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

本帖于 2025-05-19 15:47:34 时间, 由普通用户 firefly2000 编辑

我最初也是这么认为的:理念不同没关系,只要有进账,谁会和钱过不去呢?赚的钱都是家里的。

 

我后来才明白,“求同存异”或许在短期内行得通,但如果夫妻在投资逻辑、风险承受力、财务目标、时间投入等核心维度长期背道而驰,这段关系就不再是“女人折腾一下、男人忍让一点”那么简单。

 

投资不只是账面上的“进账”这么表面,它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时间的安排,以及家庭资源的分配结构和夫妻之间对未来的共识。

 

我们购入的老旧物业,翻新改造、筛选并更换房客,这些流程需要消耗我大量的精力和耐心。而与此同时,当他回到熟悉的职场、重新拥有稳定收入,家庭的物质生活也能维持在原有水准时,他逐渐对我持续深耕地产的必要性产生了怀疑。尤其是彻底打破了他原本“下班即自由、生活即享受”的模式。在他看来,我的每一次紧急出门、每一个工作电话,都是对家庭安稳节奏的干扰,而非对未来价值的建设。这种认知错位,才是最深层的摩擦来源。加之来自外部的舆论和“善意提醒”的催化,他对我的投资行为从情感上逐步抗拒、从认知上开始排斥。而所谓的“求同存异”,也在日复一日的摩擦中,慢慢变成了“貌合神离”。

 

所以,我认为 夫妻理念一致,是长期投资中最理想的状态。但如果无法真正“同频”,至少也需要一种深层的尊重与理解,我的投资是为家里累积资产换取财务自由,使我们对工作和生活有更多选择的权利。

婚姻和投资,最终应该是认知的契合与信念的共振。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