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点虽然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点位,但是3000点是一个熊牛的分割线,是一个信心的推动启动。也就是说,突破了3000点,给予市场带来的利好情绪是远远大于3000点本身的价值。
我本来以为3000点这里主力会做点文章,没想到一次性突破。
看来这次挖坑的时候主力和机构拿到了不少筹码,都不屑在3000点这样的大关口做文章了。
强势的表现!!
但是长远来看,未来的重要位置还是3587点,只有有效、长期站稳了3587点,才能够说明,主力下面的筹码"吃饱"了,未来的大行情要来了!
回顾大A股开市以来,大A股共有四五次不同程度的牛市行情,在进入21世纪之后,截止目前,则有过2007年6124点和2015年5178点两次大牛市,这也是大部分具有十年以上股龄的股民小伙伴所经历过的两次牛市。
1.2018年初曾看到新牛市的影子
在2018年元旦小长假之后,大A股一度接棒了2017年的白马股结构性行情而演绎了一波气势如虹的连阳逼空攻势,并且是创纪录的连阳,在连阳结束之后仍能继续上涨逼空,几乎使得空头主力毫无招架之力,这波强势的多头攻势一度让股民小伙伴们看到了新牛市的影子,一度觉得新牛市就要在2018年大驾光临了。
2.3587点见顶使得新牛市期许成为泡影
一波强势进攻让人以为新牛市真的要来了,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更骨感“,大A股这波强劲有力的逼空攻势并没有持续太久,并没有走太远,没有永不止步,而是仅仅在1月29日的3587点就宣告止步了,股民小伙伴们对新牛市的念想也随着3587点的见顶而成为泡影,更让人忧伤的是——2018年非但没有新牛市到来,反而是开启了一波震荡探底的弱势行情,让股民小伙伴们郁闷不已。正是2018年没能实现小伙伴们的新牛市愿望,以致于小伙伴们更加期许新牛市的到来,更想知道大A股的下一次牛市会在何时降临。
3.牛市启动时间相隔8年?
从2007年和2015年两大牛市的开启时间方面来看,可以看出——2007年大牛市启动于股改大利好的2005年,2015年牛市则是启动于新政的2013年,换句话说,两大牛市的启动时间之间相隔大约是8年。
8年的时间间隔基本上也与十年一个经济周期理论较为匹配,基于此,假如大A股延续这样的牛市启动时间的间隔规律,那么,我们可以简单粗暴地预估股市的下一次牛市的启动时间大致会是在2021年上下。只不过在新牛市启动之前仍会经历长时间的磨底走势的折腾反复,这是需要过人的耐心去应对的行情阶段,但是不经历这样一番寒彻骨的阶段又怎能有扑鼻香的新牛市呢。
对于现在来说,大部分的机构,主力都是在3000点下方,甚至附近收集筹码,历史上A股的规律告诉了我们,每一次大级别的熊市过后一定会有大级别的牛市到来。
所以,一名优秀的投资人可以预计到将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但不一定知道何时会发生。重心需要放在"什么"上面,而不是"何时"上。如果对"什么"的判断是正确的,那么对"何时"大可不必过虑。
为什么说成功的投资都是反人性的?
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根本的变化,就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这是所有问题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问题。
我认为股票投资成功所必须的个人素质应该包括:耐心、自立、常识、对于痛苦的忍耐力、心胸开阔、超然、坚持不懈、谦虚、灵活、愿意独立研究、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以及能够在市场的普遍恐慌之中,不受影响保持冷静的能力。要想取得股票投资的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个人素质是要有能力在得到的信息不完全、不充分,以及得到的信息不完全准确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策。
华尔街的事情几乎从来不会十分明朗,或者说一旦事情明朗化时,再想要从中谋利已为时太晚。那种需要知道所有数据的科学思维方式在华尔街只会一再受挫。
最后,至关重要的是,你要能够抵抗得了你自己人性的弱点以及内心的直觉。
绝大多数投资者内心的一个秘密角落都隐藏着一种自信,觉得自己拥有一种预测股票价格、黄金价格乃至利率变化的神奇能力。尽管事实上这种虚妄的自信早已一次又一次地被客观现实击得粉碎。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每当大多数投资者强烈地预感到股价将会上涨或经济将要好转时,却往往是正好相反的情况。
《投资者的智能》(Investor’s Intelligence)通过追踪时事通讯,对投资者的情绪进行了跟踪调查。根据这项调查刊登的文章表明:在1972年年底,股市即将大跌时,投资者的情绪却空前乐观,只有15%的投资顾问认为熊市即将来临。在1974年股市开始反弹时,投资者的情绪却空前低落,65%的投资顾问都担心最糟糕的情况将要发生。1977年在市场将要转为下跌之前,只有10%的人认为熊市将至。1982年大牛市行情开始时,55%的投资顾问预测是熊市行情。而就在1987年的10月19日大跌前,80%的投资顾问却预测大牛市行情即将再次来临。
问题并不在于投资者以及他们的投资顾问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愚蠢或者反应迟钝,而在于他们得到信息时,原来的信息所反映的事实现在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当大量的正面金融消息慢慢传播开来,以至于绝大多数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时,其实经济已经开始遭受严重打击。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投资大众们对股市最为担心时,股市往往表现最好(例如:从20世纪3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末)?而在大众对股市最为乐观时,股市表现反而往往最差(例如: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及发生在1987年秋天的那次下跌)。
令人吃惊的是投资者情绪的转变之迅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即使事实根本没有任何改变。
下面为大家分享包括股市导图总纲、k线、均线基础、切线、指标分析、选股、板块轮动以及股市中的各种骗局,希望能给大家来个股票知识大梳理,更多更具体的投资干货知识分享,后面将会为大家一步步分享!
