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罘兄主帖的文章求真求实,我跟帖也不好意思放空枪。主帖里提到苏美尔人

做商贸并没有大量使用货币,而是依靠商业合同,所以文书有双保险机制。觉得泥板在当时是高科技,材料成本低,书写容易,保存时间长,还不容易篡改。

以此类推,华夏在简帛上书写商业和军政文书,肯定也有避免歧义和防篡改的需要。空格的成本低,但是给篡改留下了空间。句末最后一字笔划拉长可以断句,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篡改,但是不美观。在竹简上端编绳上面的空白处加一个黑点,既不占可书写的空间,又能指明断句,一举两得。另外,看到有篇文章提到在竹简背面做记号来标定次序,挺有意思。

古人如何分隔段落,也有探讨的必要。苏美尔泥板里或许有实例。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