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出口创汇经济让中国丧失货币主权,财政损失高达20万亿铸币税收入

来源: 立场 2017-02-07 10:27:34 []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805 bytes)

(zt)

一国财政部通过向央行发行国债作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途径是最 公 平的货币发行办法,因为这种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政府的公共财政开支被全体国民所分享。美联储资产负债表清楚地表明,国债是美国基础货币发行的主要途径。但 是,中国在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后的第二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九条却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这项法律阻断了财政部 通过向央行发行国债增加基础货币供给的途径,在大力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出口导向型经济形成大量贸易顺差、热钱流入和国内企业海外上市等诸多政策体制下,这 项法律在事实上开启了中国通过外汇占款实现基础货币发行的机制(参见下表)。

   从表中可以看出,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开始,外汇占款占基础货币发行的比例以每年30%的速率高速增长;特别是到2005年以后,由于 汇率机制改革,大量热钱流入中国,导致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为了避免通货膨胀,央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发行央票等措施回收过去通过 主权信贷发行的基础货币,这才使得2005年以后流通中的基础货币小于外汇占款产生的基础货币(参看上表)。这说明,从2005年开始,中国的货币发行是 以流入的美元为基础发行的,形成了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中国财政、货币和金融制度的性质发生了改变:美元本位制构成了中国货币金融制度的核心。

人民币基础货币发行机制美元化使我国财政损失了高达20万亿的巨额铸币税收入,这是导致我国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公共开 支严重 缺乏资金的基本原因,也是产生高铁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纸币制度下,由于印刷纸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因此,新增基础货币可以粗略视作铸 币税。铸币税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因为,随着经济增长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基础货币供应量也要相应增加,简单地说,如果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10%, 基础货币供应量就要相应增加10%(实际上,我国的这个数据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不新印钞票,中国经济就会通货紧缩,这将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价格下跌,企 业贷款利率上升,生产者将蒙受重大损失。因此,只要基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不超过生产规模扩大的程度,就不会产生通货膨胀。换句话说,只要一国劳动力没有实 现充分就业或资源利用不足,新印货币就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在这种情况下,这些每年新增加的货币供应量是不需要回收的,这些新增的基础货币就是铸币税。一国 央行可以通过该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将这些不需要回收的基础货币注入经济体系之中,从而使其成为国家财政巨额“免费午餐”的财源。但在人民币基础货币以外汇 占款形式发行时,我国就无法使用这种巨额“免费午餐”的财源。2003年底,我国外汇储备只有4032. 51亿美元,而到2013年底则达到3. 82万亿美元,10年间增长8. 5倍,外汇规模严重失控。按照国际经验,外汇储备只要能够满足3个月进口需求就是正常的外汇储备,按照这一标准,2013年我国正常外汇储备应该是 5500亿美元左右,超过的部分即3. 27万亿美元就是我国财政部损失的铸币税收入,如果按1美元兑6. 5元人民币计算,则高达21. 3万亿元人民币。这21. 3万亿元人民币作为基础货币是不需要清偿的,是政府的一种“无中生有”的巨额“税收”,既不需要归还,也不需要支付任何利息,它相当于2013年2. 6万亿元人民币高铁债务的8倍,或者大致上等于2013年6月底我国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 9万亿的两倍,换言之,如果我国没有损失这种“无中生有”的21. 3万亿元人民币的巨额“税收”,在抵补了2013年的高铁债务和地方政府债务后,还可以有7. 8万亿元人民币用于增加科技投入、提高教育经费开支和填补养老金亏空等。

 

加跟帖:

当前帖子已经过期归档,不能加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