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繁华而快速运转的社会里,夜深人静时,有一个庞大的群体却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2025年3月发布的《睡眠健康调查报告》,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睡眠困扰率高达48.5%,换句话说,几乎每两个人中,就有一个在与失眠或睡眠障碍作斗争。总数超过3亿人,其中1.5亿人需要积极干预。这是一个堪比“隐形流行病”的巨大数字,足以所有心头一紧。
如果把社会运转比作一部庞大的机器,那么“睡眠”就是润滑剂。一旦润滑剂出现问题,整个系统就会卡壳乃至崩溃。可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正处于这种“夜不能寐”的状态,这不仅仅是健康问题,更是一个深刻的社会现象。
《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调查报告》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却令人担忧的图景:
* 平均睡眠时长:中国18岁及以上人群的平均睡眠时长仅在7.06—7.18小时之间。虽然数字上看似勉强达标,但实际很多人远远不足,少部分睡得很好的人,把整体数据抬了上去。
* 平均入睡时间:平均入睡时间是晚上11点15分,只有39.1%的人能在23点前入睡。越年轻,越晚睡,这已经成为趋势。
* 平均群体特征:不仅中年人焦虑失眠,年轻人也在加入“夜不能寐大军”。过去人们常说“人到中年睡不安”,如今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也开始熬夜、失眠,甚至依赖助眠药物或褪黑素。
乍看之下,这是一个医疗话题,但深究下去,你会发现:失眠,实则是一种社会综合症。要解释这个问题,可以有无数答案。但归根到底,无非两类:为情所困,为财所困。
在中国社会,人情关系就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几乎没人能轻易逃脱。年轻人要面对父母的期待: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娃?孩子成绩怎么提高?中年人则要承受“三明治”困境——上有老,下有小,自己还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夜深人静时,这些问题一股脑涌上心头,怎能安眠?
在单位,升职、绩效、同事竞争、人际关系……哪一样不牵动神经?办公室里白天看似风平浪静,背地里却暗潮汹涌。睡前一回想“明天要不要和领导汇报”“这个项目能不能成”,心跳自然加速,越想越睡不着。
朋友圈、微信群,时时刻刻在提醒你“别人过得比你好”。有人晒旅游,有人晒升职,有人晒孩子得奖,而你只好躺在床上翻来覆去:我是不是落后了?中国的社会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密牵扯,让人情压力成为许多人失眠的“隐形推手”。
比起人情,钱的问题更加直接和赤裸。中国城市里,有多少人是被房贷“按着脖子走路”?一套房子可能要几十年的收入去偿还。月供像一块巨石,压得人无法呼吸。哪怕收入还算稳定,每个月也要仔细算计支出,生怕出现意外。
孩子的学区房、补课费、兴趣班,几乎掏空了父母的钱包。很多父母晚上失眠,就是在盘算:要不要再给孩子报一个英语班?要不要换个更好的补习老师?经济增速放缓,工作不再那么好找。35岁危机、裁员潮、人工智能替代岗位……这些让打工人如坐针毡。你今天再努力,也害怕明天被取代。一句话总结:许多人晚上睡不着,不是因为喝了咖啡,而是因为钱包里没钱、账单太多、未来太不确定。
在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群熬夜、翻身、数羊的人;在深层次上,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社会的焦虑症。
为什么很多年轻人要凌晨一点还刷短视频?其实他们不是不想睡,而是不敢睡。因为白天的时间全部被学习、工作、琐事掏空,只有深夜才是“自己的时光”。这就是所谓的“报复性熬夜”。他们在夜里拖延睡觉,想要一点自我掌控感,但结果是第二天更加疲惫。
中年人被划分为心事重重的“三明治人群”。他们是最典型的失眠人群。白天在单位拼尽全力,晚上还要担心父母身体、孩子教育、房贷车贷。翻来覆去,越想越清醒。失眠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常态。
老年人受到健康与孤独的双重困扰,睡眠质量差,一部分来自生理原因,但心理因素同样不可忽视。退休后身份转变、社会角色弱化、子女不常在身边,孤独感像一只无形的手,搅乱了夜的宁静。
失眠是全球性问题,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普遍存在。但在中国,它有更鲜明的社会背景。首先是内卷文化。中国社会的“卷”是全方位的。从学前教育到职场,再到养老,几乎每个阶段都充斥竞争。压力无处不在,睡眠自然受到冲击。
再一个是集体焦虑。一方面是经济增速放缓带来不确定感,另一方面是社会舆论场的紧张氛围。大家普遍担心未来:就业机会是否减少?养老金是否可靠?社会保障能不能覆盖?这些宏观的不确定,最终都化为夜晚个人的焦虑。在西方,心理咨询逐渐成为常态化选择,而在中国,很多人仍然觉得“去看心理医生就是有病”。这种观念阻碍了人们寻求帮助,只能自己硬撑,结果越撑越崩。
长期失眠带来的伤害,不仅是个人健康的损失,也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隐忧。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下降密切相关。经常失眠的人,寿命可能会缩短;焦虑、抑郁与失眠互为因果。一个夜晚的失眠,可能引发白天的情绪失控,乃至导致恶性事件;失眠的社会代价则是生产力下降,医疗资源消耗增加。
“失眠”不仅仅是生理困扰,它更是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折射出普遍存在的焦虑与压力。超3亿中国人辗转反侧的夜晚,拼接成了一个社会的真实图景: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人人都在奔跑,却少有人能安心入眠。或许,真正解决失眠的关键,不仅是医学上的干预,而是社会结构的调整、观念的转变、人与人关系的缓和。毕竟,心安,才能睡得安稳。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