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是上海的亲叔伯-转载

转载 一个熟人的文章,有意思,其实那些评论更有意思说作者是吃酸葡萄的。

安徽是上海的亲叔伯

 

    安徽有个九华山,九华山有个肉身殿。从肉身殿台阶下到正门广场上右转弯,有一个搭出来的披间。里面放着几个废弃不用的铸铁香炉。我要说的是第三个香炉,它被砸出了一个硕大的裂痕,大概是上个世纪阶级革命胜利后文化革命留下的“硕果”。香炉来自上海,清晰地镌刻着捐赠者,乖乖,一大串上海滩风云人物,领头者是江苏省上海县黄金荣,殿后者是江苏省上海县杜月笙。

    呵呵,我顿时兴奋起来。原来以为上海跟安徽风马牛不相及,现在联系到一起了。因为上海曾几何时是江苏的一部分,而安徽和江苏曾几何时也是一个地方呢。康熙六年,也就是公元1667年,江南省才一分为二为江苏省和安徽省。由此看来,安徽和上海还真是近亲呢!算起辈分来,如果说江苏是上海的亲爹,安徽岂不是上海的亲叔伯?

    只是大侄子发达了,羽翼丰满了,连亲爹都未必认了,哪还认什么亲叔伯?看看上海骨子里多瞧不起江苏(特别是苏北)和安徽啊!

    都是钱惹的祸。钱惹祸并不是独此一家。那年到A国,A国有个新墨西哥州,好大的一块地方,相当于7、8个荷兰,1912年从墨西哥划分出来。有个促客的家伙问一个当地人,你们是哪里人?他们义正词严:我们是A国人!呵呵,国际版的“此地乐,不思蜀。”

    我不知道为什么总把上海叫做“大上海”。说不定是自大,因为上海除了人多,并不大。想当年叫出“大上海”的名头时,也就外滩到黄陂路这一带像点样子吧,不到几个平方公里。现在的上海也就是北京的三分之一。但北京是就是不把自己叫做大北京。北京人心里装的是全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再大的城市也只是一隅。其实上海不要把自己说成大上海。把自己说成高上海还差不离。高上海也未必是什么优点。说白了,上海太小,只能往空中发展,楼越造越高是没有地方的象征。这就像上海的男人一直在石库门里面进化,只能细细长长的,往空中发展。

    说上海自大不是没有理由的,比方说上海话。实在不知道上海人竟然如此高看自己的这种方言。当然我也不说它如何短促、贫乏、没有韵味,因为从语言学上讲,上海话就是吴方言的一个非典型种。在这个吴方言区里,如果要值得骄傲,徽州话、绍兴话、苏州话都值得骄傲。绍兴话孕育了越剧(代表作有《西厢记》),苏州话哺育了昆曲(代表作有《牡丹亭》),徽班进京更创作了中国的国剧——京剧,这些都是日月之光。上海也有沪剧,实在是足不出户,只能算是萤烛之明。

    就是这样出不了门的玩意儿,也能优越一时。以前到第一百货、华联商厦去买东西,有钱你也不一定是上帝。当你说外地话时,被当作乡下人,会遭到营业员的白眼,爱理不理的。现在,上海话已经不时兴了。据说,只有说外地话最欢迎,因为这些说外地话的人口袋最充实,不管他们来自于上海,还是外地。倒是不少说上海话的人口袋没有几个银子,而且掏出来特艰难。

    这下子我松了一口气。我女儿在幼儿园时,学了不少上海话。我心想,还好,不至于长大了像老爸一样被当作乡下人。谁知道到了中学老早就把上海话忘记了。原来,从幼儿园到小学,难得有几个正宗的上海小朋友说上海话,又被同学们嘲笑太土。太土——实在料不到,上海话沦落到这个田地!有一个说法,上海内环线以内住外国人,外环线以内住外地人,外环线以外住上海人。所以,正宗的上海话要到与江苏接壤的地方去听了。还据说,不少正宗的上海人迁入了昆山、太仓、海门。

其实,这也不算背井离乡,只不过回到亲爹的怀抱罢了。

所有跟帖: 

野狼快来,我们突然成了上海的叔伯了:))) -骨瘦心闲- 给 骨瘦心闲 发送悄悄话 (0 bytes) () 11/20/2010 postreply 11:35:13

你真够胆的,这里上海人很多很厉害:)) -野狼嚎- 给 野狼嚎 发送悄悄话 野狼嚎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0/2010 postreply 16:05:31

上海人不吃人的,更不敢对狼如何哦。 -晓雨1- 给 晓雨1 发送悄悄话 晓雨1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11/20/2010 postreply 17:39:55

作者有太多的偏见。 -晓雨1- 给 晓雨1 发送悄悄话 晓雨1 的博客首页 (557 bytes) () 11/20/2010 postreply 17:19:32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