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母亲、心理咨询师的三次抑郁经历:痛苦不是S的惩罚

真实的疲惫与压抑

 

我认识一位M者,他努力工作,却活得很累。他常常自卑、自责、怕被否定、难以信任人,即使做了十年服..事,他的脸上却常有忧郁的阴影。

 

这让我想起了一位应用心理学博士:若溪,国家注册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拥有家庭和孩子的普通女性。她在4年间3次被抑郁症困扰,但最终写下了

自我的重建: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抗抑郁手记》。

 

 

 


 

抑郁的另一面:灵魂的求生

 

若溪的经历让我深深心疼:

  • 小时候在外公外婆家长大,没有安全感;

  • 父亲在她16岁时去世,母亲常责骂;

  • 她只能压抑自己,讨好,没有真实表达的空间。

     

成年后,她婚姻中遇到一个控制型丈夫,过去未愈的伤口再次被触发。

抑郁让她停下了讨好,开始向内看,重新问自己:‘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我还能爱自己吗?’

 

“痛苦不只是敌人,它是灵魂向内转的契机。”
只有在内心最真实、最软弱的地方,我们才有机会重建自我。

 

约瑟的牢房、弗兰克尔的集中营,S在低处预备我们那些看似延迟的梦想

 


 

被释放的灵魂:从黑暗到使+命

 

我还认识一位64岁的足疗师张叔叔。14到22岁期间,他经历了严重的被-鬼**附,就像《马可-福..音》中格拉森被鬼**附的人。

 

那几年,他力大无比,发作时家人无法控制,他多次自伤,尝试自杀。医生以为他是精神病,母亲到处求神拜佛也无果。

 

后来,一位M师为他祷.gao告、奉*Z名赶*.鬼——他彻底得释放。后来他学习S学,接受全职呼.召,一边做足疗,一边传讲福+.音。

 

真正的释放,不只是赶出黑.暗的灵,而是让人重新学习如何活在光中,在日常生活中建立稳固的内在生命。

 


 

赶-*鬼与创伤医治:两种不同的“释放”

 

回到文章开始的M者弟兄,他里面有深深的创伤,“羞耻、自责、不配得感”,怎么释放呢?

 

他妻子说,“有邪.*灵在欺骗他,只要把gui赶出去,他就能好了”。但我知道,这样的痛,不只是灵..界的捆绑,更是内心深处的创伤。

 

当人在童年受虐、被拒绝、被忽视时,大脑神经系统会形成固定的应激回路。这些“欺骗的声音”,其实是创伤中的“冻结部分”,不是gui,而是被压抑的自己。如果贸然“赶走”,等于赶走自己的一部分,结果更分裂、更混乱。

 

因此,相比足疗师张叔叔,我认为两者情况有所不同。

 

 

 

最健康、最有果效的医治是“三合一”的:

 

  1. 属+灵释放 —— 断开罪与谎言、重建与神的关系;

  2. 情绪修复 —— 允许悲伤、恐惧、羞耻被表达和整合;

  3. 关系重建 —— 在安全的人际关系中重新体验“被接纳与被爱”。

 

真正的医治,是灵性 + 心理 + 关系的整合——释放带来突破,疗愈带来稳固。

 


 

陪伴的力量

 

若溪也不是JDT,她之所以能走出来,不是靠自己,而是有朋友和哥哥长期安静陪伴,给她空间与理解。

 

心理学称之为“关系性的安全”,信..仰中也可理解为“恩+典性的同.在”。

 

“有时,S的爱不是一句祷.gao告,而是有人静静坐在你身边,不走。”
这份陪伴,让灵魂在安全中复原,让痛苦不再孤单。

 


 

结语:痛苦是觉醒的入口

 

不论是M者弟兄的创伤,还是若溪的抑郁,抑或足疗师张叔叔的黑暗,核心都是:痛苦不是生命的终点,而是灵魂觉醒的入口。

 

S让我们在软弱中停下来,向内看;
在黑暗里,让光照进最深的角落;
在困境中,让爱陪伴我们,让生命重建。

 

愿每一个在疲惫、焦虑、黑暗中挣扎的人,
都能慢慢学会:放下伪装,学会真实;
在灵魂与心理的合一中,找到真正的自由和平安。




更多我的博客文章>>>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