牢记这9张思维导图,你就是赢家!
1、股市导图总纲
2、k线基础
3、均线基础
4、切线基础
5、指标分析
6、统计分析
7、选股方法
8、板块轮动
9、股市中的各色骗局
(注意:导图看不清晰的可以找我要高清图片,这里会被压缩了)
关于冲动性交易
许多经验丰富的投机老手都认识到,冲动性交易具有巨大的破坏性,严重威胁投机者的资金安全。从进入期货市场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身受其害。很多年过去了,我还在同它作殊死的搏斗。
不知道有多少次,前一天晚上我在分析、判断市场走势时非常冷静、理智,做好了详细的交易计划。但是,仅仅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我一走进交易大厅,一切就变得让人难以理解。我会彻底忘记原来制定好的交易计划,忘记自己究竟应该怎么操作,而完全被市场价格的波动所牵引。
我的思维、心情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一会看多,一会看空,全然不顾原先的想法,频繁地在市场中买进卖出。显然,这种毫无章法的交易方式注定不会有好结果。每天交易结束以后,我总是发现自己伤痕累累,损失惨重。更令人沮丧的是,如果我机械地遵守前一天的操作计划,非但不会亏损,还有可观的利润。冲动性交易的主要原因是投机者缺乏足够的自我控制能力,沉溺于短时间从市场波动中赚一笔大钱的想法而无法自拔。既不能抵挡外在的市场波动的诱惑,也不能遏制内在强烈的交易欲望。
从交易理念来说,冲动性交易是一种短线交易,而且是超级短线。这样的局面一直维持了好几年,人的本能、无意识的力量是如此的强大,市场的诱惑是如此难以抵挡,我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交易冲动。一次又一次,我打倒在地,我又挣扎着爬起来。我一再下决心,要谨慎交易,三思而后行,结果却总是不尽人意,事情并没有朝好的方面发展。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放弃了战胜冲动性交易的幻想,在绝望中放纵自己,无可奈何地承受着由此带来的令人痛心的交易损失。
几年以后,不知不觉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市场认识的深化,我突然发现,自己已经很少出现冲动性交易的现象。这种曾经长期困扰我的疾病,我花了好几年的时间也没有遏止住的情绪化的行为方式,仿佛一下子痊愈了。仔细想来,这一切的发生也在情理之中。我对市场运动的理解,我的交易理念,我对自我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个性、思维、情绪、习惯的了解,已经有了质的飞跃,今非昔比。一句话,我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我在投机领域所达到的修养和境界使我远远超越了冲动性交易这种低层次的错误。
现在,我已经很少从事短线交易,尤其是日内短线交易,知道这是毁灭投机者最快捷的途径。我把自己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寻找、发掘中长线交易的机会上,对短时间从市场波动中赚一笔大钱的想法已不感兴趣。原来像美女一样诱人的市场短期波动,再也不能激起我的交易欲望和冲动。
每一天,我还在关注各个品种的盘面变化,但是,作为一个长线交易者,我不会再被惊心动魄的短期市场波动牵着鼻子,搞得心神不定。我平静、淡然地欣赏着市场的变化,也审视着自己的内心世界。我以我自己的方式理解这一切。
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市场依然在激烈动荡,用可观的利润,诱惑、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新老投机者前赴后继,飞蛾扑火。而这一切,在我眼里已有了全然不同的意义。
冲动性交易,那还是一个问题吗?我问自己。
“厌恶亏损”是投资失败的核心要素
只有通过大量的回测、可靠的投资理念,和系统性的投资框架,投资人才能战胜自己天生的缺项,才能在投资的长跑中胜出。
很多人说投资是一门艺术,没错。量化测试,大数据分析,AI增强,这些都是工具,最后使用这些工具的是投资人本身。再好的模型或者工具,也会因为使用方式的不同,而导致结果达不到预期。大量的研究指出,投资人根本不是理性的。投资人的行为偏见,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
