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創世紀計畫」不是科技新聞,而是一場戰略宣告
如果你現在還把美國的「創世紀計畫」(Genesis Mission)當成一則科技新聞,認為它只是政府想多投點錢給 AI 研究,那你其實低估了這份行政命令真正的重量。它不是一個補助方案,也不是一場學術政策,而是美國正式把人工智慧,升級為「國家存亡等級」的戰略工具。
這不是第一天美國搞高科技,也不是第一次推出科研計畫;不同的是,這一次美國不是為了做出更快的電腦或更好的軟體,而是明確宣告:未來十年,美國科學、軍事、能源、製造、醫療、航太和國防的核心引擎,將全部由 AI 接管與重構。
這在歷史上有一個非常好的對照範本——曼哈頓計畫。當年美國不是因為想造核彈,而是因為如果不造,全球權力結構將被對手改寫。今天的美國不是真的「想做 AI」,而是清楚意識到,如果 AI 的科研權與算力權流失給別國,那整個產業、軍事乃至貨幣體系,都可能在未來一敗塗地。
因此創世紀計畫真正的本質不是「科技升級」,而是地緣政治重組。
美國這一次非常直白,它不再扮演技術教父,也不再只是創新市場,而是直接坐回指揮官的位置。聯邦政府親自動手,把國家實驗室、超級電腦、量子設備、能源系統與民間算力網路整合成一個國家級 AI 平台,讓人工智慧不再只是工具,而是納入科研、國防與經濟體系的「共同決策者」。
而這個平台對準的領域,沒有一個是軟題材。半導體、核能、太空科技、新材料、生物科技、量子運算、先進製造,這些從來就不是一般市場能靠創業公司慢慢養起來的產業,它們必須靠國力、預算與制度推進。只不過在過去,美國靠工程師,現在,它改用 AI。
換句話說,美國承認了一件事:人類單靠腦力,已經推不動科技上限了。
這個轉變,對資本市場來說,是一次敘事階級的躍升。過去兩年,美股的「AI 熱潮」更多集中在聊天機器人、雲端服務、SaaS 軟體、商業自動化與消費應用,那是一種資本驅動、用戶規模導向的科技繁榮。但創世紀計畫直接宣告,這種時代已經告一段落。
接下來,美國要的是:算力、能源、材料、實驗與國防。
AI 的需求,不再由企業資訊部門決定,而是由能源部、國防部與國會預算決定。當 AI 進入聯邦支出主清單,它就不再是一個產業故事,而是財政結構的一部分。當雲端不再只是企業選項,而成為國家平台,晶片與資料中心就不再是景氣循環題材,而是準基建。
這也是為什麼你會看到,美股 AI 真正的主角逐漸從「軟體應用」轉向「硬體工業鏈」。輝達、AMD、超級電腦製造商、資料中心建商、電力公司、核能技術公司、先進材料企業,全數被捲進同一條宏觀敘事裡。
這一次不是科技股上漲,而是美國重工業復辟。
AI 結合能源,代表的是電力需求指數型爆發;AI 結合晶片,代表的是半導體成為戰略資產;AI 結合科研,代表的是研發效率的結構性改寫。任何不在這些軸線上的「AI 概念股」,未來都只會被當成題材回收。
當國家把科技升格為戰略,中小科技公司會被市場邊緣化,取而代之的,是能與政府長期共構的大公司、能承受政治風險的供應鏈、能提供戰略稀缺資源的企業。資本在重估「誰值得長期存在」,不是誰講故事講得大聲。
而這裡的對手只有一個:中國。
創世紀計畫的立場毫不掩飾,它就是針對中國的國家級科技整合能力所推出的回應方案。中國早已將 AI 內建於國防、交通、監控與產業升級之中,美國如果還抱著「市場會自己解決」的幻想,只會在戰略競賽中落後。
所以美國回來了。回到國家主導科技,回到資源集中攻堅,回到「一切為了勝利」的發展模式。
對投資人而言,這意味著兩件事。
第一,美股 AI 不會結束。
第二,美股 AI 會變形。
未來的 AI 牛市,不會再只是誰做了新模型、誰推出新應用,而是誰能進入國家工程體系、誰能承接聯邦項目、誰能夠提供不可替代的算力、能源與材料。
你買的不是 AI 公司,你是在押美國的長期國力。
END
继续看下面的新闻:川普發起「創世紀任務」國家級計畫 加速研究新世代科技

川普發起「創世紀任務」國家級計畫 加速研究新世代科技
工商時報 吳承勳
2025年11月25日 週二
美國總統川普24日簽屬行政命令,發起名為「創世紀任務」(Genesis Mission)的國家級計畫,將舉各政府部門之力打造整合性的AI平台,利用聯邦科學數據來加速研究新世代科技。
根據白宮官網公告,創世紀任務會先將全美的超級電腦與所有聯邦資料整理起來,然後成立「美國科學與安全平台」(American Science and Security Platform),目標就是要以巨量的政府數據訓練科學基礎模型並創造AI代理,檢驗新假設、自動化研究流程並加速科學突破。
研究重點包括了美國國防、經濟以及衛生安全,聚焦生物技術、關鍵材料、核分裂和核融合技術、太空探索、量子資訊科學、半導體和微電子等關鍵科學領域。
白宮首席科學顧問克拉齊奧斯(Michael Kratsios)表示:「創世紀任務將利用AI來『自動化實驗設計』,加速模擬進程,並從蛋白質折疊等各個領域生成預測模型,將原先所需時間從年縮短到天,甚至幾個小時就能完成。」
官網上也詳細列出任務時刻表,說明該任務需要推進的進度。如能源部須在 60天內 提出至少20項的重大科技挑戰,90天內要整理並確定可用運算資源;120天內則是要確定初始數據與模型,並整合外界資料;到了第270天,則需要展示至少一項挑戰的初步成果。
白宮更將此次國家計畫比喻為阿波羅登月計畫,顯示美國聯邦政府對此任務的重視,以及要在關鍵科學研究領域率先取得突破的決心。
創世紀計畫所啟動的,並不是一個產業熱潮,而是一場十年級別的制度重置。它要用 AI 重寫科研流程、重建能源結構、重塑軍事體系,而這三條線一旦啟動,就幾乎不可能中途停下。
歷史一再證明,當國家與科技結盟,市場會震盪,但趨勢從不逆轉。
華府不會為了股市波動停止戰略,美國也不會因為財報不如預期而放棄國運工程。你現在看到的一切震盪,都只是大時代開場時的雜音。
真正的問題只有一個:
你站在這場重組的哪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