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不能简单说是“民运”,其实是共产党两派斗争失控:

事态复杂的:
先谈点当时党内左右两派的基本冲突。1,在经济范畴,有是否继续市场化的争论,其中,最大的问题,是否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在邓92年南巡讲话后,按当时的“右派”路线走了,既按赵紫阳的路线走了下去。2,政治范畴,当时赵提出政府工作要有“透明度”,既,民主改进,这个问题至今停止不前,但随着这些年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防碍市场经济发展的政治禁锢和禁区,也没了。比如,当时谈论“私有化”问题要冒风险,如今,民营(私有)已是中国的市场经济主力。
另外还有社会层面2个问题:1,当年青年人的文化多元化的诉求。当时党或者社会的压抑很大,造成青年人的逆反情绪,这个问题才是大多数学生上街的呐喊的主要原因。学生在这个问题上普遍是反“左”挺“开明(赵派)”。2,当时物价上涨猛烈,人们情绪波动很大,抢购风席卷全国。民怨很大。

有了以上的基本概念,再讨论事态,你或许对“柴玲们”会理解深些。我所以用“柴玲们”,其实“柴玲们”就是当时弥漫在社会上一种“对抗情绪”,集中在这个具体的小女孩子身上罢了。是历史的必然!
想一想吧,一个小孩子有多大能量?没有许多人的共识,她小孩子一个,喊破嗓子,也没有人理会。

所有跟帖: 

有必然性,有偶然性 -小小得意楼- 给 小小得意楼 发送悄悄话 小小得意楼 的博客首页 (607 bytes) () 06/09/2010 postreply 19:22:50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