比如说,很多投资人总是觉得为什么账户总是表现不好?每天登陆进账户,怎么总是觉得净值没涨几个点?其实这跟“ 心急水不沸 ”的道理一样:在现状和达到预期中间的过程,永远是煎熬的。当你过于关注现状,你总是会感觉目标离你很远。而你的现状和期望,又会反过来影响你的决策。
收益的带来的快乐,在感受上小于损失带来的痛苦;预期回报为正时,投资人会选择风险更小的选项,为负时,会选择风险更高的选项。
这种由于亏损厌恶带来的决策偏见,对投资人有3种最直接的影响:
第一,忍受不了割肉的痛 - 该割肉的时候不割肉,没有止损的机制,导致往往将卖在最低点。
第二,忍受不了短期亏损 - 发现行情后,该坚定持有的时候不坚定,导致无法获得价值回归的增值。
第三,浮盈过早落袋为安 - 该追涨的时候不追涨,一波10%行情来了就跑,然后在市场涨到高位的时候,忍不住又跑进去。
亏损厌恶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投资人的决策。投资人在有浮盈时,会更多的偏向确定性高的选项,希望能够保住盈利;而在有浮亏时,往往会偏向确定性低的选项,希望能够赌一把,赚回来。
而这种决策上的偏见,导致了投资人忍受不了割肉的痛 ,忍受不了短期亏损,浮盈过早落袋为安。
亏损厌恶可以说是很多其它的投资行为偏见的诱因:由于不能正确的权衡每种投资选项,投资人不敢轻易尝试,也不敢轻易放弃。在投举棋不定之时,遭受压力,往往容易寻找最近的记忆,忽略了全盘的数据;或又过度自信、,或又盲目跟风,做出草率的决定;又或是单纯的寻找某种参照物,以求做出快速的决策。
从主观上,我们需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行为偏见,以求更好地作出投资决策。从客观上,改变自己大脑思考的方式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方式,强制地减少自己暴露在亏损厌恶的影响下。
少看盘,多看书;少投机,多配置;不要过于关注当下。通过实证研究,加强自己的投资信心,将投资期限拉长,以求降低亏损的概率,并且减少做出不理性决策的机会。
操作方式要简化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交易方式,首先要定位自己,我2009年从期货转到了股票市场,我来谈谈原因。
不是因为什么期货风险比较大之类,根据我的经验,期货的风险并不比股票大,同时赢利能力比股票要高不少,很多所谓的风险其实是自己吓自己而已。
特别是对于资金比较小的散户,在不提高风险的情况下,我感觉做期货更容易将小钱变成大钱。
我退出期货市场主要的原因是,期货需要盯盘的时间比较多,对于希望将交易作为终生职业的我来说,我希望它带给我财务自由的同时尽量少地占用我的时间。
赚钱是用来享受生活的,不是吗,而股票市场无疑更适合我。
但股票市场也有很多中做法,有些操作方法也是非常耗时间的,因此就要有所选择,这种选择就形成了我现在这种非常简化的操作方式。
这种方式说白了很简单,首先,通常仅以日线收盘价分析和交易;其次,临近出入点附近的股票增加固定关注关键时点,比如10:00、14:30,各关注10分钟左右;也就是白天盘中最长关注和交易时间不超过1小时,平时基本上在10分钟以内。
其实市场有它的运作规律,你时时关注它,反而会看不清楚这个市场。
当然,晚上的复盘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且最好是固定时间段来做。这样,大把的时间就回到你身边来了。
不要认为这个不重要,其实这才是交易的长久之道,准备终身做交易的朋友,一定要关注这个问题。
交易要想简单,一定要放弃患得患失的心思,比如仅使用收盘价操作,必然会有许多盘中眼花缭乱的机会来迷惑你,就算这些机会真是好机会,也不要去碰,只有这样,你才能将简单的交易骨架建立起来,而我认为,只有简单的交易骨架才能支撑起稳定盈利的目标。
如果稳定是我们的第一追求,那么,该放弃的都放弃吧。一个足够复杂的市场不能用足够复杂的操作来应对,因为其中的变数之多,足以毁掉整个交易。
到现在为止,我的交易系统只有1页纸了(原来是11页,其中包括常见错误提示2页),非常简单。
但是要能做到心无旁骛,忍受众多的利润模式从眼前飞过,忍受无数的读书笔记,无数的交易日志交易心得变成废纸,忍受自己从滔滔不绝变成沉默无言(因为可说的实在不多),忍受交易技术原来只是平淡无奇的东西而已,还是有点艰难的。
不过,我们只是为了赚钱,这本来不就是简简单单的目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