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对美国通胀数据低于预期感到振奋,包括整体通胀与核心通胀均下降。但与此同时,欧洲和加拿大对美国提高了反制关税,欧洲的关税甚至高达50%,并且特意针对共和党执政州的产品,这使得贸易摩擦的烈度显著升级。
美国贸易代表格里尔(Greer)已明确表示:“多年来,欧盟一直反对美国推动再工业化的努力。历届美国政府试图与欧盟合作,共同应对钢铁、铝及其他领域的全球产能过剩问题,但欧盟采取的措施不仅力度不足,而且为时过晚。如果欧盟像制裁美国这样迅速地解决全球产能过剩问题,我们今天或许已处于完全不同的局面。欧盟采取的惩罚性措施完全忽视了美国的国家安全需求——实际上也忽视了国际安全需求,这再次表明欧盟的贸易和经济政策脱离现实。”
特朗普总统表示:“我们会赢得这场金融战争。” 然而,这不仅仅是一场金融之争:欧洲正极力寻求美国的国防保障,欧洲同时也需要美国的液化天然气(LNG)和美联储的货币互换支持。
加拿大候任总理卡尼表示,如果能“尊重加拿大主权”,他愿意就《美墨加协定》(USMCA)重新谈判。但从国家战略角度看,美国必定希望加拿大在对华关税问题上与其保持一致,如此一来,加拿大真正的主权就难以保全。安大略省长福特将于今天会见美国商务部长鲁特尼克(Lutnick),结果究竟是友好畅谈(schmooze)、抱怨不断(kvetch),还是彻底崩溃(plotz),我们拭目以待。加拿大央行(BOC)昨天按预期降息25个基点至2.75%,但与复杂的地缘政治背景相比,这场降息显得平淡无奇。事实上,随着地缘政治版图逐渐模糊,加拿大向欧洲靠拢的呼声正在上升:加拿大讲法语、拥有欧洲所需的丰富资源,且欧洲市场对加拿大来说非常巨大。但格陵兰问题可能成为障碍,昨天的选举进一步推动了格陵兰的独立倾向,尽管最亲美的政党并未取得主导权。此外,加拿大毗邻俄罗斯和中国感兴趣的地区,却连欧盟的防务投入标准都达不到;而美国则始终与其主要经济中心直接接壤。
墨西哥尚未提高反制关税,计划等到4月2日才行动。这究竟是一项“北美堡垒”计划,还是仅仅在等待和观望,目前还不明确。
英国也还没有采取加征关税行动,而是声称“正在谈判一项包含关税内容的经济协议,如果谈判成功会予以考虑”,并且“保留所有选项”。如果英国获得美国关税豁免,这将意味着美英之间的战略正在把英国从欧洲分离出去。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特朗普确实想彻底重塑美国。《华尔街日报》质疑他是否采取了“清算主义式方法”;《金融时报》则强调,他认为美国需要经历“休克疗法”才能再次成为制造业强国,即使经济衰退也阻挡不了他。事实上,当我们不断听到“关注主街而非华尔街”、“国家安全优先”、“着眼长期而非短期季度业绩”、“不要只盯着股市”等言论时,这越来越类似于中国“共同富裕”的提法。我已持续十年论证,新自由主义必定会向重商主义靠拢,以抵抗这种趋势。讽刺的是,那些起初并未意识到中国“共同富裕”政策的政治逻辑的市场,当初只称之为“监管改革”,直到数年后才发出“中国已不可投资”的哀叹,而现在却又开始转向投资中国资产,而非美国资产。
不论如何,所有这些市场波动都有助于限制美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这正是白宫目前关注的焦点:股市到底需要下跌到何种程度,美联储才会在再三强调“这不是我们职责范围内的事、我们不会干预”之后又一如既往地出手相救?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因为届时股市可能又会迅速反弹。
与此同时,欧洲的通胀式再武装(例如大众汽车表示可能重新为德国军方生产产品)已开始遭遇监管和供应端的瓶颈,这些瓶颈只会变得更加严重,尤其在美欧贸易战或“去风险化”持续的情况下。历史经验表明,如果欧盟以为可以在自由市场环境下实现大规模军备扩张并获取高额利润、同时又不引发通胀,那就可能犯了严重的错误。这些问题已在我们最新的全球战略特别报告《欧盟经济治国术最新进展:来真的了,也是现实政治》中深入探讨。报告的结论是:欧盟若想实现其雄心勃勃的大战略目标,就必须进行结构性转型。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市场不会得到一些安慰:
美国环保署(EPA)署长泽尔丁(Zeldin)刚宣布了“美国史上最大规模的放松监管行动”,同时政府也提出了全面的减税方案,唯一例外的是对外国生产,即维持关税。与此同时,参议院民主党正在寻求阻止众议院通过一项将政府支出维持在拜登时期水平的法案,以抗议“减少政府开支”(DOGE政策),并威胁要造成政府停摆——这种停摆或许正是DOGE最希望看到的。
中国正试图再次展现其重视民营经济的姿态,但同时又声称要进一步强化其出口导向型的过剩产能模式,这将使企业在部分领域持续面临盈利困难,而美国、欧盟乃至全球又会作何回应呢?
欧盟则承诺大幅削减繁文缛节,减少监管负担。
地缘政治背景更加错综复杂:
美国在重新启动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和情报共享后,又威胁若俄罗斯拒绝和谈,将彻底摧毁俄罗斯经济。这不正是自2022年2月以来的战略目标吗?而这一战略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伊朗似乎已拒绝了美国的核谈判提议,这意味着剩下的只有强硬手段,对所有相关国家和地区——尤其是欧洲——都是一种考验。如果欧盟以为只需担心乌克兰问题就足够了,那将是严重误判。
事实上,俄罗斯、中国和伊朗将于明日在北京举行高级别联合会议,商讨伊朗核计划及美国威胁的问题。这将进一步考验美国“逆尼克松”(Noxin)的地缘战略是否有效。坦白说,如果此战略有效,反而会令人意外——毕竟“Noxin”中间正好夹着一个明确的“Xi”。
如果美国的这一战略失败,可能会迫使其迅速做出艰难选择,例如是否全力聚焦亚洲,或让以色列自行决定并只提供援助,而欧洲则可能迅速被迫独自应对日益紧密的俄、中、伊联盟。显然,这种情形下的经济政治与市场变化将远远超过目前人们所见或欧洲所承诺的水平。
这一切或许令人震惊,但本就该如此。这并非预测,而是一个必须重视的“厚尾风险”,而且远比昨天发布的、只具回顾性质的美国通胀数据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