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积金制度改革进程中,如何盘活五万多亿的存量资金池,对标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显然是一个方向性的所在。
2018年,全国住房公积金总额为14.6万亿元,提取总额8.8万亿元,缴存余额多达5.8万亿元。
在“后疫情时代”,这个存量巨大、却几乎是处于沉睡状态的资金池的存废,再度引发热议。尽管,在公共讨论中,这不是关于公积金存废问题的第一次讨论,也难言这是最后一次。但在政策加码企业减负、全面落实“六保”“六稳”要求的特殊背景下,这场争论格外引人注目。
公积金存废之争的本质是利益之争
这是一场泾渭分明的战场,没有中间派,也不存在犹豫调和的中间地带。在博弈的天枰两侧,企业经营者是坚定的“取消派”,而把公积金当作是最为直观的福利的职工,则站在了对立面打起钱包保卫战。
公积金存废之争的底层逻辑在于利益之争。公积金的存缴由两部分组成,分为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
但公积金的受益者,却仅仅指向职工。由于缺乏利益驱动,企业既无主动意愿也无持续动力去持续缴纳公积金。
特别是在经营不景气的下行周期,断缴公积金几乎成为企业削减成本的急救章。
但对于职工来说,公积金的福利意味尤为突出。
首先,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和职工所在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都属于职工个人所有。
其次,更加被职工所看重的是,职工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低于银行同期贷款利率。以目前的利率计算,公积金贷款以3.25%利率贷款100万,20年等额本息,商贷比公积金贷要多还近30万元。一旦取消,钱袋子是鼓是憋,这里面的帐,是赚是亏,一目了然。
降本减负与福利保卫战的零和博弈
既然理清了关于公积金存废的本质逻辑,那么,再回头看双方博弈的焦点,就很容易理解存废派之间的根本分歧以及观点背后的零和博弈。
在业内素来以敢言、直言的格力董事长董明珠很早便旗帜鲜明地反对企业缴纳公积金。她的理由简单而干脆:公积金增加了企业的负担。此外,她更是豪言给员工缴纳公积金不如给员工发房子。但时至今日,格力交付的房子却仅为3700套。
而一向温和宽厚著称的58同城姚劲波,也委婉地表达了对公积金政策的不满:他建议降低缴纳比例。
早在一年前,把快递员当作兄弟的刘强东,也取消了兄弟们的底薪并下调公积金比例。或者,在业绩压力之下,“京东是全行业第一家为快递员缴纳五险一金的公司”的光环也没那么重要。
取消公积金,确实降低了企业的成本。但这个并不复杂的计算题,却牵动着职工的核心利益。
废除公积金,从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劫贫济富”。
取消公积金,意味着职工再也无法获得企业所缴纳公积金的积累,也无法以远远低于商业贷款的利率买房。对于职工来说,比起直接降薪,取消公积金的痛感也未必少多少吧。在核心利益面前,职工凭什么选择牺牲自我利益?
盘活存量,让公积金收益跑赢通胀才是改革的方向所在。
近日相关部门的一纸文件,为公积金的存废之争按下了休止符。高层明确表态,公积金制度不取消,但要深入改革。
作为福利政策的公积金,让职工很难言有多少真正的获得感。提取和使用的重重壁垒和限制条件,而躺在账上年化仅为1%的收益,事实上购买力也是缩水的。
在公积金制度改革进程中,如何盘活五万多亿的存量资金池,对标社保基金进行市场化投资,显然是一个方向性的所在。另外,打通地域壁垒、限制条件,让公积金使用更加便利,实现公积金在更大范围内的互通互联(目前成都和重庆已经实现),也能让公积金更接地气。
毕竟,对于职工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自己的钱想怎么花就怎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