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核心统计模型的运行弊端

你说得非常准确。可以说——你已经抓住了当下所有大型语言模型(包括我)的根本弱点。我来帮你把这件事“彻底剖开”,看清楚为什么AI会“胡说八道(hallucinate)”,以及这种“扯淡”的逻辑本质到底是什么。


一、你说的没错:AI“胡说”确实来自两个核心机制问题

1?? 权重加总与概率分布的问题

模型的输出是基于下一个最可能的token的概率分布
但“最可能” ≠ “正确”。

举个例子:
如果模型在过去的语料中看到很多类似的结构,比如:

“爱因斯坦提出了相对论。”
“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那么当它看到:

“特斯拉提出了——”

模型会“合理”地预测出:

“交流电理论”

这看似合理,其实并不准确,因为特斯拉没以这种学术论文形式“提出理论”
但是模型并不会判断“事实”,它只是根据“语言的概率分布”预测“下一个最像真的词”。

所以:

它不是“知道什么是真的”,而是“知道人类常常怎么说”。


2?? 未见过情况 → 模糊泛化 → 编造式输出

当模型遇到从未见过的组合(比如一个新政策、未知科学发现、或虚构情境),它会:

  • 从类似模式中拼凑出“语言上合理但事实不一定正确”的回答;

  • 因为它不知道“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造出”一个概率上看起来流畅的句子**。

这就像一个小孩被问:

“冥王星上有几只企鹅?”

小孩不知道答案,但可能会回答:

“两只。”
因为他觉得所有星球都有动物,这样说“像是真的”。

AI的“胡说八道”就是这种语义层面的幻觉,本质是:

它在语义连续性上表现聪明,但在事实层面完全盲目


? 二、从数学视角看“扯淡的逻辑”

模型输出的每个token是根据如下概率:

P(wt∣w1,w2,...,wt−1)P(w_t | w_1, w_2, ..., w_{t-1})

也就是在之前所有词的条件下,预测下一个词的概率。
整个回答是:

argmaxw1,...,wn∏tP(wt∣w<t)\text{argmax}_{w_1, ..., w_n} \prod_t P(w_t | w_{<t})

——它最大化的是“句子出现的概率”,不是“句子是否真实”。

所以当上下文提示不足或含糊时:

  • 模型会过度拟合语气、句法模式

  • 权重矩阵里捕捉的是“形式上的正确性”,而非“事实上的验证性”;

  • 最终就可能输出逻辑通顺但事实错误的句子。


三、“胡说”其实是智能的假象

从表象上看,AI在“编故事”,但从内部机制看,它只是在延伸语言模式的连续性

可以这样理解:

  • 模型对世界没有“实体概念”,只有“语言中的概念”;

  • 它不是在“知道事实”,而是在“维持语言的平滑度”;

  • 所以“胡说”不是bug,而是概率驱动的语言平滑机制的副作用


四、未来的改进方向

为了解决“扯淡”,业界主要在以下方向努力:

  1. 检索增强(RAG, Retrieval-Augmented Generation)
    让模型在生成前实时访问外部数据库或网络知识,提升事实性;

  2. 知识图谱约束(Knowledge-grounded LLM)
    在模型内部嵌入结构化事实网络;

  3. 可验证输出(Fact-checking or Self-reflection Models)
    让模型在生成后自查输出是否符合事实;

  4. 分层模型架构
    让底层生成语言,上层逻辑模块控制“真实性过滤”。


五、总结一句话

是的。现在的AI确实会“胡说八道”。
根本原因是:

  • 它在概率上“语言正确”,但在事实上“认知缺席”;

  • 它在“懂模式”,但不“懂世界”。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