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 别把板子都打在五四屁股上

来源: 邻家玉妹 2009-05-02 16:33:03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4613 bytes)
本文内容已被 [ 邻家玉妹 ] 在 2010-03-02 12:25:33 编辑过。如有问题,请报告版主或论坛管理删除.

    今年是五四运动90周年,一个历史事件经过这么长时间,还让人惦记着,本身就说明这个事件对后来的历史影响很大。从前在大陆,对于五四基本上是一边倒的赞扬,每年5月4日,学生们都要唱歌跳舞的庆祝,后来不知怎么一来,五四青年节随着五一长假就给放掉了,倒是今年,五四还没到,相关的文章已经出来了,接连看了两篇,居然都是唱反调的,无论如何,都是好事,说明我们的意见有点多元的意思了。

    只是,老调子固然乏味,反调也未必唱得圆通,刚看到一篇秋风先生的文章《政治改革没必要摧毁传统文化》,无论如何,都感觉莫名糊涂。文章从泰国的政治乱象和印度的大选谈起,好像意思是说印度的民主要比泰国成熟一点,但不知为何却说,“从泰国政治乱象到印度民主的正常运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启示:宪政需要传统。”而且还说,“考察这两个国家,立刻发现两者有一共通处:两国社会都相当地传统,尤其是都有十分深厚的宗教传统。这一点反而成为两国建立宪政制度的优势。”难道乱象和稳象,都是优势的体现吗?正如我不明白他为什么在论述印度宪政制度稳定的时候,非要提到东巴变成孟加拉,暗示这是印度宪政制度运转唯一的“中断”一样,难道在秋风先生眼里,印巴分治各自建国之后,依然算是一个国家?

    当然,外国的事我不明白,可能也不好说,秋风先生无非是当个引子,重心是说,宪政需要传统,批五四反传统,罪孽深重。深重到什么程度,秋风先生的意思,新文化运动毁灭文化,似乎也连带着毁了中国的宪政,连黄苗子和冯亦代所谓的“告密”(对此事的真伪,我还存疑),也要算在五四的账上。这样重的板子,五四的屁股真有点吃不消了。

    考察一个历史事件,必须回到事件发生的历史情景中去。上个世纪初从袁世凯称帝到皖系军阀当政这段时间,中国文化的确处于死气沉沉的局面,新教育办了多年,但是连西方的学科体系都没能建立,北大讲哲学,得从三坟五典开始讲,文学、史学、文学史彼此夹缠不清。不仅男女同校想都别想,连女生剪辫子,都会被学校开除。所谓的新学堂,除了添了些声光化电的课程之外,还是经学的天下。社会上,巴金小说《家》说的大家族,也的确有可恶之处。五四前后,热情拥抱传统,提倡尊孔读经,奖励烈女殉夫的人,不是军阀就是政客,有些还是非常恶心的军阀政客,像狗肉将军张宗昌,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多少枪和多少姨太太,但却热衷跟末代状元诗酒唱和,在治下学校推行尊孔读经,还大印十三经。袁世凯的称帝,也许有他的不得已,但跟称帝联系在一起的,毕竟是尊孔和祭天。严格来讲,传统在新文化运动没有兴起之前,已经被当政者捧杀了。这样的传统,反一反,有何不可?

    就当时而言,新文化运动不仅在输入思想和学理方面,开辟了中国文化的新局面,而且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我们的学校,至少在人文方面,恐怕还会经学的天下,哲学史,讲到周公,学期就结束了,孔子还是大半个圣人,无法像胡适先生的《中国哲学史大纲》那样,变成一个思想家供学者剖析。中国高等教育的顶峰,也恰是在五四运动之后出现的,不仅国立和私立大学名校迭出,就是教会大学,经过五四也逐步淡化了宗教色彩,步入世俗教育的轨道。中国文化在民国时的繁荣,无论学术还是文学艺术,也是五四之后出现的,当年的学术大师和文学巨子,甚至画家、名导演和演员,无论文化态度保守还是开放,都跟五四新文化运动脱不开干系。面对这些事实,说五四新文化运动毁灭文化,真是不知从何说起。

    如果单从五四政治运动之后,激进主义流向就否定五四,其实也没道理。很简单,“吃五四饭的”(蔡元培语)不仅有激进的左翼,还有激进的右翼,比如国家主义者,他们对传统往往情有独钟,还有自由主义的右翼,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这样的人,好像对中国后来的激进不该负责的,而他们的学术研究,也走向了整理国故,即使反传统,也反的不彻底。而且,五四还有更多走中间道路的人,大批走教育和实业救国道路的人,看看他们的回忆,好像血管里也流淌着五四的血。

    至于把所谓的告密,账也算在五四头上,实在太冤。就算黄苗子和冯亦代两位老先生都告过密,但是两位不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他们在旧中国也生活过很长一段,他们老师就更是如此,如果说反了传统就会告密,为什么他们在1949年之前没有做过这样的事?更何况,我们民族的传统中,也有法家的一份,那一份里,其实就有告密这东西,反传统,如果反了到传统的酷吏风范头上,其实反而不会告密。

    其实,传统就单算儒家一份,那么,五四反过之后,其实传统并没有被反掉,上流社会,有蒋介石支持的新保守主义的复兴,底层社会,则大体诗礼依旧,人们婚丧嫁娶,宗族祭祀,还是老一套。这一套真正被摧毁,是经过土改、合作化等等一系列政治运动的超大规模的扫荡,乡村精英连同文化精英一并被毁灭,改造之后的事。这种革命的结果,怎么可能都算在五四的账上?不能说革命领袖中有几个五四青年,就说革命就是五四延续,别忘了,还有好多五四青年,是自由主义者呢。

     正像印度的传统,很难说清楚是什么一样,中国的传统,也是一言难尽。反传统的事情,如果仅仅是些文化人的作为,其实无论怎样反,都反不掉,导致文化和传统被摧毁的,并不是五四。



请阅读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 张鸣: 别把板子都打在五四屁股上
  • 领袖生活照:毛泽东戴眼镜是什么样?(图) (作者:吕相友 摄 邱丰 编)
  • 对话牛津大学教授米德:“五四”与中国道路, 特约记者 王海燕 发自英国牛津
  • 梅家玲:从北大到台大 台湾新文学的传承与转化
  • 张洁宇:从文士到文人 新文学下的蛋
  •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