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瑟的牢房、弗兰克尔的集中营,S在低处预备我们那些看似延迟的梦想

有时候,我在想:
如果我明明知道自己的呼.召,却被现实困住的时候,该怎么办?

当我们走进现实——家庭、孩子、老人、疾病、经济压力,理想的呼.召和生活的重量之间,隔着一条看不见的鸿沟。


 

从约瑟想到的事

 

约瑟在17岁时,已经知道自己的命定——他要成为众人之上、成为神所重用的人。可是从那天起,他却被丢进坑里,被卖为奴,又被关进监牢。他用了13年的时间,从被误解、被遗忘,到被神抬举。

S并没有立刻实现他的梦想,反而带他进入了漫长的预备。

在奴隶的岁月里,他学会服.事;在监狱的黑暗里,他学会分辨人心、理解制度、预备治理的智慧。
这一切,看似与“梦想”相反,却正是“梦想”成真的途径。

我想,我们也许正在经历属于自己的“埃及时光”。当我们忙着照顾家人、做家务、处理琐事时,也许正是在被塑造。我们的“讲台”不是讲堂,而是厨房、病房、家庭里。
在那里,S也在教我们什么是忍耐、什么是爱、什么是顺服。


 

弗兰克尔:当梦想太远、现实太重时,怎样继续走下去

 

有一段时间,我觉得自己被困在生活的牢笼里。每天都在做着重复的事——照顾家人、兼顾工作、处理琐碎;心里有梦,却被现实压得透不过气。

直到我读到弗兰克尔的故事,我才明白,
活下去,并不是靠“看见希望”,而是靠“找到意义”。


 

找到意义,而不只是希望

 

奥斯威辛集中营,弗兰克尔看到身边的人一个个倒下。他们原本靠“圣诞节前能回家”的希望支撑自己,但当希望破灭时,他们就彻底崩溃。

弗兰克尔却告诉自己:“我必须活下去,因为我要把这段经历写下来,让世界知道,人可以在炼狱中仍然活出尊严。”

那一刻,他的痛苦不再只是痛苦,而是被赋予了意义。意义成为他活下去的力量。

当现实难以改变时,问问自己:这段苦难能教会我什么?它是否正在塑造我?
当你找到“为什么要走下去”,就能承受“怎样走下去”。


 

保留选择的自由

 

集中营剥夺了他的一切,但他发现,仍有一样东西无人能夺——“人对自己态度的选择自由。”

他可以选择被仇恨吞噬,也可以选择仍然善良。这种自由,不是身体的自由,而是心灵的自由。也许我们现在不能改变生活的处境,但我们能决定——是埋怨、焦虑、放弃;还是相信、学习、继续。


 

超越自我,看见爱与使命

 

弗兰克尔发现,如果人只盯着自己的痛苦,就会被痛苦吞噬。但如果他能把目光转向“爱的人”、“要完成的使命”,就能超越痛苦。

他每天在脑海里想象妻子的微笑——那份爱的记忆,成为他活下去的理由。

爱,让人超越苦难。使.命,让人忍受黑暗。


 

忠于当下,就是最深的信心

 

我开始明白,也许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家庭的责任、经济的重压、内心的挣扎——并不是意义的对立面。恰恰相反,它们正是意义被炼成的地方。

约瑟在监牢里学到治理的智慧;
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找到活着的意义;
而我们,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也在被磨成更像Z的样子。

也许现在看不懂,但每一步都不是白走的。S让我们在低处扎根,是为了在时候到了,能稳稳地长成一棵树。 



当梦想太远、现实太重时,不要急着逃离。
也许,你正走在被预备的路上。
在看似没有意义的日子里,寻找意义——那是灵魂的自由,也是生命的尊严。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