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中国的好多传统戏剧,不用解释,压根就是黄的。现代人每每把所有祖上传下来的东西都奉为严肃的经典,是因为现代人对古人古文的理解有隔阂。现代人的经典在古人那儿就是通俗,有时还是低俗,要不也就不会被大众传播,流传不下来了。
莎士比亚的时代,把去剧场叫“听戏(hear a play)”而不是“看戏”。我想象是因为莎翁的“环球剧场”(Globe Theatre)太大了,容纳三千多人,比中国国家大剧院还大,大部分人看不清楚,只是为了听段子去的。其实,中国早些年也是只说“听戏”而不说“看戏”。甚至有钱人,买了头排的座儿,也把椅子横过来,让耳朵对着舞台,然后把眼睛眯起来,以示他纯粹“听戏”的立场。我猜中国人“听戏”说法有类似的原始起因。还有其他相似的地方,比如在解放前的中国戏园子里,有钱有势的观众(特别是女粉)高兴了,会往台上扔戒指和袁大头,这都是太后老佛爷开的头。而在英国电影《莎翁情史》(Shakespeare in Love)中,女王兴头上也向台上扔戒指。从戏的结构上看,中西戏剧中经常都有个角色,开场,结尾都会插科打诨,或交代剧情,或评论旁白点点题,《牡丹亭》和《西厢记》中有这样的人物,《罗密欧和朱丽叶》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