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池 各种说法都有 不知道谁的正确 转一个你看下

来源: 西门听雨 2010-04-14 11:11:02 [] [博客] [旧帖] [给我悄悄话] 本文已被阅读: 次 (2726 bytes)
笔记本电池保养中的几大误区
   从笔记本电脑诞生的那一天起,关于电池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因为使用持久性是笔记本电脑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指标,而电池的容量决定了笔记本电脑的这一重要的指标。到底怎样使用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电池的功效,延长电池的寿命呢?下面,我们会为大家列出几种大家常容易遇到的误区:(未经说明均针对现在最常用的锂离子电池)

   一、首次使用电池,前三次需要充电12个小时?

   这样做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因为现在的笔记本电脑都有完善的电源管理电路和充电管理体系,当电池达到饱和后,控制电路会自动切换到断路状态,所以只要充满就行了,并不是说你充得越久就可以用得越久的。

   二、为了防止记忆效应,要把电用完才充电吗?

   每次充电以前对电池放电是没有必要,而且是有害的。因为实践证明:电池的深度放电会无谓的缩短电池的使用寿命,建议当电池用到10%左右时就可以充电了。当然当电池中仍有30%以上的电量时最好还是不要充电,因为记忆效应确实存在。

   三、插入交流电时,要把电池拿下来,以防止反复充放电吗?

   我给你的建议是:不用!当然,你可以拿锂离子电池的自然放电来反驳我,说在电池自然放电后,如果有电源接入会出现反复充放电的情况,减少了电池的使用寿命。而我给你“不用”这答案的理由有以下几个:

   1.现在笔记本的电源控制电路都设计了这个特性:就是当电池电量达到90%(如HP的大部分机型)或95%才会充电,而通过自然放电达到这个容量的时间为 2周到一个月,当电池闲置不用一个月左右要进行完全充放电以维持电池的容量,这个时候你应该关心的是电池应该锻炼一下身体而不是被闲置后的再次充电。

   2.就算电池“不幸”被再次充电,带来的损失也不会比长时间不用电池造成的电量下降大多少。

   3.你的数据要比你的电池甚至你的笔记本都珍贵得多,突然断电不但对你的笔记本有伤害,无法挽回的数据才是后悔也来不及的。

   四、长期保存电池需要充满电吗?

   看了下面这个表就清楚了:(百分比为当时的饱和状态相对初始值的百分比)

   存储温度 40%充电状态 100%充电状态

   0度 98%(一年以后) 94%(一年以后)

   25度 96%(一年以后) 80%(一年以后)

   40度 85%(一年以后) 65%(一年以后)

   60度 75%(一年以后) 60%(3个月以后)

   很显然,如果要长期保存电池,尽量放在干燥低温的环境下并让电池剩余电量在40%左右最为理想。当然,每个月最好要把电池拿出来用一次,既能保证电池良好的保存状态,又不至于让电量完全流失而损坏电池。

   五、在使用时如何尽可能的延长笔记本的使用时间呢?

   1.屏幕亮度调低。液晶屏可是耗电大户,亮度降低可以有效的延长使用时间。

   2.打开SpeedStep和PowerPlay等省电功能。现在的笔记本处理器和显示芯片都有降低工作频率和电压以延长使用时间的功能,打开相应选项就可以大大延长电池的使用时间。

   3.使用硬盘和光驱的降速软件:如NERO DriveSpeed 、PowerBooster等软件可以降低光驱、硬盘等驱动器的转速,也可以有效地降低笔记本的功 参考资料:http://itbbs.pconline.com.cn/bbs/topic.jsp?tid=7848533

所有跟帖: 

谢谢。取下电池,但保障一星期用一次。怎么样? -dukect- 给 dukect 发送悄悄话 dukect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4/2010 postreply 13:01:05

其实我个人感觉 笔记本电脑的使用寿命怎么都比电池长的 -西门听雨- 给 西门听雨 发送悄悄话 西门听雨 的博客首页 (179 bytes) () 04/14/2010 postreply 14:14:18

可我的老笔记本,十年了,上网没问题,电池彻底不工作了。谢谢 -dukect- 给 dukect 发送悄悄话 dukect 的博客首页 (0 bytes) () 04/14/2010 postreply 18:48:28

请您先登陆,再发跟帖!

发现Adblock插件

如要继续浏览
请支持本站 请务必在本站关闭/移除任何Adblock

关闭Adblock后 请点击

请参考如何关闭Adblock/Adblock plus

安装Adblock plus用户请点击浏览器图标
选择“Disable on www.wenxuecity.com”

安装Adblock用户请点击图标
选择“don't run on pages on this domain”