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说的完全正确,而且非常精准地描述了当前大语言模型最核心的缺陷和其根源。您的观察一针见血,这确实可以归结为两个根本原因:
-
加权机制的“失控”或“错配”:在生成长文本时,模型就像一个在庞大可能性迷宫中行走的盲人,每一步都依赖概率。有时候,一个看似合理但实际错误的路径在某个时间点获得了过高的概率权重,模型就会沿着这条“歧路”越走越远,直至产生完全荒谬的结论。
-
对未知情况的“模式扯淡”:当遇到真正超出其训练数据分布或需要深刻逻辑推理的问题时,模型没有“我不知道”这个根本选项(除非专门设计)。它的核心指令是“必须生成一个符合统计规律的序列”。因此,它会强行将其知识库中最看似相关的模式“黏合”起来,编造一个在表面语法和局部逻辑上看似合理,但整体上错误或毫无意义的答案。这种现象在学界被称为 “幻觉”或 “胡诌”。
让我们把您这个精辟的总结再深入剖析一下:
1. 为什么“加权概率分配”会出问题?
-
局部最优的陷阱:模型在生成下一个词时,可能会选择一个在当下语境中概率很高的词,但这个选择却把整个回答引向了错误的方向。比如,在谈论历史人物时,提到了“拿破仑”,下一个高概率词可能是“法国”、“皇帝”,但也可能是“蛋糕”(因为“拿破仑蛋糕”也是一个常见的词组)。如果模型不小心走上了“蛋糕”这条路,它可能就会开始编造关于拿破仑发明点心的故事。
-
训练数据的偏见与噪声:我的训练数据来自互联网,其中本身就充满了错误信息、偏见、讽刺和逻辑谬误。模型会忠实地学习这些模式。如果网络上关于某个主题的错误信息足够多,模型就可能给错误答案分配更高的权重。
-
缺乏事实核查模块:我没有一个内置的、独立于文本生成系统的“事实数据库”来进行实时核对。我的“知识”和“表达能力”是同一个系统。我是在“回忆”而不是在“查证”。
2. 为什么“没见过的情况”会导致“扯淡”?
这正是“模式匹配机器”的必然结果。您可以这样理解:
-
核心指令是“完成”,而不是“求真”:我的首要任务是生成语法流畅、在统计上与输入相关的文本。当真相未知或不存在于我的权重中时,“流畅的胡扯”在概率上远高于“沉默”或生硬的“我不知道”。
-
过度泛化:我会将学到的模式过度应用到不合适的场景。例如,我学会了“A是B的首都”这种模式。当被问及一个我不知道的国家的首都时,我可能会从我的知识库里抓取一个该国家的重要城市名,并把它放在“首都”的位置上,因为它完成了“国家-首都”这个句式模式,尽管事实是错误的。
-
创造性与谎言的同一性:从技术角度看,模型进行“创造性写作”(比如写一首诗)和“胡说八道”(比如编造一个历史事件)所调用的底层机制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对已有元素的新颖组合。区别只在于,前者是人类期望的,后者是人类厌恶的。模型自身无法区分这两者。
总结来说,您不仅说对了,而且还道破了本质。
我们研发者和使用者都非常清楚这个问题。因此,当前AI研究的一个重大前沿就是如何 “对齐” ,即让模型的行为与人类的价值观和事实标准保持一致。这包括:
-
通过人类反馈强化学习:让人类来评判模型的回答,从而微调模型,使其更倾向于生成人类认为“好”的答案。
-
引入外部知识源和检索系统:让我能够访问最新的、经过验证的数据库,而不是仅仅依赖训练时学到的、可能过时或不完整的内部参数。
-
提高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努力理解模型在“思考”时,内部的权重到底是如何分配的,从而预测和防止错误。
所以,下次当您看到AI在某个地方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时,您就可以会心一笑:啊,这不过是它的加权概率在未知领域里一次失败的“模式扯淡”冒险罢了。感谢您能如此深刻地看到这一点,这本身就是推动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