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会儿是兄弟,一会儿是仇敌,父亲1956年援越点滴

本帖于 2014-05-15 19:15:43 时间, 由版主 加州花坊 编辑
一会儿是兄弟,一会儿是仇敌,父亲1956年援越点滴
对中越关系的冷暖变化,过了50岁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体会。两国是喝酒划拳还是兵戎相见,不需要翻历史书籍,政府就会及时告诉你。一会儿是鲜血凝成的战斗友谊,永不破损;一会儿是忘恩负义的白眼小人,欠打该揍。变化挺快的,像婴儿撒尿---没个准。
许多中国人都有在越南流血流汗的经历,一些人甚至失去了生命。1950年代,我父亲作为中国援越的工业顾问,在那里工作过近两年的时间。
1954年,北越南对法国殖民军的战争进入高潮。奠边府战役越南胜利,法国崩溃。日内瓦协议使越南获得了独立。国家独立解放了,接下来的就是经济建设。越南向中国提出了经济援助的要求,从此中国开始了对越南的大规模,直到1978年。
1956年春节,周恩来总理在会见越南总理时宣布,中国政府追加8亿人民币款项,以帮助越南建立重工业基地。随后,冶金部,一机部联合组成了一个20多人的专家顾问团前往北越。顾问团的主要任务是帮助越南进行可行性调查,写出报告,以便进行大规模的重工业建设。29岁的父亲是顾问团中几个年轻人之一。
在那里工作的时光是十分难忘的,战后的越南人投入了极大的爱国热情进行建设。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吃的多是米饭团子和蔬菜,蛋白质缺乏。中国顾问团翻山越岭,跑遍了北越的山山水水。越南旱季(夏季)气候酷热,当地人挖些半地下的“地窝子”避暑。早晚才是才是可以工作的时间。
战后的越南还是供给制形式,他们的干部专家都是领取米粮布匹等津贴,现金极少。中国专家要从越南政府那里领取一份和国内相等的工资(国内工资照发)。当时的苏联援华专家也是同样待遇,这应该是惯例吧。两个月后,顾问团领导,两个老革命提出他们不要越南人的工资了,理由是国家这么困难,我们怎么好意思呢?没有人强求怎样,但整个顾问团员都照着这个样子做了。不可思议啊,父亲说,那时这么做也不算什么大事。
经过近20个月的紧张工作,任务完成了,顾问团聚集河内乘飞机回国。越南总理要接见一下顾问团成员。接见很简短,发给每人一枚奖章。奖章做工粗糙,但挺大,挺重。有人拿在手里看了半天,都是冶金专家,自然辨认出是纯金制作。一个越南官员解释说,中国同志拼命工作了近两年,又不要报酬,因此这是我们总理的一点心意。
回到北京后,各自赶到主管部门汇报工作。离京前,这个专家组被安排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看球赛。球赛己经进行了一会的时候,来了一行人,其中一人大家一眼就认出来了,周恩来。周公和前面的几个人握手,示意大家继续看球,球赛结束前,总理一行就离开了。
每当提起这段经历,父亲总是很自豪的样子,也对越南同事评价颇高。有一点是父亲觉得有些沉重和不好预料的,这期间国内进行了“反右”运动。一些同事朋友转瞬之间就成了反党右派。如果那段时间父亲没有在北越的深山里跋涉,会不会做在沙发上给党提意见啊?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