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被星巴克“欺负” 更应反躬自省

  近日央视调查发现,星巴克一杯354毫升拿铁咖啡的价格,在北京是27元人民币,在英国伦敦是24.25元人民币,在美国芝加哥是19.98元人民币,在印度孟买是14.6元人民币。业内人士揭秘,每杯星巴克拿铁物料成本不足4元。

要喝到同样品牌、同样口味的一杯咖啡,只有中国人必须掏出更多的钞票,这样的新闻乍看之下,自然会令人对卖咖啡的洋品牌“义愤填膺”:“你这不是看人下菜碟,欺负人吗?”但俗话说“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如果深入想想这件事情,就会明白与其抱着自尊与自卑拧成的干麻花去指责老外欺负中国人,倒不如反躬自省,看看自己做了或没做哪些事情,从而导致这样的情况。

首先,在推高北京房价方面,星巴克肯定不是主力队员,但高房价无疑和高价咖啡息息相关,如果开家咖啡店每月的店租是一平方米上千元,这杯咖啡的价格怎么可能降下来?今年6月,位于国贸的一家星巴克悄然搬离,当时就有多位业内人士分析称国贸一带的高额租金让星巴克无利可图,消费者每消费一杯饮料,70%的费用主要用于付房租,对此,甚至有媒体称“地产泡沫波及实体经济”。从这个角度来说,与其抱怨自己被星巴克欺负了,倒不如说消费者和星巴克都被高房价给欺负了。

除了检讨一下咱这儿为什么买房、租房那么贵,很多网友也谈到了崇洋媚外,一味追捧洋品牌的消费习惯。在央视的报道里我们可以看到,尽管星巴克在北京的价格比世界各地都贵,但西单的星巴克还是座无虚席。价格不仅仅由成本决定,供需关系也是重要因素——既然消费者“用脚投票”,表明了“不嫌贵”的态度,人家洋品牌有什么好担心的呢?

其实,这个问题应该一分为二地看,而不能一味地嘲笑中国消费者“钱多人傻”。例如,央视记者在印度孟买街头采访时就发现,尽管当地的星巴克比北京便宜了将近一半,还是门庭冷落,很多印度人宁愿去喝更便宜的本土咖啡。可是在北京,如果我们喝咖啡的时候不“崇洋媚外”,能不能找到物美价廉的本土品牌呢?

当然,我们没有喝咖啡的历史习惯,不太可能在短时期内产生什么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但是茶馆呢?如果不喝咖啡改喝茶,能不能像印度人喝本土咖啡那样,只花几块钱就找到个环境不错的去处?记者们随便调查一下就会发现,如今北京的茶馆基本上都没有亲民的价格,一杯茶动辄几十,一壶茶少说上百。要是想找人聊聊或者小憩一会儿,恐怕还不如去星巴克省钱。

所以,即便洋品牌真的玩花样,不能公平对待中国消费者,要怪也只能怪咱们自己的品牌、本土的商家太不给力,把大好的市场拱手让给别人,让人家“为所欲为”。拿笔者自己来说,如果老舍茶馆能像星巴克一样连锁店遍布京城,如果一二十元可以在老舍茶馆好好地泡泡,那我肯定会戒了星巴克,没事就去茶馆儿捧场。

再者说了,既然我的车每天都能咕咚咕咚大口喝着比美国还贵的汽油,我偶尔啜饮一杯比美国贵的咖啡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都说以人为本,我自己好歹比个物件儿金贵吧?(BH)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