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最简洁的语言来说艺术的诞生,不难。难的是厘清艺术的本体论,就是“艺术为什么?何为艺术之根基?”
一个人活着,行尸走肉,也可以算活一辈子;艺术也是如此,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可以什么也不为,也可以自称或被称为艺术家或者艺术作品。但是一件艺术品或一种艺术是否在本体论上具有意义,却事关根本——生死根本。本体论即艺术作品被赋予的“灵魂”。一般而言,没有“灵魂”的艺术品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一部分,这当然可能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一种艺术评论如果不涉及作品的“灵魂”,或者对其因为多种原因而保持沉默,也就谈不上真正的艺术评论。
什么是艺术眼光?在我看来,具备这种审视“灵魂”的眼光才是真正的艺术眼光。真正的艺术和心灵必须沟通。什么是心灵?心灵就是本真的自我。没有本真的自我根本不可能产生这种沟通。当然本真自我地认识未必一定要落在文字上、或形成理论,深刻的艺术也可以来自仅仅对自我有深刻感悟的艺术家,而这些感悟未必行诸文字。但一个评论艺术的人就不同了,她/他必须将这种感悟写出来,不是以文学的形式,而是理论化的、条理清晰的论述。换句话说,一个高明艺术家未必将感悟理论化,而评论者一定要将感悟理论化。
艺术作品的“灵魂”来自艺术家灌注其中的对自我的深刻感悟。为什么说是“对自我”的深刻感悟,而不是对其他东西的深刻感悟呢?因为艺术必须是心灵的产物。心灵只属于个体。就好像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我们的思想”一样,这个世界上没有“我们的心灵”或者“集体的心灵”。
离开了自我认识,就没有艺术;离开了本体论的自我认识,就没有本体论意义上的艺术。不是说艺术不能离开本体论,而是离开了本体论的艺术无法与其他的心灵相沟通。如果说艺术存在一个大致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心灵,就是自我,就是本体论。不是说艺术必须跟随本体论,似乎本体论只是哲学的专利。而是说艺术也有其本体论,而本体论应该先行,至少对于艺术评论而言是如此。
那么,艺术如何诞生的?心灵。不过,要认识心灵,则有漫漫长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