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个中国的最大城市,中国最东方的滩头堡,最先呼吸到来自海洋的新鲜空气,也最先感受到世界列强们的欺辱。那些外国海盗们,无论时从远处来的还是近处来的,无论是从西边来的、东北来的还是北边来的,无论是长腿大脚的还是五短身材的,无论是留着八撇胡子的、连鬓胡子的还是人丹胡子的,只要到这个地方一落脚,就不走了,把她割成一块一块的,各霸一方,不准中国人随便进来。明明是中国的地方,却要根据他们自己的习惯起上英文、法文、日文的街名。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的那一天,外国列强就一脚踹开中国的东门,涌进上海,中国半殖民地的近代史就从那里翻开第一页。
上海,最能感受到中国的历史脉搏,最能感受到华夏命运多舛的昨日,最能感受到神州热血沸腾的今天。那么,就请您跟我一同再一次走进上海,一起重温这段令人心旌摇曳的历史。
第一部分:我城我土
上海,顾名思义,与海密切相关。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在唐朝时,上海还在海里呢。
明朝时的老城厢。
嘉庆年间的上海地图。
租界时期的上海地图。
十九世纪中叶的老城厢。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老城厢,位于上海城东南,由弯曲的人民路、中华路围成,占地约200公顷。它是上海城的起源地,而且从元、明、清到民国初年,一直是上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上海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何为城厢?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为了防御倭寇侵袭,这里建造起了环城墙,城墙内称“城”,城墙外热闹处称“厢”。这就是老城厢名称的由来。
十九世纪80年代老城厢的老北门。
十九世纪中叶:从浦东看外滩。
十九世纪中叶:吴淞口海关。
1869年:上海外滩近景。
十九世纪70年代的外白渡桥(Garden Bridge)。过去,苏州河近黄浦江的河口,一直靠摆渡过河。而且有好几个渡口,其中最靠河口的叫“外摆渡”。1856年,一个叫韦尔斯的英国人在外摆渡的位置造了一座木桥,就叫“外摆渡桥”。这座桥对外国人免费,对中国人则要收费,结果引起上海国人的反对。1873年,上海工部局在上游方向离“外摆渡桥”几十米的地方也造了一座木桥,取名“公园桥”,供市民免费通行,所以市民又把它叫作“外白渡桥”,也就是toll-free bridge的意思。
这是1908年的外白渡桥。1906年,为适应有轨电车的通行,工部局将原木桥拆掉建铁桥,并于1907年建成通车。
十九世纪70年代的南京路。
十九世纪80年代的南京路(之一)。
十九世纪80年代的南京路(之二)。
十九世纪90年代的南京路。
1907年的南京路。
十九世纪60年代的北海路,曾称作六马路。早期的上海的街道是编号的,这应该是洋人的主意。
十九世纪80年代苏州河上的新闸路石桥。
十九世纪90年代的山东路。
19世纪80-90年代的外滩。
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今天的武康路)上的洋人别墅。
1902年:靜安寺路/南京西路(Bubbling Well Road)上的江海关。
1907年,福州路。
清末水运繁忙的苏州河。
第二部分:芸芸众生
1865年:街头问斩。观众似乎对摄影镜头更感兴趣。
1865年:带枷的囚徒。站着的那位有点林冲的架势,而坐在地下的那位却显得有点窝囊。
十九世纪70年代:三位女囚。
十九世纪70年代:上海商家妇人。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