困难了。
而与蟹农赚钱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蟹贩子的日子却越过越红火。因为掌握着议价权以及更了解市场,做中间商成了一门稳赚不赔的生意。
许多蟹农哭诉:我们都赚不到钱,蟹贩子却能年入百万!
三
养蟹太苦太累还不赚钱,许多老蟹农们萌生了退意,面对自己的孩子要走他们的老路,他们更是一百个不愿意。
然而,在江苏,有这样一群好不容易跳出农门的年轻人,原本在大城市可以当白领,但他们却不顾父母的劝阻,选择回到老家农村,和父辈们一样当起蟹农。
这群蟹二代们通过拥抱互联网,拼出了一条卖蟹的新路子。
眼前这张合照,来自泰州兴化的戚银和老公合影。在他们身后,就是自家的蟹塘。
戚银,是个名副其实的蟹二代,老公魏华瀚家里有着2000亩蟹塘。但戚银夫妻俩却发现父辈那些经营理念和方式已经渐渐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有想法、懂电脑、有担当的夫妻俩决定在把螃蟹搬到网上销售,拓宽销路。2017年,夫妻俩正式入住电商拼多多,仅一年时间,他们的店铺在没有投放的情况下销量就达到了近千万。把利润重新掌握在自己手里的同时,也打响了品牌。
而像戚银这样在拼多多上拼出农货新通路的蟹二代还有很多。
蟹贩子陆冶军的儿子陈志伟,大学毕业就回乡学习电商,2017年他的电商销售额达到了近1亿元,这是父辈积累20年才有的生意规模。
大学毕业的陈芸,本已在城市买房安家,却不顾父亲反对,坚持从事电商卖螃蟹,并准备成为一名新蟹农,通过新技术帮到父亲
这些蟹二代们,他们通过新电商的方式,补齐父辈们销售的短板,成为既懂供应链也懂电商的新农人。
四
传统农业下,养大闸蟹为什么越来越不赚钱了?除了蟹农没有话语权之后,其实,还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中间流通环节过长。一只大闸蟹从农村到城市,要经过大小批发商五六个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是加价的过程。养殖户卖出的价格和咱们买到的价格中间的差价不是一点点,所以导致大家都说大闸蟹贵,但农民却赚不到钱。
另一个是没有形成品牌。数据显示,阳澄湖大闸蟹每年的实际产值在3亿元左右,但市场总销售额却达到了300亿。这组数据说明了大闸蟹市场乱象的同时,也在说明品牌对市场的巨大号召力。
而新电商拼多多通过供需聚拢、产销直连的全新销售模式,绕开了层层中间商,优化了产业链,让利润回到了农民手中。如今,还发起了新蟹农计划。更重要的是,平台货找人需求前置的全新电商逻辑,给许多特色农产品带来了巨大能量,架起了走进千万家的桥梁。
今天,随着蟹二代新农人们的不断走向台前,随着新电商模式的成熟以及航空、冷链运输的物流便利,一场从品牌端到供给端的变革已经开始。
可以预见,大闸蟹只是一个缩影,因利润重新分配,产业链重塑,中国传统农业正迎来巨大变化。一个农民靠自己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